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届“牡丹杯”征文 ● 散文 】​张士勤 | 牡丹花开陇东原,重温历史话牡丹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牡丹花开陇东原,重温历史话牡丹

―― 写在第八届甘肃省庆阳市旅游体育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前夕

张士勤

牡丹,国花也。国花牡丹如今已经落户于大西北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瓦斜乡昔家花园。
庆阳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发祥地。
夏时,此地境内戎狄部族繁多,周先祖不窋率族奔戎狄之间,定居北豳(庆城、宁县及周边区域),建立邦国。
商、周至春秋战国,今境内先后建有荤粥、豳国、鬼方、羌方、义渠、彭卢、郁郅等方国,以义渠国势力最为强大。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夺得义渠国都邑,遂“县义渠”。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辖境内义渠道及泥阳、郁郅、阴密、彭阳、弋居、安武、方渠7县,全境为秦属地。
汉代有北地、安定、上郡3郡,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隶属凉州刺史部。北地郡辖境内略畔、义渠2道及马领(岭)、方渠、郁郅、大要、泥阳、弋居、归德7县,另有治所不详的除道与五街、回获2县;安定郡辖境内彭阳、安俾、临泾、抚夷、参、安武6县;上郡辖境内襄乐、阳周、独乐3县。
魏晋时期,大部分地方被少数民族部族占领,在南部设北地、安定2郡及泥阳、富平、临泾、西川4县。
三国时隶属曹魏。
西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国属地。
南北朝时,境内建置多变,辖域无常,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领地。
隋代,境内郡州转换频繁。开皇三年(583),置宁州,十六年置庆州。大业间改宁州为北地郡,改庆州为弘化郡。境内大部分时段有13县。北地郡辖彭原、襄乐、定安、罗川4县;弘化郡辖弘化、合水、弘德、洛源、马岭、华池、三泉7县。境外的安定郡辖境内临泾1县,平凉郡辖百泉1县。
唐代,境内建置经历弘州、庆州总管府,庆州、宁州、安化郡都督府及关内道之变迁。大部分时段,庆州辖洛源、方渠、怀安、马岭、华池、延庆(白马)、同川、安化(顺化)、蟠交、乐蟠10县;宁州辖安定、真宁(罗川)、襄乐、彭原、丰义、定平6县;原州辖临泾、百泉2县。唐于开元四年(716),割原州都督府羁縻芳池、安定、安化3州都督府,为庆州都督府羁縻地区。
五代时,境内庆、宁、原、衍4州并存。大部分时段,庆州辖顺化、乐蟠、华池、合水、洛源5县;宁州辖定安、真宁、襄乐、丰义、彭原5县;原州辖临泾1县;衍州辖定平1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元年(963)复为庆州;庆历元年(1041)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1117)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始为庆阳府。宋代境内大部分时段有4州11县。庆、宁、环3州隶属永兴军路,原州隶属秦凤路。庆州辖安化、华池、乐蟠3县;宁州辖定安、彭原、真宁、襄乐、定平5县;环洲辖通远1县;原州辖临泾、彭阳2县。境内另有军政合一的寨、城、堡、关最多时29个。
金初置安国军,旋改定安军节度。境内有庆阳府及宁、环、原3州,同属庆原路。皇统二年(1142)置庆原路总管府。庆阳府辖彭原、合水2县;宁州辖定安(大定七年改安定)、定平、襄乐、真宁4县;环州辖通远1县;原州辖临泾、彭阳2县。境外镇戎州之三川、东山2县辖境内部分区域。境内另有镇、寨、城、堡20多个。
元代境内有庆阳府及宁、环、镇原3州,均隶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庆阳府为散府,辖合水1县;宁州辖真宁1县;环州与镇原州不领县。境内另有8镇7寨5城建置。
明代境内大部分时段设庆州府及府辖宁州与环县、安化、合水、真宁4县和平凉府所辖镇原县,另设庆阳卫、环县守御千户所。全境隶属陕西行省,后改陕西布政司。
清代境内设庆阳府,康熙四年(1665)改隶属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1728)裁卫归府。庆阳府辖宁州与安化、合水、正宁、环县、董志分县5县,另有泾州所辖镇原县。
民国时,1913废除府、州制,全境属陇东道(治在平凉),次年改属泾原道。宁州改为宁县,安化县改为庆阳县,董志分县并入庆阳县。1927年废道,改为泾原行政区。1935甘肃省在庆阳县西峰镇设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境内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6县。
