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历时六年五大军事部署攻陷“天下之脊”襄阳,敲响宋亡丧钟

 陶鹿在读书 2022-07-24 发布于上海

一提起襄阳,很多人会想起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大侠郭靖守护的襄阳。郭大侠在这里浴血奋战,报国捐躯。而襄阳这座城不仅因为小说的扬名,从建城之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州郡治所。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是一部历史军事地理学领域经典之作,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宋杰教授集二十年之力,六十万言,分十七章描述了从先秦到南宋末年,囊括了汉中、寿春、襄阳等影响中国进程重要的军事地理枢纽,手绘地图与严密的论证,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巨著。

宋杰教授在第十七章提及了蒙古灭宋之役的襄阳,分别从襄阳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蒙古南宋的军事部署战略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对战争双方的成败得失给出公允的评价。十七章细细读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能捋清古代冷兵器时代军事战争军事装备技术与作战方式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影响下战争枢纽的转移路线及兴盛衰落的时间线。

一、宋朝之前的襄阳

清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

宋杰教授分析从先秦的楚国强盛之后襄阳就成为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重点区域,襄阳所在鄂西山地的“荆襄道”分为三途:东北穿越伏牛山到达华北平原,此为“夏道”。春秋争霸期间,楚军就是“定襄阳为门户”从此出兵进攻齐晋国;南阳盆地北行越过伏牛山进入洛阳平原,此一路楚庄王带兵询问周鼎正走此路;自河南南阳西行经商洛到关中平原,此即秦楚大道。秦昭襄王期间白起三次攻楚最终占领郢城都走此路。

水路则有汉江,因此熟悉三国军事可知:孙文台破黄祖、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令曹操几有迁都之举,司马懿救襄樊抵御东吴朱然。之后更有诸葛瑾、陆逊攻打襄阳,而西晋老将羊祜坐镇襄阳成就一段佳话。

由此可知:襄阳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西有武当山,东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为屏障,控扼汉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平原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战略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军事家如司马懿、庾翼等都认可襄阳的重要军事价值。很多知名战役也都发生于此。

关羽威震华夏的“水淹七军”就是利用汉水暴涨活捉于禁。西晋羊祜就利用襄阳水利设施建城屯田,从而“收膏腴之利,夺吴人之资”,从初来无百日之粮到有十年之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也成为经济农业发展、众多名人聚集的胜地。如东汉末年将荆州治所从寿春迁来襄阳的刘表、从山东琅琊逃难到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还有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杜甫,他们更是西晋大将杜预的后代,杜预正是羊祜的接班人,厉兵秣马一举拿下东吴。

二、关乎南宋命运的襄阳之战

历朝历代北方政权南征必不能绕开长江天险,下游湖泊纵横,上游蜀道难于上青天,只有襄阳处平坦交通便利,从西晋到元都走这一条路线。而时间最久影响王朝更替的战役就是蒙古灭宋之役,如书中引用吴庆焘语:“元之图宋,举全国之力,围攻襄樊者七年,仅乃克之。”襄阳这么难攻打么?在这场蒙古主攻南宋防守的持久战中,宋杰教授详细分析了两军的防御进攻部署体系。

南宋绍兴和议之后防御战区为三处:两淮、京湖与川陕,这也是三大基本经济区域。嘉熙年间京湖地区有十余万兵马,此后有所减少,这其中镇北军与原南宋军人矛盾加剧。南宋将主要防御兵力集中在两淮地区,比如之前抵御完颜亮的采石之战。而川陕战区最为薄弱。

本来宋蒙之间的脆弱的同盟关系因为宋理宗赵昀发动“收复三京之役”开始进入对峙阶段,分为五部分:端平入洛、川蜀大战、襄樊之战、临安失陷、崖山海战

1234年窝阔台汗召开王公大会商讨进攻南宋。长子西征的同时开始四路出击攻打宋朝,其中1235年蒙军进攻京湖地区。这一次蒙古骑兵还是遵循旧法围攻劫掠,襄阳一空,主将赵范逃离,最终大将孟珙收复襄阳。

