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科斯时代的选举闹剧(修改稿)

 cat1208 2022-07-24 发布于黑龙江

科技日新月异,并不代表历史的车轮只会滚滚向前,永远不要这样想。不是所有的历史都会遵循一种必然,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某种可能。

未来即便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但方向的路迹多少也会预示某一时段的结局。民主与专制——如果说它们都有能成为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两者其实可以相互转换,马科斯时代菲律宾政坛的故事,今天已成为当代政治学的经典案例。

图片

(当年春风得意的马科斯)

1965年,马科斯通过选举成为菲律宾的第6任总统,1969年又获得连任,这些基本上属于“正当途径”,但他在1972年9月突然签署“军事戒严令”,一切就开始变味了。

长达10年的“军管”,给菲律宾经济造成重创的同时,马科斯家族的资产却飞速膨胀。如果有人认为这也正常,那他绝不是一个正常人,如果此人披着专家学者或教授的外衣给马科斯洗地,那一定是别有用心。

直到1981年,迫于国内外压力,马科斯宣布取消军管。这就意味着,下一届总统又要经过选举产生。

这一年,好莱坞三线影星里根就任美国总统,这个后来被认为是继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之后最伟大在美国人之一的家伙,不像其他美国政客那样对马科斯的菲律宾存有幻想,里根十分厌恶任何性质的独裁者。

然而对权力与金钱的依恋已经让马科斯和他的家人无法自拔,想到自己的权力有可能被削弱甚至被取代,马科斯的心情比乞丐守着他最后一份晚餐还要紧张不安。因为乞丐没有了明天还可以去讨,而贪得无厌者却永远不知足。

19814月,他假借公民投票的方式再一次修改宪法,把政体改为法国式总统制。

新宪法规定:总统在“非常时期”拥有绝对权力。

而什么是“非常时期”,则由总统说了算。


   另外,他又把总统的任期由
4年改为6年,而且还不受连任一次的限制,这就变相把总统的宝座设定为终身制。


   这个今天看起来并不成功的案例后来被俄族的普大帝巧妙地加以改进。

1983 年,已在菲律宾执政了18年的马科斯和他的家族越来越不得人心,除了在他家乡亲友当中,这个家族从前存放在菲律宾人民心中那些微弱的好感早已荡然无存。

菲律宾人也不全是傻子,长期的独裁统治,所有的赞歌与谎言早已让穷困潦倒的菲律宾百姓忍无可忍。

  恰在此时,那个先是被他关进监狱,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以治病为由流亡美国的阿基诺突然宣布要回国参加总统竞选,这个消息令马科斯如坐针毡,他让夫人伊梅尔达亲自跑到纽约去见阿基诺,威胁与利诱兼施,伊梅尔达鼓励阿基诺留在美国安心“养病”,要多少钱尽管开口。

见阿基诺不为所动,这个女人便警告说,如果你一定要回到马尼拉,小命肯定难保——她不是巧妙地用外交辞令说“不能保证其生命安全”之类的话,而是直接告诉阿基诺:你会被杀。

图片

(图为阿基诺)

阿基诺决定用生命一搏。

1983821日,一架波音767 飞机降落在马尼拉国际机场,马科斯的头号政敌、前国会参议员阿基诺回来了。

阿基诺19321127日生于马尼拉一富裕家庭。祖父曾是早期菲律宾的一位将军,父亲也是一位政治家,担任过省长。阿基诺的家庭背景跟当年的马科斯差不多。

阿基诺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最喜欢读的著作是托马斯·厄·肯培的《效法基督》。在父亲影响下,阿基诺从小就具有一种为自由而牺牲的精神。他进入《菲律宾时报》社时,只有17岁,是菲律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记者

 1968年,阿基诺又成为菲律宾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这年他35岁。在一个贪污盛行、政治混乱的国家里,阿基诺那份近似圣徒的“道德勇气”令人耳目一新。

1972921日,马科斯宣布对菲律宾实行军事管治,阿基诺被马科斯视为眼中钉,马科斯宣布阿基诺为共产分子。

这位诚实、正直的的基督徒,一位充满正义的年轻政治家,就这样被独裁者的随意安上个罪名,从此成为阶下囚。

不将阿基诺置于死地,马科斯终不放心。。

被马科斯整整关了5年之后,197711月,阿基诺竟被指控在年谋杀过一个村庄的族长。

在马科斯操纵之下,当年菲律宾的法院判了阿基诺死刑,

这种无中生有的指控,立即遭到各国人权组织的强烈抗议。后来据说是美国当局的一个电话就让马科斯停止了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数以亿计的资产都在美国,惹怒了美国佬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这一点马科斯还是拎得清。

