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水寻迹 | 京城水系变迁总说

 北京的骑士 2022-07-23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沈从文先生

图片

不仅仅是沈从文笔下的湘江,河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为对华夏文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养育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同时也见证了北京古老文明的萌生与滋长。

图片

图 | 北京水系分布图

改绘自百度网图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四千年前,由于永定河的泛滥改道,形成了北京平原的若干河流湖泊。公元250年,征北将军刘靖为解决当时幽州的供水问题引永定河水入如今北京城,自此开创了北京地区兴修水利的先河。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五大水系,而北京城的水则是在永定河水系上,形成了以通惠河为主线,河湖连通环绕的北京古代城市水系格局。

反观当下,身处北京,你是否对水的印象并不深刻?是不是很难想象北京曾经也有一副“江南”的面孔?建国后的北京河流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历朝历代又是怎样治理京城中的水系的呢?

下面就由小编来带大家寻遍京城水系变迁史,解开重重疑惑吧~

金代京城水系变迁

自奴隶社会起直到封建时期金中都城,古代北京都是以莲花池水系为中心,开源引水,方便百姓交通与生活的。

在金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当中,金中都的水系共经过了三次较大的变迁,奠定了北京水系的基本格局。

最初,在1171年金筹备开挖金口河后,现今的通惠河,也就是当时的闸河被疏挖贯通,以通漕运。

在这之后,金又首次将顺地势东流入清河的玉泉山泉水,改向南流人瓮山泊,并开凿南通高梁河上源的人工渠道,把泉水向东南引入大宁离宫的湖泊。这一举措为日后玉泉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图片

图 | 金朝水系

改绘自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图32,

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第76页  

金朝对修建金中都护城河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为将水分流入皇城,辟建风光秀丽的太液池、琼林苑、瑶池(即今青年湖)等,导引城西天然湖泊西湖水(今莲花池)经洗马沟即老莲花河)入中都城,南流入洗马沟经南城垣水关流出城外。这就是金代莲花池水系了。

元代京城水系变迁

1260年元灭金后,为加强都城雨洪管理,元以金中都东北郊大宁宫为中心建新城元大都城。北京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地位确立后,莲花池的有限水源,慢慢无法满足城市内外居民的使用。因而1263年,“重开金口河,导卢沟水,以槽西山木石”,这一举措极大改善了莲花池水供不应求的现状。

图片

图 | 元朝水系

改绘自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图34,

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274年至1278年, 为引玉泉水专供宫廷使用,元筹备并修建了从玉泉山至皇宫的金水河。与其他河流相交处修建渡槽,为保持水源清洁明令“摧手有禁”。并修建大都城城内排水沟渠和坝河的槽运。

1292年又“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折而南,合入旧运粮河”,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1293年完竣通惠河。自此河运通畅,往来船只成群结队停泊在积水潭,通惠河成为了元大都物资供应的生命线。

明清时期京城水系变迁

北京的护城河到了明清,应该说是发展到了巅峰。经过明清的改建,北京的护城河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内外城皆掘有护城河,内城护城河分为北护城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和前三门护城河,南护城河其实就是外城护城河;宫城周围也掘有护城河,即紫禁城护城河(筒子河)。至明清,北京护城河共约长44.27公里,各护城河相互连通,形成了独特的护城河水系。

图片

图 | 明清时期水系

改绘自郑连第《谷底啊城市水利》,图36,

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另外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加凿南海,始有三海之称。改建什刹海水道 , 积水潭沿 “ 李广桥溪 ” 直通前海,再转入后海。明代在紫禁城内还开挖了内金水河,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相对称。

至此,始自金代,建于元代,经明、清两代刻意经营,以玉泉诸水为源头,流遍整个京城,以通惠河为尾间的玉泉山水系形成。玉泉水系的分布格局,尤其是皇城四周的筒子河(紫禁城护城河);城墙周边的“凸”字形护城河以及一水相连的内城六海,构成了古都北京重要的风貌标志群。

建国后北京城水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运河不再承担潜运任务,在建国后的50多年中京城水系不断向现代化城市水系方向发展。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水系的建设只停留在开凿新的引水渠、疏浚旧有的排水通道上,这让许多景观河道被改为暗沟甚至还因为各种原因填埋了许多曾经是城市水系重要组成的河道,京城水系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图片

图 | 建国后水系

改绘自严昌远《水惠京华——北京水利五十年》,图3-1,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80年代后更是因为只重视经济利益,再加上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未被填埋的河湖水道也遭到污染和破坏,有的河道成了臭水沟。

到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怀念消失的河流,愈来愈强烈地希望保护河流在城市中的自然空间,从而带来了水利建设观念的转变。北京市开始大力治理恢复整治城市运河水系,提出了“还北京绿水蓝天”等口号。

  /小结

图片

不难看出,北京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这里的文明因水而兴,它承载了北京的漕运,滋养了皇家园林,激发了诗词文章的争相面世,并与百姓的生活相依相伴……“水”作为北京百姓的生命源泉,滋养了无数人,见证了北京城的多少变迁。在润物无声的水的自白里,我们又将遇见多少慨叹和惊奇……

从下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我们探访的京城水迹的跟踪报道,解开河道的密码,带大家一道追寻河流背后的历史足迹。

图片

 / 参考资料

[1]李裕宏. 北京城市水系的历史变迁[C]. .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1期).:当代北京编辑部,2011:56-60.

[2]赵宁. 北京城市运河、水系演变的历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4.

[3]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M],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4]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历史上的水与北京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9

 / 下期预告

【古水寻迹|壹——玉河的“前生今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