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的两地书——读鲁迅、景宋著《两地书》(下)

 云蔚志读书 2022-07-24 发布于上海

四、平凡的两地书

对于《两地书》的特色,鲁迅称之为“恐怕是因为他的平凡罢。”也就是说,他们在信中所谈,不过是许多平凡的东西,并不见得比普通人特殊。

(一)生活

他们的信中有大量的生活内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他们会谈什么东西好吃,也会为邮费而争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还为了对付蚂蚁而绞尽脑汁。其他的还有什么蚊子叮、怕蛇咬、抠鼻孔都一一写了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1. 对省钱的争论

在鲁迅北上探亲的十天里,除车钱外,他自己只花了十五元,一半买信笺,一半是买碑帖的。旧书仍然很贵,所以一本也不买。在广东,女性特别讲究穿衣打扮。许广平也只得入乡随俗,置办了不少新衣,免得被学生起外号。这当然是与许广平简朴节约的想法相违背,令她不禁十分厌恶。

有一次,鲁迅寄了《彷徨》和《十二个》两本书给许广平,邮费用了10分钱,引得许广平质疑“岂非太不经济?”鲁迅以为,多花点钱总好过于寄丢:“忽然于十分的邮票大发感慨,真是孩子气。花了十分,比寄失不是好得多么?”

许广平为鲁迅订制了一枚图章,夹在自己亲手打的一件绒背心里,一同寄给了鲁迅。鲁迅收到后,大喜,认定这图章的材料是“金星石”,并非玻璃,还专门写信到上海去买印泥。这又引得许广平一顿碎碎念,嫌他专门买印泥是多事。

当然,许广平并不是吝啬,看到鲁迅在厦大的饮食食起居不便,就要他“勿省钱要紧”。她具体指导道:“菜淡不能加咸么?胡椒多食也不是办法,买罐头帮助不好吗?火腿总有地方买,不能做来吃吗?”鲁迅依言,回复“酱油已买,也常吃罐头牛肉,何尝省钱!”

2. 防蚂蚁

广东常有雨,无雨则甚热,白天上课时汗直流,晚上则热到无法入睡。空气潮湿,衣物书籍动辄发毛,实在让鲁迅“讨厌极了”。蚊子也是大敌,往往是鲁迅一面写信,一面喂它。最头疼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蚂蚁,它们不仅会咬疼手臂,还侵蚀食物。于是,二人在信中多次研究对付蚂蚁的策略。

鲁迅先是把点心吊起来,而蚂蚁沿着绳子一样可以爬下来。他又把点心放在碗里,再将碗置于贮水的盘中。不料,顷刻之间,满碗都爬满蚂蚁。所以,鲁迅买来的点心都来不及吃,就不得不经常连点心和蚂蚁一起扔掉。

许广平提出了好几条防止蚂蚁的策略,比如,把食物柜放在盛水的大缸里,这样可以存放较多的点心。或者在放食物的周围画一圈石灰粉,这样的好处在于还可以防潮,也不怕柜子腿被水浸坏。

鲁迅觉得用柜子太费事,最终是在贮水的盆中放一个杯子,杯子上再放食物箱。这样,蚂蚁就无可奈何了。没有了蚁患,许广平很高兴,希望鲁迅多吃些好东西,“何妨买些点心吃”。

3. 尴尬事

鲁迅的住处附近有颇多小蛇,常见有被打死的。虽然看似没有毒,但鲁迅还是害怕,一到天色变暗,就不敢在草地上走。他连晚上小解也不下楼,就用壶装着,趁无人时再从窗口泼下。鲁迅也知道这样做近乎于无赖,却把锅甩给厦大。因为学校的设备不完备,自己只得如此。

许广平在信中也分享了挖鼻孔的经历。她在北京总是习惯用手挖鼻孔,因北京的沙尘大,每天能要挖好几次。到了广州,她照旧如此,却常常把鼻孔抠破。后来,她学乖了,改正了习惯 ,不再干这样的傻事。

