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博士专刊 | 刚性楼板假定之三(“强柱弱梁”难实现)

 lylla 2022-07-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前两期文章《刚性楼板假定之一(漂亮的发明)》、《刚性楼板假定之二(试验不能丢楼板)》指出:

1、刚性楼板假定可以显著降低计算自由度,提高计算效率;

2、建筑结构的科学试验应正确考虑楼板作用。


图片

本期文章我们讨论一下刚性楼板假定与“强柱弱梁”难以实现的关系。

01

“弱梁”还是“肥梁”?

早年间刚参加工作时,可能会有老一代的结构工程师告诫年轻人,建筑结构设计要做到“肥梁胖柱”,这样才能保证安全。“胖柱”的要求是科学的,而且我们现在做的还明显不够,这一点在后期的文章中再专题讨论,这里我们重点说说“肥梁”。

图片

为什么希望做到“肥梁”?这与当时的历史状况有关,我国几十年前的建筑多为多层砌体结构,楼板一般采用预制楼板。建筑结构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结构的竖向承载能力,此时梁作为重要的竖向承重构件,而且不能与预制楼板产生共同作用,所以增加一些梁的设计冗余,做到“肥梁”,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现代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是水平地震(或风)起控制作用,我们被要求应该做到“强柱弱梁”,即期望通过设计让塑性铰出现在梁端,使得柱、墙继续竖向承载和保持足够抗侧力能力。

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弱梁”,还是“肥梁”?

答案是我们仍然在设计“肥梁”。从前面的文章讨论可知,根据现行规范规定,设计时通过“梁刚度放大”考虑楼板面外刚度贡献。这种做法相当于将楼板的抗侧力作用加入到框架梁的设计结果,会明确增大框架梁的截面和配筋。

我们仍然在做“肥梁”!

02

如何实现“强柱弱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强柱弱梁”调整规定如下:

     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图片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图片
图片

      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设计时,依据梁端弯矩放大柱端弯矩,通过这种方式期望实现“强柱弱梁”。

03

实际情况做到“强柱弱梁”了吗?

    近年来国内、外的实际震害表明,即使按照相关规范做了柱端弯矩调整,也普遍难以实现“强柱弱梁”,如下图所示:

图片

实际情况一般是“弱柱强楼盖”,而非“强柱弱梁”!

04

为何“强柱弱梁”难实现?

1)刚性楼板假定惹的祸

设计时期望的“强柱弱梁”与实际震害情况存在明显区别,主要原因就是现浇楼板的实际面外刚度贡献很大,而科研试验、规范制定和设计分析时往往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忽略了楼板的面外刚度贡献。

2)“强柱弱梁”调整对柱的刚度和内力影响不大

规范规定的“强柱弱梁”调整通过放大柱内力,进而增大柱配筋以提高其预期承载能力。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假设柱配筋根据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取中间值按2.5%计算,钢筋的弹性模量平均为混凝土的6~7倍左右,根据“强柱弱梁”弯矩放大,柱每增加10%的配筋(柱截面尺寸不变),则柱的抗弯刚度只增加1.5%左右,即柱的刚度和设计内力不会因为“强柱弱梁”调整而产生太大变化。

3)增大配筋对柱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没有想象的大

“强柱弱梁”调整能多大程度上提高柱的极限承载力呢?由于配筋量增加,若按照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则会认为柱的极限承载力会提高较多,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如下图所示:

图片

      设计时采用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中有一个很有争议的假定:“混凝土理想弹塑性假定”,该假定与混凝土真实的本构出入较大,如下图所示:

图片

      上述设计假定可能造成高估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进而使得受拉钢筋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预期的钢筋先受拉屈服的“大偏压破坏”模式有可能实际为混凝土已破坏,而钢筋仍未屈服的“小偏压破坏”模式,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期文章中专题讨论。

05

总结

总结一下为什么“强柱弱梁”难以实现:

1)设计时通常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同时放大梁刚度以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贡献,这种做法将造成截面和配筋都会被人为增大的“肥梁”情况出现;

2)现浇楼板与梁形成的楼盖实际具有很大的刚度,会显著大于忽略楼板作用的梁刚度;

3)增大柱弯矩,进而增大柱配筋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对柱极限承载能力的提高没有预期大,所以“弱柱强楼盖”才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