第一次蒙古攻打襄阳可知窝阔台时期蒙军依旧“惟利剽杀,未拓土地,抄掠以后,即弃之而去”。而南宋依托东南内陆经济仍有力量与蒙古僵持,这也是蒙军将领尚未认知襄阳的重要军事价值,未将其建设为攻宋的前方基地。

而襄阳在孟珙、贾似道、李增伯在任期间得到朝廷支持,修复城池、加强对襄樊地区的控制和建设,恢复当地经济,襄阳“赖城高而池深与兵精而粮足,士百其勇,将一乃心”,重新成为军事重镇,因此在蒙哥的第二次攻宋战役中,忽必烈率领军队躲开襄樊攻打鄂州。

而当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蒙古军队的南征战略发生重大调整,这既有忽必烈个人的战略眼光,同时南宋降将刘整的多次献计起了决定性作用。

元朝统治集团最终形成攻打襄阳的军事部署:

1、筑围立垒,封锁交通

开战之前,襄阳守将吕文德竟然允许蒙古军队在樊城外设置榷场,蒙军进而修筑堡垒,断绝了襄樊的粮道,这也让后来四川两淮援军无法增援襄阳。

2、聚重兵于襄樊,又分偏师牵制

阿术为主帅,刘整为都元帅的蒙古大军,最多时候达到十万余人,同时忽必烈分派军队佯攻其他地区分散南宋军队,令其难以救助襄樊。

3、大造战船、兴练水军

因襄阳地处汉水,水网纵横,蒙古军队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水军。忽必烈听从阿术、刘整提议,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从此改变了襄阳战局,宋朝水师不敢逆汉水进攻。除了民兵等人小范围突围,其他均无果反被俘。

4、断浮桥以绝襄、樊之联络

襄阳、樊城唇齿相依,宋朝守军可以在汉江上架设浮桥以沟通襄樊,使二者名为两城实为一体。蒙古主将阿术得到张弘范建议毁浮桥攻樊城的策略,在蒙古水军协助下果然奏效。

5、重炮的使用

很多书籍讲到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城主要靠“回回炮”,可能为投石机,根据《元史》:“(弹)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或为火炮“以回回炮击之,而焚其栅”这实际上是运用了炮兵,攻打樊城效果显著,最终樊城攻陷,襄阳主将吕文焕投降。

可以说最后一次襄阳之役在开战前就已经有了分晓。吕文德迫害刘整降元并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其对襄樊地区地理环境十分熟悉,从而让蒙古军队定下攻打襄阳的战略。修堡垒、断粮道水道,隔绝外援,步步为营,将襄阳围困其中成为一座死城,就算吕文焕知晓对方战略,但面对蒙古大军的实力也没有胜利的希望,而襄阳城历经几代统帅的修建,高墙再也难以阻挡蒙古大军的脚步,最终近七年的襄阳战役宣告结束。

分析双方战役,可以说这场战役蒙古大军上述五点部署一旦有一两点未实施,可能战场还会出现变数,可以说蒙古军队在战略上吸收最先进的技术和利用降将了解地形的优势,打了一场长期围困的铁壁合围+围点打援战,尽管蒙古也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而南宋军队在用人、战略误判等都出现失误,但可以说蒙古军队在当时是任何国家军队都难以逾越的敌人,相对于蒙古铁骑西征的迅速,襄阳军民的奋力作战值得钦佩。只不过襄阳失守,南宋的大门也就被迫打开,任蒙古大军长驱直入,加快了宋亡的脚步。

一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在手,可从地图中看枢纽地区点线面的扩展转移的重要,了解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战略安排,更能品读古人智慧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显著特征。雄兵百万、挥斥方遒,如何洞悉成败,权力游戏的天平就掌握在那方寸舆地之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