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风掠过平台】戴镇谦的评(十五)| 短小中蕴藏着大意一一散议蒋明英的三行诗

 有风掠过王强 2022-07-24 发布于黑龙江




短小中蕴藏着大意

             一一散议蒋明英的三行诗

                   戴镇谦

        在当代诗歌中,常见的短诗有十四行诗、九行诗、六行诗等等,而三行诗,确实没有见过。据说在汉魏时期,曾出现过三行诗,人们称之为《汉俳》。在中国文学史中,《汉俳》没有被记录下来,随后,此文学样式便失传了。然而,在日本流传着的诗体中,有人找到了巜汉俳》,(日本称之为俳句),这也是我第一次所见到的三行诗。《汉俳》,是由前后两句五言和中间一句七言组成,共三韵(也有两韵的)。由于汉诗不求平仄,没有对仗,所以汉俳的表现力是比较宽泛的,其语言的张力,与近体诗(也就是唐诗)比较,似乎并不逊色。但不知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一种诗体,居然在诞生它的这片土地上消逝得无影无踪!

        在中国当代新诗中,以三行为一诗的人,我不知道始于谁,但能写出如此之多并已成集的人,肯定是诗人蒋明英了。蒋明英的《三行诗集》,已于2013年1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集共收作品155首,分花鸟篇、人物篇、西域篇和风情篇等。

        纵观蒋明英的三行诗,她的诗风,恍若泼墨画般宁静、朴实而又不失雅趣。她不是以单纯的意象和娴熟的技巧来布置空阔的画面,而是深入生活,把生活中的发现、感悟提炼成闪光的一点后,再调遣符合内容的文字进行表现,并把更深更广的意象或思想隐入文字的背后,让她的诗,有着立体、透明的感觉。如她的《大公鸡》:“气壮山河地一叫/小花猫抛了个冷眼/依然躺下睡觉”。短短三句,包含着多么深邃的内涵,一种凄怆的感觉直袭心头。这不仅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还把那种信仰遗失、人性变异、精神麻木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社会,除了金钱,还有几个人会去倾听那些嘹亮的声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二,一是贫穷,二是在那些发出嘹亮声音的人中间,有一部分手握权柄者,于背地里干着人世间最肮脏最丑恶的事情。人们已经没有信任感了!人们已经没有是非观了!因此,对那些真正无私无我的、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发出呐喊的人,反而被当成了疯子和精神病。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让很多人心寒的现实。揭示这种现实,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爱!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当下诗歌正面临着的尴尬。

          “春风不问花事/聆听      一只小鸟/在牛背上唱歌”。这是诗人蒋明英写的一首题为巜清明》的诗。这首诗,只要一触目,就会立刻把人带回童年,带回故乡,带回曾经的梦境之中。但仔细一想,你就会产生很多疑问,甚至可以从多角度去联想,去深思。这,也许就是诗歌的魅力,就是诗人从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经验中提取到的精髓所致。这种精髓,应该称之为当代文人的文化气象、文化境界或文化精神。

        在蒋明英的三行诗中,也有看似很简单的风景画,如她的巜峨眉秋居图》:“远山   瀑布   雁飞过/夕阳     留下一枚印章/听空谷禅风与幽菊絮语”。这些虽然很简单的文字,但无不刺激着读者的感官,特别是“印章”、“听”、“禅风”等词句,让人自然而然地坠入了一种意象,坠入了一种美景美色之中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后,会油然升起一种爱,一种对壮丽河山、对祖国、对家园的深深的爱。我很赞成一种说法:“诗歌,是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性和人情的存在形式”。所以,无论你要表现的是什么,是一花一草、一叶一木、还是一山一水,都需要诗者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扬帆于历史的长河,否则,就只是一堆无灵无美无趣的文字垃圾。