1932年3月起,境内始有中国共产党割据政权辖地(寺村塬)。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同日成立华池、赤安2县苏维埃政府;11月在正宁县成立南区革命委员会;12月成立庆北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7月,设关中特区;8月,成立正旬彬革命委员会,后改为新正县;11月成立新宁县革命委员会;同月建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1936年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1936年6月起,先后成立曲子、环县、定环、赤庆县。1937年成立关中分区;9月,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 1月,分置陇东分区、环县分区;8月,环县分区并入陇东分区。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辖境内新正、新宁2县;6月,新正、新宁县改为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同年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几经合并后的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华池、曲子、环县8县,并成立县级西峰市;9月,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迁西峰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
1949年12月2日,庆阳专员公署属甘肃省人民政府。1955年10月,平凉、庆阳两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庆阳专区各县均属平凉专区管辖。1959年至1961年,境内仅有庆阳、镇原、宁县、环县4县,华池县并入庆阳县,正宁县并入宁县,合水县分别并入庆阳县和宁县。1961年12月,庆阳专区与平凉专区分置。1962年1月,庆阳专员公署正式办公,并恢复华池、合水、正宁3县建置。庆阳专署下辖庆阳、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镇原7县。1968年4月,庆阳专区专员公署改称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并改称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5月从庆阳县析出西峰镇周围9乡镇,置县级西峰市。庆阳地区辖7县1市。2002年6月22日,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同时更名西峰市为西峰区,庆阳县为庆城县,市人民政府驻西峰区。庆阳市辖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8县区。
近年来,甘肃省确立了创新驱动,脱贫富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以此来点缀丝绸之路,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甘肃提升旅游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新思维,新发展,新亮点,启动转型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以此为契机提升庆阳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遗产、地方特色产业是旅游事业的灵魂,旅游事业又是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载体。
独特甘肃,人文陇东、大美庆阳,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适合于国花牡丹的栽植生长。有诗为证: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杏花开陇原。
惊蛰南山闻雷声,
春风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飞满天,
谷雨菜花金黄艳。
立夏桑籽像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忙种牡丹昔家园,
夏至小麦金浪翻。
小暑风吹早豆熟,
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
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
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
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
小雪鹅毛飞蹁跹。
大雪寒梅迎风开,
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

