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文次第顺序逻辑

 记住我的好413 2022-07-24 发布于天津

写此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背诵伤寒论,弄清楚伤寒论的说话逻辑,如陈修园写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一样,只是方便之物,若有意见不同,可共大家商榷,接受大家批评。书背百遍,其义自见,各位同道共同努力!

总条

​(总括太阳病篇,共11条,说明何为太阳病1条,何为太阳伤寒与中风温病3条,太阳病传变与否2条,阴阳寒热何以辨别2条,太阳病自愈时间3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3条相互对比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本来第3条后,下一条直接论述何为温病,但温病对于太阳伤寒与中风来说,已是传变,故在论述何为温病之前先增两条,如何判断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断阴阳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断寒热、又何尝不是表里

 (断阴阳尚且有共同发汗法,如先贤认为发于阳为桂枝汤,发于阴用麻黄汤。又有人认为发于阳为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发于阴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又有人认为发于阳为太阳桂枝汤证,发于阴为太阴桂枝汤证。无论如何,皆用桂枝,麻黄。然表里寒热之辨,不可同日而语,或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或用承气汤急当下之。故一条在温病后,以备发汗之需,一条则在最后,以明发汗界限。

第一次发汗法

(太阳病篇皆以发汗展开,先论桂枝汤3条,再论桂枝可与不可、禁忌、权变8条。再广发汗对比之法6条。最后论病象桂枝证却有阴虚,用阳法后如何挽救2条。共19条)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为何先说头痛发热二症?因为35条麻黄证鉴别)、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此条应这般断句,因为项背强属于经络凝滞,当汗出乃解,而今反汗出却不愈,若恶风可知仍在表,加一味葛根通经络。),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与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相同体例

此三条为伤寒论惯用的论述逻辑,先以第一条论述,再增一条以扩展,再论述变化与鉴别。比如麻黄汤先论述麻黄汤何证,再论述太阳阳明合病用麻黄汤,最后增一小柴胡汤鉴别。再如五苓散,先说五苓散何证,再增一条备用,最后鉴别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再如小柴胡汤,先说明小柴胡汤何证,再论述小柴胡汤病机,最后说明小柴胡汤禁忌以鉴别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8条皆是论桂枝可与不可与,桂枝禁忌。为何在其中加一喘家?详细请看往期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吐脓者皆是内热不可用桂枝汤,下后发汗后为阳虚可用桂枝汤加减。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加附子汤例同喘家。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3条24条相互对比,阳气郁于表而身痒,用桂枝汤而再加麻黄汤各半,小发汗。烦在经络郁滞者,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

23条24条例同13条14条的关系,先论其正发汗,再推广一发汗法。一在加葛根发汗,一在刺风池风府发汗。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两条相互对比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尤在泾言胃中津液不足)。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两条相互对比,一在胃中阴虚,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故用越婢汤即越脾汤。一为胃中津液不化,脾不能行津液,脾经阻滞加茯苓白术。) 

以上6条皆是广发汗之法,两两对比,以广桂枝发汗不足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此证或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两条亦是桂枝证,例同喘家,然桂枝证中亦有阴血不足者,自汗出小便数脚挛急皆阴液不足,虽象桂枝,却不可加附子。比如酒客、吐脓皆不可用桂枝,若用该如何解救。用附子反成阳虚,故先用甘草干姜汤。因本有阴血不足,故用芍药甘草汤。

第二次发汗法

(葛根4条,麻黄7条,共11条)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此三条亦是同桂枝汤同例,先论述葛根汤发汗,再论太阳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扩展,后增一加半夏之变。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此一条比如桂枝汤其气上冲,因有脉促,表仍未解故仍用葛根,葛根发汗本用4两,现葛根增至8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此三条仍是桂枝汤同例,先论麻黄汤证,再广麻黄汤之治,再鉴别麻黄汤与小柴胡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四条比如桂枝汤治气上冲在4第条论述,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表不解下利在第四条论述,而今麻黄汤中又有变证还在第四条论述。一是里有热,一是里有寒。热用石膏成大青龙,大青龙者兴云布雨,从玄孔发汗。寒用半夏干姜细辛成小青龙,小青龙者导水入海,从小便而出。

第三次发汗法

(桂枝有汗下先后4条,麻黄有可汗与否5条,麻黄桂枝各治汗出烦衄7条。后论发汗后变证叠出,自愈与否一条,表里阴阳虚3条,汗后虚实证9条)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先以桂枝汤为例论汗下有先后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后以麻黄汤论可否发汗,阳气重者一为衄、二为烦躁身痛。不可发汗者两条。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麻黄发汗两条,桂枝治汗出两条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此三条为麻黄桂枝各有烦衄,以广麻黄桂枝之治,更相互比对。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自愈一条)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胃肾阴虚)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表里俱虚)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胃肾阳虚)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2、63相对比,一为里阴血不足,表不能柔润。一为阳气内入,表阳气入里化热。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虚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中土不足,肾水妄动