到了19807月,在狱中度过了7年半后,在国际人权组织的帮助下,阿基诺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阿基诺到美国后,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有关他的传记作者说,阿基诺其实可以享受很舒适的生活。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无法眼睁睁地看到他的同胞生活在穷困与绝望之中挣扎,他深知这段旅程将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条不归路,他不是没有考虑“菲律宾是否值得我去牺性”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不知道他将要拯救的民众有很大一部分人当年曾经在他被判死刑时纵情欢呼。

这一天,马尼拉国际机场警卫森严, 5000多名士兵守卫在机场的每个出口。表面看起来阿基诺的个人安全万无一失,然而总导演马科斯心中有数,他会让这次谋杀极富戏剧性。

当阿基诺下到舷梯的最后一个台阶时,走在他后面的几位“保护者”突然拔出手枪,直接从阿基诺后脑上连开数枪,阿基诺直面倒下,当场毙命。

一个人独裁者久了,智商往往降为负数,身边人的馊主意,他往往觉得“此计甚妙”。在光天化日之下枪杀阿基诺,瞒得了自己瞒得过天下人?何况你又无法像某些独裁国家那样做到铁板一块。

这个事件不仅引起了世界媒体争相报道,在菲律宾,更是卷起了一场狂飙巨浪,人们不顾禁令走向街头,发出了愤怒的呼喊:


    马科斯必须下台。
暗杀发生后的第三天,马科斯“两眼含着泪花”,心情复杂地下了一个命令:成立了一个以最高法院法官费尔南多为首的5人司法委员会,调查阿基诺被杀案。

      过了几天,马尼拉市卫戍司令奥利瓦斯少将突然宣布,凶手是一个33岁的机场搬运工,名叫罗兰多·加尔曼,他是黑社会组织的一名雇佣杀手,他在打死阿基诺后,当场被警卫击毙。还说加尔曼的家人也确认了尸体。

    他们没想到,跟阿基诺同坐一架飞机的,竟然有一位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此人次日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目击刺杀过程的报道:

     飞机到达后,阿基诺被进入机舱的3名军官围起来拥出机舱。我也马上追过去,但在出口附近被许多人挡住了,我便从人群中伸出头来朝外看。我看到阿基诺已从廊桥靠近飞机一侧的扶梯上走下去,而就在这当口,迎到机内的3名军官中的两名突然拔出枪来,连续两三声枪响,已从阶梯上走下并迈出两三步远的阿基诺应声直挺挺地向前倒下了。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菲律宾官方调查了一年多阿基诺遇刺案实在是拖不下去了,19851月,菲律宾检察院才不得不正式向法院控告马科斯最得力的跟班、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等25名军人和位政府官员,认为他们应对阿基诺之死负责。

然而马科斯玩起了黑手党那一套:所有关键的证人,全部在在上法庭作证之前消失的无影无踪。

没有证人,法庭一次又一次宣布延期。

从年初到年底,马科斯最终给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奇怪的句号。1985122日,法院对阿基诺案作出正式判决:

全体被告无一人够得上定罪的条件。

判决词才宣读到一半,法庭内外开始躁乱。参加庭审的人们拼命击掌呼喊,把地板跺得震天响;而在法庭外面,得知消息的人们更是不停地按汽车喇叭表示抗议。

这种判决,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抵制。

现在,马科斯的所作所为已经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人民对马科斯政府彻底失望了。

原来还各自为政的反对党,现在越来越团结,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让马科斯下台。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眼看菲律宾人纷纷站在反对党一边,马科斯深恐自己的统治基础被彻底瓦解,于是决定下一步险棋。

1986 2 月,马科斯突然宣布提前1 年半举行总统大选。

作为执政的新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自然是马科斯本人。

另一方是菲律宾最大反对党统一民族民主组织推出的阿基诺夫人。

马科斯之所以敢提前选举,除了他拥有执政党的有利地位之外,菲律宾的电台、电视台、主要报纸等舆论工具这时也完全掌控在马科斯及其家族手中。另外,他还有1.6 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当然,他最大的王牌都不是这些,而是由他亲自掌握的菲律宾武装力量。

马科斯不仅公开嘲笑科拉松·阿基诺夫人是一个女流之辈(不知她老婆听了是什么反应,毕竟他曾把自己的夫人伊梅尔达定为总统接班人),另一方面还造谣说阿基诺夫人与菲共新人民军有勾结,说什么她如果掌握政权,国家就将会出现动乱,会被亡菲之心不死的外国势力分裂。

阿基诺夫人则顺水推舟,她的回击看似平淡,其实恰到好处,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者。

图片

阿基诺夫人说:“对政治我是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他们说我没有能力和经验来管理这个处于危难中的国家,那么请大家看看,在自称有丰富经验的那个人的统治下,这个国家现在被搞成了什么样子?”

