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人生:《一师亦友》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

 fusq65 2022-07-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到互联网,很多人会联想到年轻人、技术精英,甚至有一个词叫Z世代——那些1995年后出生,在网游、QQ、智能手机的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们;但有一个人,就要70岁了,他对互联网的了解,要超过很多年轻人,某种程度上,他塑造了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网络生活。

图片


吴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讲席教授,中关村实验室主任;
2010年,获国际互联网界最高荣誉“乔纳森·波斯塔尔奖”;
2017年,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
2021年,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摘得国际互联网界最高荣誉的

唯一中国






“乔纳森·波斯塔尔奖”是国际互联网协会于1998年以互联网先驱和技术大师乔纳森·波斯塔尔的名字命名的互联网界最高荣誉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表彰为互联网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2010年7月,国际互联网协会将这一奖项颁发给了吴建平。国际互联网协会主席琳恩·阿穆尔女士在颁奖致辞中说:“吴建平教授积极推动了中国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发展,并且对全球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年前,他就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及其在中国未来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先后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试验网CNGI-CERNET2,在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和管理、路由和交换、真实IP寻址和过渡技术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在节目中,吴院士回顾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先行者         





吴建平是山西太原人,16岁,就去到山西太原的一家生产电子仪器的军工厂,做起了模具钳工。初生牛犊不畏虎,吴建平在生产一线做了许多技术革新,被评为山西省电子行业的劳动模范。1973年,吴建平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读书。

图片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吴建平留在清华大学任教,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教授、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教师。从教40余年,吴建平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人才,还于1994年,带领团队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成为中国互联网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直到今天,中国两千多所大学、三千万高校师生的校园生活,都离不开吴建平当年的创举。


          幕后英雄        





CERNET项目的成功,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而步履不停的吴建平在2000年左右又把目光转向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不断深挖互联网机理,创新成果频出,成功解决了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难题以及互联网源地址难以验证等安全问题,并开发出一系列核心技术标准,促进了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多年来,吴建平致力于中国互联网的基本建设,积极参与互联网标准的制定,并放弃了很多新技术专利。他说,为实现全人类的免费互联,无私,是一种互联网精神,也是一种情怀。



          见证者         





四十多年来,从CERNET的建立到如今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吴建平参与并见证了这一风起云涌的变革历程。前不久,作为党代表,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互联网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他说北京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人才,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天的互联网,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像空气一样,是须臾不能离开的基本配置。我们感受到的是便捷,但对吴建平们来说,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让世界更好的互联互通,是一代网络技术人员的目标和历史使命:2005年的时候互联网有3000多个标准,其中只有一个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牵头完成的;现在的互联网标准已经有9000多个,中国人完成了170多个。吴建平说,这个进步还可以更大一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