   66.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脾气虚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脾气虚后,水饮动经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与栀子豉汤相鉴别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后有虚有实,阳虚烦躁者茯苓四逆汤,阳盛烦躁者调胃承气汤。

【75.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此条或应在此处,前论发汗后恶寒者虚,而自冒心、耳聋者亦虚。前论不恶寒但热者实用调胃承气。而汗出后胃中干成实证,饮水多亦成实证。上承70条,下接五苓散。饮水多胃则不能化水饮,脾不能上乘津液于肺,水饮直接凌肺而成喘。)

第四次发汗

五苓散亦是发汗法,因吞暖水而汗出愈。五苓散为胃中空虚,不能运化水液,于是水直接从胃到膀胱,膀胱亦气化不利。用五苓散助膀胱气化,用暖水助胃气化。栀子豉汤亦是胃中空虚,虚热而不纳水,比如服吴茱萸汤吐为热在上焦也。故将五苓散与栀子豉汤共同放在一起对比。五苓散4条,栀子豉汤6条。发汗禁忌7条,汗下先后缓急6条。共23条。

之所以将发汗禁忌,汗下先后放在第四次发汗处论述,是因为第三次论述完麻黄桂枝适应证后,论述了发汗后的各种变证,以汗出后胃中干引出五苓散。第四段发汗,论述其禁忌。此亦是伤寒论惯用逻辑,以不可发汗引出表里俱虚,阳微营弱,血弱气尽。以桂枝汤引出第五次发汗所用小柴胡汤,环环相扣。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此三条为旧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比如推广葛根而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推广麻黄而用大小青龙。推广桂枝汤,增其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前法。增此一条,以推广五苓散之用,不仅可用于消渴,亦可用于吐水。

(75.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此一条刚好上承74条,一为饮水多吐为水逆,一为胃中虚烦不纳水,两两对比。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豉汤证两条。增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两条以广栀子之用。栀子汤禁忌一条。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

本条应在苓桂术甘汤下,与之对比。放在此处不伦不类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瞬,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不可发汗7条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汗出为阳微,阳微可用桂枝汤。);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荣弱亦可用桂枝汤)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汗下有先后,表里有缓急。有阴阳俱微而自愈者,有表里俱虚仍当发汗、下者。有荣弱阳微可汗、用桂枝汤者,有阴微里不和、用承气汤者。此6条,同58至70条的论述逻辑相同

之所以将发汗禁忌,汗下先后放在第四次发汗处论述,是因为第三次论述完麻黄桂枝适应证后,论述了发汗后的各种变证,以汗出后胃中干引出五苓散。第四段发汗,论述其禁忌。此亦是伤寒论惯用逻辑,以不可发汗引出表里俱虚,阳微营弱,血弱气尽。以桂枝汤引出第五次发汗所用小柴胡汤,环环相扣。

第五次发汗

(上承95条,先论小柴胡汤病机7条)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 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金匮要略,本渴饮水而呕为饮,饮邪不可用柴胡汤)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此三条例同桂枝,葛根、麻黄,五苓散等,皆先言主证,再推广病症,最后以作鉴别。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一条例同五苓散治饮水而呕,前言柴胡不可治恶风寒手足温颈项强胁下满口渴,而今言可治诸证。盖病机不同。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阳脉涩为脾虚,阴脉弦为肝郁。肝郁脾虚,先当健脾,不差者疏肝。先言柴胡但见一症便是,但病机为血弱气尽,毕竟脾胃虚弱,故虽悸,烦是柴胡证,仍要用建中汤。

伤寒论多用脉象说明病机,比如阳脉微可用桂枝汤,阳浮而阴弱说明发热汗出。所谓阳微者,浮取按之不足,就是浮脉这就要阳微。阳脉涩阴脉弦是浮取涩,按之弦。

待续

伤寒论秩序俨然,结构严谨。所有条文必须融会贯通,方能深刻理解每个条文中所论脉症的深意。然,若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故本文并不一句句去探讨内涵,而是先大致描述整体论述逻辑,对伤寒论形成大致理解,则方便背诵。

伤寒论无处不是知识,比如桂枝加附子汤并非桂枝汤直接加附子,比如葛根加半夏汤不是葛根汤直接在半夏,比如柴胡加芒硝汤不是小柴胡汤加芒硝,药量有轻重之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历来先贤,但凭经验,却不留心药量变化,实在令人失望。故另开一坑,再论述伤寒论药物用量变化,借以发现伤寒论背后的脉症真相。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