马科斯做梦也没想到,阿基诺夫人的人气比被他暗杀的阿基诺还要高。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阿基诺夫人的支持率高于马科斯。

马科斯似乎并不担心这些。真正让马科斯担心的是美国,美国政界开始对马科斯政权失去了信心。

其实马科斯之所以能轻易地抛弃民主制度,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的红色革命大有关系。当年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已经或即将走向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为避免周边的其它国家步入这三国的后尘,只好默认了马科斯的独裁政权。

美国还一度想把菲律宾建成它的民主样板国,从而影响东南亚各国。没想到菲律宾的经济被马科斯家族搞得一塌糊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给人的感觉总是“脏、乱、差”,比当年日本人统治时期还要糟糕。

而阿基诺被刺事件,成了美菲关系的转折点,美国不容许一个公然践踏人权的国家成为他们的盟友。

另外,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也认为:马科斯政权已岌岌可危,现在到了帮阿基诺夫人一把的时候了。

就在这时,有人公开揭露马科斯通过贪污手段在美国置有大量资产;同时,媒体拿到了美国军方的文件,披露了马科斯在二战结束前曾因“以欺诈手段募捐钱财”的秘闻。

眼看自己的老底都被人挖了,马科斯大惊失色,慌乱之中骂起了美国,说他们是“一群帝国主义分子”。马科斯第一次公开指责美国的行为是对菲律宾内政“赤裸裸的干涉”。

1986 2 7 日,停滞十年之久的菲律宾大选重新拉开了序幕。这一天,大约有2600 万选民在全国86000 个投票站投了票。

美国总统里根派出了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加尔为首的观察员代表团到菲律宾监督选举过程。

另外还有19 个国家的派出了国际观察团。更让人振奋的是,有超过1000多位的记者从世界各地赶来,菲律宾大选已成为令国际瞩目的重大新闻。

然而就在这么多国际观察家眼皮底下,1986215日,菲律宾国民议会却对外宣布:

马科斯以多出150万张选票的优势击败科拉松·阿基诺,赢得了本届大选。

马科斯自称这是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斗之一,随后便宣布,他将于225日举行就职仪式。

阿基诺夫人随即也发表声明:坚决不承认选举结果。

216日,阿基诺夫人在马尼拉40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上,对马科斯的欺骗宣传表示强烈抗议,她在集会上说,自己选票不是比马科斯多一点点,而是压倒性的多数。下一届菲律宾总统只能是她。

阿基诺夫人还号召全国各阶层人士罢工、罢课、罢市,坚决抵制此次大选结果,她还要求马科斯总统立即辞职。

国际舆论也迅速作出反应。很多西方国家声称:他们对选举中出现的舞弊和暴力行为“深感不安”。

日本的《朝日新闻》称这次总统选举是“菲律宾历史上最肮脏的一次选举”。

英国、法国、西德、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不少国家的人士纷纷发表谈话,毫不留情地嘲弄马科斯用非法手段赢得的“大选胜利”不过是一场拙劣的闹剧,他们建议马科斯最好是“体面地下来”。

最要命的是,根据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加尔为首的观察员代表团的报告,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公开谴责菲律宾的大选是一场十足的骗局,要求政府中止对马科斯的援助。

真是墙倒众人推。

2 22 日晚6 时,菲律宾国防部长阿都罗·恩里莱和武装部队代参谋长菲德尔·拉莫斯两位将军竟然在国防部大楼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反对马科斯,支持阿基诺夫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位手握兵权的将军,长期以来都是马科斯的铁杆心腹。

给独裁者最后一击的,多半是他最信任的人,这样的案例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马科斯仍在作最后的挣扎,他立刻发表电视讲话,要求恩里莱和拉莫斯马上停止这种“愚蠢行动”,如能主动向他投降,他表示既往不咎。

但这“两位铁杆心腹”并不鸟他。


       223日早晨,恩里莱和拉莫斯率领部队来到菲律宾保安队总部和联合警察司令部所在地的克拉梅兵营。

马科斯立即让那个在阿基诺被杀案中负有直接责任的原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恢复原职。