(二)工作

两地书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关于两人的工作。

1. 磨练性情

许广平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任主任,名义上有百八十元薪水,在当时算是非常高的收入。可是,由于学校欠薪严重,还要承担名目众多的摊派,如公债票,国库券,北伐慰劳捐等,实际只能拿到三四成而已。这与小学教员的收入差不多,但工作就辛苦很多了。

许广平最讨厌的就是整天和学生勾心斗角,从前是气冲斗牛的害马,现在变成童养媳一般,都要看学生们的脸色做事。连晚上关电灯都叫不动舍监,只好自己一个人跑来跑去,难过极了。鲁迅对女子师范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其实别的学校也是如此不死不活,不上不下,像穿湿布衫一样。

这时,她也认识到社会的本来样子,当初吃亏就是因为自己太任性、锋芒太露,而不能做蝙蝠。这样的性情需要磨练,许广平也请鲁迅帮自己监督。

2. 离开厦大

《两地书》中的最大一部分就是鲁迅在厦大的时期,两人对于厦大的去留也讨论了很多。

(1) 厦大的情况

鲁迅对厦门的评价极低:“我想厦门的气候,水土,似乎于居人都不宜,我所见的人们,胖子很少,十之九都黄瘦,女性也很少美丽活泼的,加以街道污秽,空地上就都是坟,所以人寿保险的价格,居厦门者比别处贵。我想国学院倒大可以缓办,不如作卫生运动,一面将水,土壤,都分析分析,讲个改善之方”

厦大的生活更是苦闷,连日常的吃饭都是问题。外面没有合适的包饭之处,常常要自己四处找饭馆,不得已时就自己买罐头凑合。若去学校吃饭,可食堂提供的饭量很少,每人只有中小碗的一碗半,所幸鲁迅还够吃。厨房里的仆役,似乎都和当权者有些关系,是换不掉的。有个听差借了鲁迅二十元,不肯归还,还有被讹去包饭钱的。这一切让鲁迅感觉“厦门人对于'外江佬,似乎颇欺侮”

至于厦门学生,无药可医,他们整天读《古文观止》,让鲁迅忍无可忍。而且学术风气很坏,鲁迅以为“此校竟如教会学校或英国人所开的学校”

厦大的条件简陋,电灯坏了,蜡烛也所剩无几。鲁迅无法写长信,只得睡了,直骂“这学校真可恨极了”。

直到接到鲁迅的正式辞职信,厦大才开始有点震动。不过所虑的还是怕影响学校的名气,以后难以聘教授和招学生罢了。鲁迅离开厦门,前往广州,有一些学生也愿意跟随。厦大竟然派人随船刺探,防止鲁迅帮助学生在广州活动。许广平想从鲁迅的使用物品推断他在厦大的生活情况,结果鲁迅“除几种铝制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当带着,恭呈钧览”。

总的来说,厦大对鲁迅的居住饮食照顾不周,又缺少尊敬,所以才有离开之举。

(2) 中大的优势

许广平听鲁迅提及的厦大情形,闻之令人气短,劝他不如到新成立的中山大学。广州的思想比较自由,发展的机会多。“但薪未必多于厦大,而生活应酬多且贵,不似厦大的闭关”。鲁迅倒并不在意薪水少,或者什么主任的头衔,所虑的是功课多,就没空写文章和做研究了。

广州虽非理想之境,但总不至如厦大之无聊,许广平怕鲁迅“受不住人家气,自己独自闷着,无人在旁慰籍耳”。另外,许广平把鲁迅在广州生活的细节考虑得很周到,像购物讲价、下馆子、住宿都一一提及、连专卖北京布底鞋的铺子都有。先期来中大的一些打理,也可以由害马来做。

(3) 做助教的争论

鲁迅已收到中大聘书,月薪二百八,无年限的,将以教授治校,都是比较满意的条件。然而,他还有几点忧虑:

一、自己不善于行政管理;

二、国民政府将移去武昌,很多熟人也随之离开广州,自己留在校内就势单力孤了;

三、有一个朋友可能会去汕头,那么自己即使到了广州,与在厦门何异。

这个朋友就是许广平了。她之前曾说过,“你如定在广州,我也愿在广州觅事,如在厦,我则愿到汕,最好你有定规,我也着手进行”。鲁迅到中大,是非常希望“那一个人也在同地,至少也可以时常谈谈,鼓励我再做有益于人的工作。”后来,害马又想跑去武昌,鲁迅立即义正言辞,“殊不可解,该打手心”,不准害马乱跑!

鲁迅想让许广平作为他在中大的助教。许广平却有顾虑,一是可能未必在中大待那么久,最后升不到讲师,二是与鲁迅一起工作,易生事端。鲁迅忙不迭劝说许广平,称助教的工作并不辛苦,也不用上课,“而给我做助教,尤其容易,我可以少摆教授架子”几乎是哀求的态度。对于流言,也不必怕“连助教都怕做,对语〔话〕都避忌,倘如此,那真成了流言的囚人了”。

最后,许广平真的成了鲁迅的助教,两全其美。如此,两人也不必两地书,英译阿Q不必寄给害马,只需“真的阿Q”到广州当面讲解了。

(三)感情

两人直接谈感情的文字并不多,往往都是融合在一些日常的聊天之中。

1. 发牢骚

许广平特别担心鲁迅在厦门待得太闷气,屡次让他不妨向自己发牢骚,千万不要憋在心里。有时发现鲁迅没有在信中发牢骚,还要询问是不是忍着不发。哪怕是鲁迅已决定离开厦大,许广平也不忘记叮嘱,“在未离开那里时,千万不要自己因学校或少爷们事愤激”,多多“默念”,就不会生气了。

当然,许广平也会写信向鲁迅发牢骚,“送戏目给你看”。她住在附小的房间里,难免与小学的教员有一些生活上的矛盾。现在的许广平已不做学生,只好维持老师的身份,就与她们陪笑招呼。二人的脾气都是“不惯在金钱下呼吸”,但人总是需要钱的,所以只得忍受这样的苦。

2. 目不斜视

在厦大听讲鲁迅讲课的学生多了起来,其中有五名女生。鲁迅就跟许广平保证,上课时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害马相见。

许广平反倒觉得这封信“孩子气”十足,目不斜视有什么要紧,对于美好的事物不妨如张竞生那样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鲁迅回信,目不斜视尚不敢,哪儿敢公之于众,文章里可以这么写,实际做到就难了。

其实,许广平也只是这么说说,对鲁迅还是极为看重的。有一次,鲁迅寄来了一包书,声明如果许广平自己不要,可以给别人。许广平自然是欢欢喜喜收下,真要花钱去买这么多书,她一定舍不得。然而,这些书借给别人看是可以的,“分给人!他(她)们可配?别妄想!”

3. 保重身体

鲁迅在北京时,“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也喜欢在写作时吸烟。有一段时间,吸烟每天达到三十支,以至于他的手指都有点抖。鲁迅也想戒烟,但感叹自制力薄弱,希望“明年有人管束,得渐渐矫正,并且也甘心被管.不至于再闹脾气的了”。

管束的人自然是许广平,她在信中多次提到,“不敢劝戒酒,但祈自爱节饮”,“处处小心,不多吸烟,喝酒”,“千万珍重,闷起来不要多吃酒害胃呀!”如果鲁迅能做到,才是“乖弟弟”,广平兄才可放心。

鲁迅在北平无聊,许广平怕他借机饮酒,就建议不妨趁机写写小说,以免回到上海,有孩子在一旁吵闹,就无法写了。对于手指抖,还是要看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就不会无聊,也不会多吸烟了。“有什么方法可减却呢?我愿多写几个字”。在许广平的持续关心下,鲁迅的手已不再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