大寒岁末庆团圆。

 为繁荣庆阳文化艺术成果,第八届甘肃省庆阳市旅游体育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在即(时间:2021.五一国际劳动节)值此之际,特意为全国各地游客朋友们宣传介绍、推介分享庆阳市宁县瓦斜乡昔家牡丹园的空前盛况:

甘肃庆阳宁县瓦斜昔家牡丹园旅游景区是西北地区观赏牡丹的最佳场所,是黄土高原生态体验,陇东乡村旅游,文人墨客体验生活,写生賦诗作画的好地方,是各位朋友及家人休闲旅游,踏青赏景的好去处。适逢春夏之交的旅游旺季,各地游客朋友们继三月去山东菏泽看牡丹,四月去河南洛阳看牡丹,五月顺道来甘肃省庆阳昔家牡丹园观赏牡丹,陶冶心情。

庆阳昔家牡丹园,地处甘肃省宁县瓦科乡政府南3公里路之东。从1978年开始,在牡丹老人昔殿宗先生的带领下,经过三代人  近四十多年的辛勤栽植,现已出具规模,完成一百余亩80000余株的牡丹栽植。红、黄,蓝、白,绿,黑,紫,粉等各类牡丹150多种可供大家观赏。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举办了三届“庆阳昔家牡丹文人笔会”活动,2016年又在这里举办了以“家乡的牡丹踏青赏春”为主题的昔家牡丹乡村旅游活动,2012年,2014年, 2015年,2017年又成功举办了四届“甘肃省庆阳市昔家牡丹旅游  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期间有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陇东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农业科技学院,美术学院,分别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且有专场文艺节目演出助兴,有中国书画名家及庆阳书画名家作品展,宁县皮影所艺术作品展,宁县石胆作品展。昔家园林盐景艺术展,孔雀展。陇东农耕用具展,壮丹精品展及园内各类植物十个门类的展示,在临近接壤省份及陇东地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正在精心增植各种牡丹及花卉植物,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把庆阳昔家牡丹园打造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文化旅游场所。昔家牡丹园区与庆阳市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革命圣地延安比邻,与北石窟寺、子午岭森林公园接壤。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主要发祥地。洛阳现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和国家级牡丹专类园,牡丹品种1362个,乃世界之最。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今天,雍容华贵,誉满天下的国花牡丹也已经落户于大西北陇东黄土高原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瓦斜乡,――昔家牡丹园,是大西北陇东黄土高原的一大灿烂明珠。赏花时间为每年的“五一节”。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主要发祥地。洛阳现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和国家级牡丹专类园,牡丹品种1362个,乃世界之最。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中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洛阳地脉种植牡丹花最为适宜,“洛阳牡丹尤为天下奇。”河南洛阳被称为牡丹之乡,其栽培始于晋,兴于隋,鼎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现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和国家级牡丹专类园,牡丹品种1362个,乃世界之最。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上千多个品种。每年4月有洛阳牡丹花卉,届时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新中国成立以以来,洛阳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先后建立了各种牡丹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牡丹栽培基地,并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失散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高接换头及嫁接繁育、扦插繁殖、盆栽及盆景制作、促成栽培和抑制(延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获得了百余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技、展出成果奖。洛现有牡丹品种1362个。种植面积约140公顷,约200余万株。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正式命名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的方针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洛阳牡丹也更加闻名于世。洛阳牡丹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远涉重洋,进入了20个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牡丹文化,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国民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从古今中外牡丹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是如此。牡丹历史"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我们的祖先生息繁衍、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牡丹被人们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药性,它是一种中药,也是它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

牡丹节时间

每年洛阳牡丹花会时间4月1日到5月10日之间举行。

牡丹文化的起源

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牡丹文化的发展历史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东京洛阳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的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开元中也盛于西京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株,颜色各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仍在洛阳,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们青睐。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恿气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历史名人与牡丹
隋炀帝杨广即位(640年),建都洛阳并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红、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矫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喜好。
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要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这里“专宠”两字即道出杨贵妃对牡丹珍爱的程度。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合乎常理的事。
传说牡丹,又名“焦骨牡丹”,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怎办到?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么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行为,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周师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县)人。皇进士,官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周师厚于神宗熙宁3月路过洛阳,“精蓝名圃,赏及牡丹”。元丰四年,又一次来到洛阳时,他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范仲淹的花谱,就按照这些文字记载,在洛阳各处寻讨不同的花品,元丰五年二月写成《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与牡丹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员院,遍植牡丹日盛于世。欧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史学家、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在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当地民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种”。后来,他著了一本《天彭牡丹谱》。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曾任洛阳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唐代伟大的诗人。在他众多的诗中,有许多赞美牡丹的,其中以《赏牡丹》驰名天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卞氏大参公与牡丹卞氏大参公,号济之,苏州枫桥人,宋代官陕西参知政事。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败亡,乃隐退姑苏城,后来为避世乱,全家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并携红、白两株牡丹栽于家中。这就是现在的“枯枝牡丹”。
据《盐城县志》、《卞氏家谱》记载:“卞氏始祖何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宋单父与牡丹宋单父,字仲儒,唐代开元时,洛阳人,植牡丹名家,尝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色。被皇上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株,其品种各不相同。皇上赐金千两。宫廷人皆称他为花师。
慈禧,清代皇后,自幼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欢牡丹。在故宫御花园中和其它园林园中种了许多牡丹,就在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
查理.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者,他曾对中国牡丹的演化过程(从野生到家养)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把中国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作为其他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论据。
牡丹盛开盛世年,我们都是盛世年代的幸福人,幸福之人更爱牡丹花。庆阳有个昔家“牡丹园”,赏花请到庆阳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