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之捷径 拳术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说他是“艺术”,因为一则祂把人体艺术化了,每个动作,都是一个艺术模式。假如您能把祂变为雕塑,我想,您可以尽情地去欣赏,祂会让您留恋忘返。二则,祂深蕴中国文化精髓在里边,每个动作,都有艺术的东西在里边。 就因为上述二者,所以,祂还是一门学问。 而—— 祂的真正属性是文化。祂既是东方文化[M1] 的核心之一,也是西方文化的盲点。拳术的民族性,在于祂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祂的辉煌和伟大,在于祂的独立与纯洁,所以祂是不容玷污、不可侵犯的。也正如此,如果我们只单纯的把祂看做一门艺术,而不首先看做一种文化,那无疑是亵渎了祂,就会使祂沦落为类似于杂耍的一种技能,就会使得许多人“创作”、“表演”、“戏耍”出不会练拳,或练了拳而别人不认识的所谓的“现代拳术”。 这样说并不是我们不尊重拳术的艺术价值,只是我们不愿意抛开拳术的基本属性,单纯的强调祂的艺术技能,我们不愿意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丧失了拳术的精髓,更不愿意将拳术送上不归之路。 当然,在拳术的具体问题上,在基本桩法、基础动作、套路布阵上,祂又有着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的底蕴内涵,表现在层面上,自然是祂的艺术性。就祂的艺术性而言,有其不同于任何艺术的规律和法则,也绝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朝代确立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渐渐形成的,是历代拳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自然,一旦成为规律和法则,便会有属于祂自己的“共性”而这种“共性”一经确立,便又不是哪个人可以更改的。任何学习和尊敬祂的人,都必须心存敬畏地依照祂的共性去进行,任何“更改”和“创造”,都是一种无知和愚昧。 因此,要诚心求教的! 另外,常常和“学”字捣乱的是个“创”字,越是在拳术方面一知半解的人越是热衷于去“创”,并有一大套看似“冠冕堂皇”的“理论”在支持着这个字。这些人以倦怠疲惫的眼神眄视着古人拳术,他们琢磨着:“古人这些拳术,看了几千年、几百年,自己怎么就看不出好在哪里呢?再说了,人类都上月球了,拳术该变变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即使再出来一个岳飞又有啥意思呢?”于是,“创造”、“革新”、“流行”、“练出时代精神”、“拳术要走向太空”等等,便成了最时髦的字眼。 使笔者最为费解的是“拳术创作”这个词,我始终把握不好它的准确含义,我搞不懂它到底是在说什么。是指在拳术艺术上发明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吗?好像不是;是说练出来的动作与别人不一样吗?似乎也不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与别人不一样,中国13亿人口,凡是会练拳的,练拳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那么指的是自己不去摹仿,单凭自己的想法编出一种拳种吗?要练就练吧,何来创作呢?我实在理解不了一些学术未成、积学不高的人,将自己写的一本有关本门拳术的书命名为“创作”的真正意图。我们知道,一个爱好练拳的人经常“拳不离手”,如只要有条件,就能出版一本书,这不是将拳术艺术庸俗化了吗? 刚才列举的展昭、欧阳春、岳飞、姬隆凤、戴文勋等进去了吗?若再进一步问,他们这些拳术大师们又都“出来”了吗?若是已经“出来”了,他们为什么当初还要进去呢?若是还没有“出来”,那么怎么会有他们自己的流派传世呢? “出格”一词,困扰了一大批初学的朋友,尚未“进去”,却担心自己“出不来”。在拳术上,我不是一个喜欢耻笑别人的人,但遇到这类的提问,我还是忍俊不禁。 3. 练拳不要贪多,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常换拳种,不要没有重点的一遍一遍地“摩仿”桩功的动作,须知“贪多嚼不烂”是拳术学习上的一大顽症,且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不能将任何一门桩功研究透彻,便不能使自己的认知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便永远不会使自己的拳术审美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心中没有这个高度,手下也绝对不会“蒙”出这个高度,“心悟手从”便是这个道理。要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百,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步步为营”、“各个击破”。 先将一门拳术的桩功练好,使桩功率先达到较高的水平,先领略一下这个“高度的风光”,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标准和尺度,然后再由桩功扩展开来,逐一攻克其他基本拳式,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练得较好的拳和其他拳的差距,当意识到这个差距,自己也就有了缩短这个差距的办法和眼力。 不过,在此基础上,与同道多交流,同时,多看一点拳术的指导思想的书——《易经》、《黄帝内经》,多揣摩其中的道理,我想,您会有收获的! 好,既然坚持了,那就是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中华。 时值国家复兴之际,我们负重前行,为中华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何乐而不为? 在此路上,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在路上,阳光大道,正大光明。 好,祝您成功! 团结起来,却更大的胜利! 两年前,这篇文章就发表过,今天再提出来,愿同道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