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 | 刘文金先生逝世9周年暨《长城随想》首演40周年(1982~2022)

 新用户7066oJHp 2022-07-23 发布于北京

刘文金,中国著名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元老级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性,其独特的音乐语汇与鲜活的文化气象与时代同音共律,是先生长期接受传统音乐熏陶、植根于民间音乐学习积累、坚持理论实践融合,艰辛提炼深度思索、严格归纳的结果,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积厚流广、深入人心。

早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刘文金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作品文字书写字迹工整、符号标记严谨细致。读他的乐谱,哪怕是乐队分谱,都有严格的细分和要求,包括演奏中的技术符号、色彩音韵描述等等。他是一位有温度的作曲家,与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共同创作诠释的《长城随想》,在故事里的故事中讲述中华文明。

今天是刘文金先生逝世9周年,我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前辈的缅怀之情。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吴玉霞



图片

刘文金

(1937~2013)

文:刘畅

2013年6月27日,这是一个我们将永远铭记的日子,父亲刘文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光如梭,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9周年的日子。

近日,利用闲暇整理父亲生前留下来的资料,找到了一份父亲关于他的二胡作品创作的文稿,其中有一大段是关于他的第一部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这是一篇访谈式的文章,今天发到这里,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关于第一部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

1982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刘文金先生创作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隆重首演。全曲由《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各有特色却又是难以分割的整体,长达28分钟却一气呵成。将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性能和潜力的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请问刘老师,乐曲宏大的篇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定的?最初的设计就是三十分钟四个乐章吗?

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1982年完成并在上海之春首演的,当时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担任独奏,由瞿春泉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担任协奏来出色完成的。
在1977年7月,中国艺术团以庞大的队伍应邀访问美国,受到美国人民的热情欢迎。艺术团包括了音乐界、舞蹈界、京剧界的许多名家。刘诗昆、刘德海、闵惠芬等人均在其中。一天上午,艺术团在访问联合国大厦时,途经一座休息厅,在休息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彩色长城壁毯,这是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珍贵礼品。艺术团所有成员的心灵均被震撼了!人们默默不语、思绪万千……。没想到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居然能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象征。这是我大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不屈的象征!身为作曲家的灵感和创作欲望也会油然而生。
在我的想象中,是要为长城创作一部交响诗的。但同时来访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却恳切地提出:“您来写一部二胡协奏曲吧,由我首演……”,我居然满口答应了。回国后,我多次游览长城,进行观察体验。并认真学习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文化遗产,收获颇为丰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长城随想》的架构与主题材料也已逐步形成。

刘老师,乐曲的“中国气派”除了体现在题材上,更体现在音乐的每个细节上,请问您在这部作品里都使用了哪些中国元素?能否逐段分析?

刘文金:《序曲》。在旷远的钟磬声和朦胧而低沉的三连音渐强的背景中,乐队奏出雄伟壮丽的长城主题和抒情赞美的音调。这两种不同性格的“特性音调”,经常在全曲的结构中贯穿。
第一乐章《关山行》。由庄重的慢板,流动的广板,如歌的行板等组成。二胡深沉而庄重的旋律,带着古琴的潇洒风韵缓缓而入。犹如诗人漫步关山,心潮涌动,思绪万千。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荣辱与兴衰的沉思,对长城内外沧桑变革和无限风光的咏叹。
第二乐章《烽火操》。由急促的快板,行板,铿锵有力的小快板,悲壮的尾声等组成。音乐强劲而变化多端,生动地描绘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古代战争场景。二胡刚柔相济的旋律,借鉴了京胡和京剧音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神韵,同乐队悲壮而富有召唤力的音调交响呼应,讴歌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民族而战的英勇斗争精神。
第三乐章《忠魂祭》。由慢板,广板,散板(华彩乐段),乐队高潮段落等组成。沉静而悲切的音乐和肃穆的钟声,引出了虔诚含蓄、如泣如诉的二胡主题,逐渐发展为心潮澎湃,激越豪放的动情段落。乐队则以多种配器方法为之烘托,时而形成古钟回荡的音响,时而模仿男声合唱的哼鸣,犹如山呼海应,增强了肃穆悲壮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千百年来为保卫中华民族而牺牲的无名将士英魂的悼念和崇敬心情。二胡的华彩乐段和壮烈而宽广的乐队高潮段落,具有感情升华的综合性质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乐队不间断地过渡到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遥望篇》。由旋律悠长、节奏健美的行板,坚定的垛板到小快板,宽广的行板,如歌的慢板,辉煌的尾声等组成。在稳健的节奏背景上,二胡变化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音乐明亮且富有幻想色彩。随之展开为一段具有舞蹈性的旋律,令人豁然开朗。由铿锵的垛板发展为小快板的段落,具有勇往直前和无坚不摧的动力。辉煌而壮丽的尾声,变化再现并扩展了序曲的音乐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光辉未来的坚定信念。

图片
(闵惠芬与刘文金,摄于《长城随想》首演前,上海民族乐团排练厅)

今年是《长城随想》首演40周年。

1982年5月15日在第十届「上海之春」新作品音乐会上,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首演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隨想》。作品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同时也受到了海内外广大二胡专业人士的青睐,纷纷以演奏《长城随想》为专业努力目标。可见,《长城随想》无论是从题材、内容、体裁、形式等方面,抑或是创作、演奏的手法及技巧层面,都得到了提高与升华,作品所表达的时代精神以及诠释的艺术气派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作曲家开拓大型二胡音乐作品多元化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自刘天华以来,二胡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图片
(位于北京长城脚下八达岭陵园的刘文金墓)

图片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