配色: 字号:
12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2-07-23 | 阅:  转:  |  分享 
  
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熊小林郑红华



摘要: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变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变单向吸收为多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本文探讨的是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营造环境,激发探究兴趣;精心设疑,促进探究;师生有效互动,深入探究;组织研讨,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环境;互动;讨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势在必行。怎样进行语文探究式教学?下面谈谈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环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疑,促进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问题,并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概况,发现哪些问题一看就懂,哪些问题有疑问,并作相应的标示或记录,然后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指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最好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同时设计问题首先要是可以探讨的问题,即要有探究点,要有值得探究的内容。比如有争议的理解,有疑难的问题,可以有所发现和创新的问题。其次是能够探讨的问题,不能借“探究”之名,行“分析”之实,是为“不能”探究。



三、师生有效互动,深入探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有效互动有助于深入探究,是课堂成功的保证。语文课堂尤其如此,对于一篇课文,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如果没有师生的对话、沟通,仅将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生硬而难以接受。语文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理性思考,使探究不断深入。

要想使互动有效,首先要注重“情”上的投入。文本,需要师生从“情”上与它互动。不同的教者教《陈情表》都会不一样。有一位执教者,执教时与李密写作时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所以他能在读时声泪俱下,教课完毕后还附上一首自己怀念过世父亲的作品。对学生而言,在整个以“家园故土”为主题的单元,如果有学生是背井离乡,对文本的感悟也要深刻。所以如果教师能调动自己、学生的情感经验,并适时的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悟和思考,对老师而言可以知晓不同时代的人对待孝、家园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可以更能理解他人,进而知晓人类还有更为复杂、普遍的情感。所以,进入文本,特别是抒情文本,需要师生情感上的互动,以此来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其次要注重“理”上的辨析。这是课堂互动的深层阶段。课堂上的互动,绝不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互动,重在了解之后的辨析,这样使了解变得深刻。这个阶段的师生互动,老师的设疑意识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本身需要有追根溯源之精神。多与学生进行“理”上的辨析,学生自身也会慢慢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在质疑基础上发现问题,更为可贵。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笔者自身在思考“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思考着当下学术界的浮躁现象,有些学者的表现是不能“安贫”,不能坐“冷板凳”,所以现今的中国缺少大师。于是笔者说了一句,“这两者之间,只有乐道了,才能真正安于贫困呀。陶渊明也正是对道的孜孜以求,对自然的热爱,哪怕是困苦的农村生活,也让他乐在其中。”这时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先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可能很难对‘道’产生兴趣。”我转念一想,学生所言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也给我一个启示。最终我们形成结论:二者是辩证的,需要先安贫,才能有所得“道”,然后进一步“乐”道,才能坚守贫困。

四、组织学生研讨,提升探究能力

组织学生研讨,既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养成尊重他人的说法,养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探究能力。

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大小、学生能力,讨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当学生还没有自行领导和进行讨论的训练和经验时,可以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随着学生逐步成熟,可以应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包括把全班分为各个讨论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指定主持人和记录员。当讨论进行时,教师要一个组一个组地去评价他们的进步。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问题来引导讨论的进行。如果教师察觉到学生讨论已经离题,可以将讨论引回到主要的议题上来。讨论后,为了便于下一步展开讨论,每个小组的记录员要把各种论点加以概括,并向全班汇报。



【参考文献】

【1】刘晓伟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与效应[J]中国教育学刊2005(3)

【2】李舒巧设质疑,探究学习,激发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1)

【3】高长海欧阳慧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ZXX017)研究成果]



《教师》2013.1.15

























3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008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