        人物三行诗,是蒋明英巜三行诗集》中数量较多,表现手法丰富,人物把握精准的诗。如《诗仙李白》:“从酒壶中倒出/狂放与潇洒/饮下了盛唐的辉煌”。寥寥十几个字,活脱脱地描绘出了诗仙李白的个性和成就,以及那一节辉煌的历史。这种准确的把握和表现,在诗歌理论中称之为“度”。这种“度”,我个人认为,恰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最难掌控的地方。诗人蒋明英的这种“度”,把握得非常好。给人的感觉,好像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这不仅说明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情感联接,早已穿过遥远的时空而成为了知己者,还说明诗人蒋明英是通过开放的诗思,才把一个又一个意象串成了玉一般的诗行。所以,这首诗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享受到一种美。这大概就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体现吧!诗人蒋明英的另一首人物三行诗《女尼》:“一朵白莲花/从观音菩萨的手中走来/一个背影         .一个谜”。这首《女尼》,与前一首巜诗仙李白》,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从后一首诗中,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心中充满着巨大的沉重感和怜惜感,而且,这种沉重感和怜惜感,在你读完短短的三行文字的时候,就会立刻笼罩着你的心谷。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的成功,说明诗人蒋明英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很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相去窥视、感悟那些潜在的内蕴,从中找到诗的灵觉和诗的语言。

        写西域风景和少数民族人物,与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人和亊相比,其难度要大得多。因为,我们不了解那里的习性,不熟悉那里的生活,也就不容易写出那个民族和那个地域的特点,特别是只用十几个字,最多二十几个字来表现,其难度就更大了。但诗人蒋明英却成功了!她写的那首《青年巴桑》:“紫外线雕塑了/一张俊朗的脸/策马扬鞭扔下夕阳”。二十个字,就把一个少数民族青年英俊的外貌、粗犷的性格以及地域持色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这说明,诗人是经过仔细观察后,把一种具象收入心中,再从心的明亮中折射出诗的光芒。大凡写诗的人都知道,诗歌属于形象思维,首先必须要有形象,然后,再去寻找切入点。诗人蒋明英在《青年巴桑》这首诗的切入点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所以,她才写得那么深动,那么潇洒。

        在诗人蒋明英的《三行诗集》中,风情篇是数量最多,表现手法最为庞杂的一缉。但她始终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形象、意境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如巜故园》:“  寒溪路      清明雨/百岁楼浮华散尽/紫荆花残梦未醒”。又如《秋夜》:“让浮华散去/一盏清灯/与唐诗宋词对酌”。第一首诗巜故园》,一开始,诗人就巧妙地交待出地点和时间,然后,用一座百岁之楼,道出了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演绎了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兴旺与衰落的过程。见证了这一切的紫荆花,依然还在梦中。紫荊花的这个梦,这个久久不愿醒来的梦,是一个什么颜色的梦呢?诗人把一个可以无限延伸或扩放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任凭读者去猜想、去回荅。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境界,如国画中的留白,线条中的断笔和音乐中那短暂的静音。诗人蒋明英的这首《秋夜》,更像是诗人的自身写照。历史上的中国文人,不论是为官者还是为民者,都有着一种儒道结合的思维定势,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个文人,要独守着那片宁静,保持着那份洁白,是多心不容易啊!然而,从《秋夜》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诗人蒋明英依然在坚守着中国文人固有的那种思维定势,相信她一定会坚守到底的!

        前不久,一位书画界的朋友问我:“当下中国,还有诗歌和诗人吗”?我知道他所问的意思,在片刻的沉默后,肯定地回答道:“有”!诗人蒋明英,就是我回答过的“有”字之内的那种诗人,那种真正的诗人。她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艺术的、美学的、音乐的审视。记不清是谁曾说过一句话:“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出现,它,便是诗歌”。我认为这种“明确意识”,应该就是诗歌的根。当然,新诗发展到今天,不应该再是旧有文艺理论中所要求的政治化和概念化的东西,但也不是那种内部结构拥挤、奥涩,完全失去诗歌语言和美学价值的东西,更不是那种语言梦幻,内容空白,读后让人头昏脑胀或莫名其妙的东西。

        蒋明英的诗,不论是什么样的题材,不论篇幅长短,都蕴藏着大意和大美,并能让人读懂,且读进心里……

平台顾问:丁长耀、刘合军

平台编辑:王强(有风掠过)、叶子

有风掠过平台

游泳的鱼的诗(四)   朱善东的诗(53)

戴镇谦的评(十四)   唐曼的诗(14)

杨骥的诗   田文春的诗

王晓旭的诗(七)   王峰的诗

程广丽的诗(3)   齐春玲的诗(八)

李树侠的诗(2)   西楼的诗(5)
有风掠过王强平台第16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