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欣赏】 虎仪宏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虎仪宏,笔名书男,大学本科学历,中共预备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北师大高级研修班学员,省、市诗词学会会员、县作协会员,曾获全国虞姬文学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数百篇,参与省级课题一项,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先后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虎仪宏

张曼菱是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一直是我想要去读的经典之作,怎奈呆在单位时,总是俗务缠身;回到家中,又不免要面对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加之自己嗜书之习亦大不如前,于是也就一拖再拖。好在市教研室的郑晓红老师发起了“宅家静读抗疫,一卷在手聚力”的阅读活动,终于静下心来深入地把它读完了。掩卷长思,那样的一群人和那样的信仰,带给我诸多的感动和震撼。

当物质和欲望充塞天地和人心,当人们很少关注清风明月、阳春白雪而在灯红酒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里挣扎、浮沉,现在的我们,置身于一个缺少信仰、奢谈使命的时代,理想的光辉很少照进现实,行进中更多的是迷茫和不知所措,很多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本真的自我,被肤浅地物化着,甚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趋利、较劲、幽怨、疲乏,人人行色匆匆心事重重,日子波澜不惊了无生趣。我们迫切需要植入生活的新元素,以驱动我们奔赴久远的未来。于是乎,我开始了再次泛舟书海的寻觅、探知 。

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有人说,人生就是选择。那么,处于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师生们的人生,毫无疑问地与民族的选择交叠在一起。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华、北大、南开,这样的三所一流高等学府被迫南迁至昆明,成功完成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国立西南联大”的教育教学,延续和播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爱国基因,让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前辈们的坚守与强烈的使命感。如梅贻琦校长对于大学之定义,可谓振聋发聩:“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 再如,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敌机轰炸声中的人们的精神,却是惊人的丰盈。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这三所名校的校长,他们个个不愧“君子”的称呼。他们以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治校才干,引领师生为了祖国而教,为了祖国而学,为了祖国而歌,不顾安危,不计得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回想自己的念书经历,真正的好老师,留给学生最可贵的东西,往往不是知识,而是举手投足里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姑且叫做人格魅力吧,有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弯腰、一抹扭过身去的热泪。细读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方式,品味着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真无愧为中国教育的脊梁。品读着大师们对学子的深情与栽培,了解他们师生间佳话式的交流和默契,你会感到,他们是最懂教育的人,他们一贯强调的“都是悟性而不是记性”,是多么的鞭辟入里、妥妥帖帖。我校虎志东老师有一句名言,叫“智商是硬伤”,结合这句话,再细细思忖,意味深长啊 .....

有人说,“无取,无求、无损”,这是西南联大; 也有人说,“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是联大;还有人说,“国难耻而不辱,学风历难不衰”,是联大;更有甚者云,“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联大 .......恕我冒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皆是。

当我读完这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那些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个个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们是邓稼先、闻一多、吴宓、李政道、杨振宁、朱自清、吴大猷、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傅斯年、胡适...... 我觉得应该记住他们,至少,他们温暖过这个尘世。

3月6日夜于镇原三岔中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