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与情感的交融,再看《黄州寒食诗帖》

 古稀老人赵 2022-07-24 发布于北京

苏轼才华出众,诗、词、文、书、画俱佳,却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他曾三次被贬,虽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乐观豁达,并在艺术上不断拼搏,达到技艺精进的境界。正是在被贬谪黄州时期,他写下了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

文章图片1

宋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在黄州的三年,既是其惆怅孤独的时期,又是他沉浸在艺术世界并不断精进的最佳阶段。在黄州,苏轼靠朋友的帮助,得了一块荒地,“东坡”这个号便是在此时开始使用的。黄州时期是苏轼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他联想到自己的困顿,触景生情创作出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日。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禁火冷食。在清明节,大家则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东坡居士是不是也曾期待新生活的到来呢?在他的《黄州寒食诗帖》中,我们读到的是生活困顿却还惦记着回报家国的苏轼。

文章图片2

宋 黄庭坚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开始,书写较为平缓,第一首诗着重叙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讲述作者从政坛新秀到被贬漂泊的巨大转变,生活上的艰辛困苦、精神上的寂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情绪逐渐涌上心头。此处字形大小尚均匀,变化不大,行距疏朗。

第四、第五行由“雨”“花”“泥”的意象联系到其自身的境遇,情绪变化带来用笔上的起伏变化,此处墨浓笔重,字形横向伸展,虽压抑克制却情绪饱满。东坡写字历来提倡“墨欲其黑”,此时浓墨正适合表达愤懑悲凄的心境。第六、第七行,苏轼思绪回归到现实中,情绪又逐渐归于平静。

文章图片3

宋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第一首诗较平均的行距,第二首诗行距忽松忽紧、随势而为、动感十足。第二首诗的字形较第一首诗大小变化较大,反差强烈,情绪更加激烈。整件作品随情绪的变化而书写,自然生动,富有节奏感。第二首诗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句,笔墨浓重,尤其后半句的“破灶”二字字形突然变大,使人感到作者激愤悲凄的情绪如破闸之水喷涌而出。

到“但见乌衔纸”一句,作者看到乌鸦衔纸才记起今天是纪念介之推的伤心日子,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不由得心情激荡,“苇”“纸”二字的最后一竖如出鞘长剑,情绪在此刻流露出来,整幅书法也由此变得开张起伏。类似的例子在第一首诗的“年”“中”等字中也有。

文章图片4

宋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观此帖,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变化、字体大小的节奏变化等,使作品整体充满强烈的节奏感,而这恰好与作者诗中的情感基调十分契合。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2022年第5期

《用笔墨还原苏轼的诗》

文章图片5

《书法教育》2022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