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总认为孩子“可怜”,这不是爱,而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IF枕边育儿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邻居王太太有一个习惯,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很可怜
孩子早饭没有吃好,她会说:“我的孩子真可怜,早饭都吃不好”;
晚上校车来得比平时晚一点,她说:“我的孩子真可怜,在这校车里肯定闷坏了”;
孩子学习成绩没考好,她还会说:“我的孩子真可怜,每天那么努力学习,结果成绩不理想,心里一定很难过”……
好像无论什么事情,她都能说出“我的孩子真可怜”。
慢慢我发现孩子也有了一种“自我可怜”的情绪,尤其在王太太当着她的面说“我的孩子真可怜”时,孩子的表情、动作都在传递着“我可怜”这个信息。本应该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受母亲的情绪、话语影响,变成了一个心理脆弱,禁不起世事的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微表情专家,他对大人的态对非常敏感,即便大人把“可怜”孩子的情绪藏在心底,都会被孩子轻易察觉出来,从而对号入座。
家长认为孩子“可怜”是一种本能的爱与心疼,但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就成了一种影响他们成长的负面情绪。
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复制“负面情绪”
从脑科学方面来解释,每个人脑中都有一部分镜像神经元,这个镜像神经元就是用来复制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父母整天觉得孩子可怜,那么孩子也会复制这种可怜,结果对孩子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与认识这个世界一样,在情绪方面的认识,孩子最初也是通过家长来学习、识别。通过家长的情绪变现、面部表情等方面,孩子会知道遇到不同的事件,应该用不同的情绪表现。
当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情绪是“可怜”时,他们能够分辨出这个情绪是可怜自己还是可怜他人。可怜他人他会跟着同情,可怜自己时,孩子内心则会越来越脆弱。
内心总有一种“自我可怜”情绪存在的孩子,遇到挫折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比如考试成绩下滑、老师批评、或者他人的质疑等,这些让他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终得出结论:我不行,由自我可怜变成自卑情绪。
因习惯接受他人“可怜”的情绪,在做错事情,长辈还没有开始批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抽泣,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以此来博取他人关注,依赖别人怜悯的情绪,而宽恕或者遗忘自己的错误。
结果问题没有解决,孩子也不会进步,只靠他人怜悯的心态是不会取得好成绩、大成就的。
如今青少年抑郁的几率越来越高,学习压力、家长因缺乏关心无法及时做到引导等因素,都是造成抑郁症病发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自我可怜而导致的抑郁情绪,父母也好,自身也好,总觉得自己可怜,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无人引导,加之心理脆弱,最终引发抑郁。
小贴士:而孩子发生的这一切原因,都是来自家长的“可怜”情绪。孩子通过大人的反馈来认定自己可怜,需要被同情,被照顾,于是对于很多事情不敢行动,变得懦弱不自信,如此恶性的循环,对于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
父母的“可怜”不是爱
生活中以“爱”的名义表达对孩子的可怜、怜悯,其实是一种伤害,对孩子起不到丝毫正向的作用,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消磨掉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爱与可怜对孩子的区别。
父母爱孩子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这种爱是建立在对孩子有利的基础上,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一句经典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是在告诫父母,爱孩子是为他的长远打算,而不只是考虑眼前。以爱之名去做一些娇宠溺爱的事情,对于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而“可怜”情绪就是对孩子没有好处的一种,“我的孩子,你很可怜,我为你感到难过,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家长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做出一些看似保护孩子,实际上让他们失去面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
因此“可怜”情绪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爱。
教孩子应对一切的智慧
郭德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从小历经磨难,长大后刀枪不入,要是从小没受过一点委屈,活到60岁,有人瞪他一眼,当场就得s那。”
所以,在教育儿子方面郭德纲非常严厉,而如今郭麒麟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并且是大家公认有礼貌、谦虚的年轻人,获得一致好评。
试想如果当初郭德纲抱着怜悯的态度教养儿子,那么如今的郭麒麟一定不会有所成就,或者是成为一个只能依靠父母的人。
对于父母来说,即便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要随便可怜孩子,这会让他越来越弱。而是应该教会孩子面对不幸、应对不幸的智慧。
孩子受伤了,父母心疼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告诉孩子:“没关系,我们要勇敢,相信这点伤你一定可以挺过去,而且还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样告诉孩子,他不仅更勇敢,还会懂得保护自己。
父母和孩子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关系,没有哪个父母能够陪伴、保护孩子一生,也无法预测这一生他不会经历艰难苦痛,与其怜悯孩子,不如教会他应对一切的智慧。要知道没有哪个人会因为他人的怜悯而成功!
枕边育儿寄语:
我一直觉得当父母对孩子产生怜悯的情绪时,就把孩子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做到尊重,接纳他们的一切,也就谈不上“爱”孩子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