贝尔遂命令塔蒂曼尔将军指挥的海军陆战队出动坦克,包围了克拉梅兵营。但全副武装的士兵不久就被成千上万闻讯而来的民众包围得严严实实。坦克部队的官兵大脑还算清楚,他们默默地退了回去。

224日,越来越多的官兵集体投向兵变部队。马科斯无奈之下,在总统府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宣布:晚上6时起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电视节目就突然中断了,因为此时电视台也被反叛部队占领了。

到了晚上,大部分军政官员都纷纷宣布脱离马科斯政府。就连菲律宾驻世界各国外交使节也发表声明,他们将不再代表马科斯政权。

更为有趣的是,一直充当马科斯的政府发言人也公开表示,马科斯必须“顺应菲律宾民意和国际舆论”,认为马科斯马上辞去总统之职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关键的时候,224日下午,美国总统的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向记者们发表了里根总统关于菲律宾局势的声明。

斯皮克斯说,里根总统在接到了关于忠于马科斯的贝尔将军“可能向盘踞在离菲律宾首都不远的2名叛军的军事领导人及其支持者发动攻击的不安消息”之后,发表了一份要求马科斯辞职的声明。

声明强调:

“试图通过暴力来延长现政府的寿命是枉费心机。解决该危机的唯一办法是向新政府和平移交权力。”

里根的声明等于是“命令”马科斯马上下台。

此时的马科斯仍然对他的权力恋恋不舍。

 25日凌晨3时,马科斯通过电话向参议员拉克索尔特寻求帮助,他知道拉克索尔特是里根总统的铁哥们。

马科斯明知故问白宫刚发表的要他辞职的声明是真?然后又试探提出美国能否作出让他与阿基诺夫人分享权力的安排,比如做个名誉总统什么的?如果他出走,美国能否保证他全家的安全?口气就像个无知的少年。

拉克索尔特的回答是:


    “美国态度很明确,现在再想分享权力为时已晚(早一点可能还有希望),但安全出走不成问题。”

听了这话,马科斯的大脑一片空白。

20年的处心积虑,竟然落下如此下场,贪了几百辈子也用不完的金钱,享尽了权力带来的种种虚荣,如今已化成黄粱一梦。

可笑的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马科斯和他的老婆仍然希望有奇迹发生。

一直等到225日下午,马科斯还在总统府的房间里面走来走去打转转,反叛者的部队只好向总统府发射了一枚火箭。

剧烈的爆炸声终于把马科斯的白日梦惊醒,他首先打电话给国防部长恩里莱,表示愿意让权,条件是保证他一家人出走的安全。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恩里莱表示同意。

随后,马科斯终于把电话打给了美国驻菲律宾大使,请求美军派飞机来把他接走。

晚上9时,4 Jolly Green Giant (快乐的绿巨人)直升飞机把总统府大院的绿草都吹出了泥土,马科斯和家人带着他们侵贪的财宝一步三回头地钻进了飞机,“快乐的绿巨人”很快把他们带到了位于马尼拉西北的美国克拉克空军基地。

“马科斯Got  Away!”

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四方,马尼拉的每一个角落开始沸腾。百万市民涌上街头,他们载歌载舞,喜悦之情几乎超过了二战胜利之时。

人们不顾卫兵的阻拦,冲进了总统府,对马科斯夫妇的巨幅画像拳打脚踢,然后扔进屋外的水池之中。

最让人们“大开眼界”的是伊梅尔达的地下储藏室,里面的奢侈品都是伊梅尔达不大喜欢的——最好她已带走,剩下的仍然成排成排摆在的精美的架子上:

伊梅尔达就是一天换三套衣服,每套穿一次,一年也穿不完,因为她没有带走的就有二、三千套。另外,名牌包包还有八、九百个没带走,昂贵的进口化妆品更是不计其数。

图片

尽管人们对马科斯夫妇的奢侈生活早有耳闻,但在亲眼目睹现场后,仍不免啧啧称奇。后来有观察家认为,伊梅尔达肯定患有一种奢侈病,也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恋物综合症。

马科斯夫妇乘坐直升飞机抵达克拉克美军基地后,本想回他的老家伊罗戈斯省去,因为伊罗戈斯省支持他的人最多。但事态的发展让敏感的马科斯夫妇明白:最安全的地方还是美国。

很快,马科斯夫妇便转乘一架美国的洲际运输机,飞向曾经与菲律宾同为美国殖民地的夏威夷,在那里,他们有一幢豪华的别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