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气壮山河的林觉民,却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代,奋勇不顾,为天下人赴汤蹈火,英勇牺牲,最终英魂化为一封绝笔信,流芳百世。 他在临死前,为爱妻写的绝笔信《与妻书》字字英雄气概,更兼儿女情长,用最深情的文字,谱写了一篇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和一封革命的正气书!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白话版)“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所以,请你不要悲伤!” …… 林觉民于起义中牺牲了,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留下的这封绝笔信不仅慰藉了妻子悲痛的心灵,更是唤醒了国人沉睡的灵魂!激励了更多人振兴民族士气,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 少年不望万户侯1900年的一天,居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生考试, 谁料,他在科举考场上写下七个大字便拂袖离去,如此离经叛道的性格,着实令人震惊。 ![]() 林觉民的生父名为林孝恂,是翰林院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林孝恂生有三子,林长民、林尹民、林觉民。三子林觉民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叔父林孝颖。 林觉民离经叛道的性格其实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林家长子也就是他的哥哥林长民,曾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为民国初年著名政客,1925年参加反奉时兵败身亡,时年49岁,他的女儿,正是民国才女林徽因。 林家次子,林觉民的二哥,曾东渡日本,后入同盟会,1911年,与林觉民共同参加广州起义,英勇战死,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早年间反抗旧式婚姻制度,因不满家人逼迫结婚,从此一生 孤独。总之,林家一门忠烈,热血忠魂,遇事绝不姑息,也造就了林觉民如此性格。 ![]() 林觉民自小便被父亲林孝颖灌输着“读书参加科举”的志向。他参加科举第一关童生考试时,林孝颖亲自同行,穿过长长的杨桥巷,送他到考场门口。林觉民都要进考场了,林孝颖还在教导儿子说:“学而优则仕,你要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将来才能光耀门庭!” 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进去之后不消一刻钟时间,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意气风发的大字后,直接拂袖而去。 林孝颖是当地著名的秀才,他饱读诗书,内心刚正不阿,读书考取功名的思想一直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听闻儿子这样,他一时间难以接受,但最终,这位开明的父亲认真思虑一番后,觉得儿子此举颇有英雄之姿,“少年不望万户侯”,多么气壮山河的胸怀与气魄啊!他的儿,正气浩然,有冲天之志,很可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林觉民对腐朽僵化的科举制度嗤之以鼻,觉得它不仅无法改变清政府无能的统治,更是革命路上的拦路虎,只会盛产无能的八股之士。 事实上的确如此,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早已成为僵化知识分子,使其庸碌无为,只会为政府发声的傀儡制度,相反,那时期出现的仁人志士,均弃考而谋其他出路,反而在乱世中大显才干,名流千古。 ![]() 彼时各地战乱频发,洋务运动也已破产,求新求变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渐渐萌发,年少的林觉民也深受影响,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也许是年少狂悖,但此时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有如此气魄的热血之人! 林觉民的“事迹”很快就传开了,身边人无不生出敬佩之情,都说这个孩子绝非等闲之辈,日后肯定会大有作为。身为父亲的林孝颖也不再纠结于科举立名,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出路和儿子未来的教育问题。 ![]() 两年后,林孝颖将15岁的林觉民带入了全闽大学堂。当时,孙中山等人为了拯救祖国,宣传革命和民主思想,组织革命团体,接二连三地发动武装起义。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林觉民在课余时间常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谈论时局,慷慨激昂。他一再向同学们讲述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看法,受到大家的赞扬和拥戴。 与此同时,林觉民献身革命的壮志也逐渐树立了起来,他经常和一些同学探求祖国和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秘密集会,组织活动,一切都如暴风洗礼般地进行着,林孝颖看在眼里,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志存高远,忧的是革命这条路荆棘遍布,稍不留意就会有杀身之祸。 于是,林孝颖决心让林觉民娶妻成家,为至情至性的他找一个幸福的牵绊。 ![]() 疏梅筛月影,并肩携手,低低切切新思想刚来到中国没多久,老式的婚姻理念还处在屹立不倒的状态,林孝颖自己虽然无所畏惧,但对于自己最爱的儿子,他关心则乱,还是遵循了老一辈观念,为他寻觅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 这个媳妇就是陈意映,陈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二人的结合可谓是才子配佳人,门当户对,每个人都拍手称好。这桩包办婚姻,也意外成就了一对绝世伴侣恩眷。 1905年的时候,18岁的林觉民应父母之命,迎娶了14岁的陈意映为妻。 ![]() 新婚燕尔,两人互相坦露心迹,从幼时到成年,再到未来,二人惊喜发现,彼此竟如此合拍,意见见解相同,喜好也十分融洽,于是,两人感情在朝夕相处间,愈发深厚。 生活中,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春夏秋冬,书桌前,梅树下,留下了他们并肩携手的身影。月光透过寒梅的虬枝,疏疏斜照进古色古香的宅院里,映着窗前一双璧人。 两人为自己居住的小楼命名为:双栖楼。 双宿双栖,共效于飞。 ![]() 二人如胶似漆,后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林觉民还撰写了一篇题为《原爱》的文章,阐述青年男女对爱情应持的态度,被人称赞为“理义公正,才情高绝”。 他对友人说:“意映的性情与偏好,都与我相同。这真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子,此生得之,我何其有幸!” 陈意映尊老爱幼,善良体贴,支持丈夫的事业,也爱听他讲新观念、新思想。 有了妻子的支持,林觉民更加昂然奋进。他和同学一起开设了私立女校,免费招收家贫的学子入读。同时,还建立了阅读报纸所搜集的许多先进革命书籍,供人翻阅。 ![]() 在学校里,林觉民鼓励女生放开裹住的小脚,教她们学习知识,身为妻子的陈意映用行动支持丈夫,主动放开裹住的小脚,并动员家中女眷都来上学,成为了该校首届毕业生。 彼时的林觉民还不到20岁,但他将女校创办得有声有色,更是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快引起了当地乡绅和地方政府的打压。后来林觉民被迫不辞而别,留下陈意映万般牵挂。 在外期间,李觉民依旧革命不止,他经常发表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意欲用教育开民智,呼吁大家团结起来,集结更多力量,才能更好地保卫中国、壮大中国。 ![]() 可身处清末混乱的年代里,林觉民的种种行为对自己和家人来说,都十分危险,一个不留神,就会没命。 他在外数月之后得以回家,陈意映见他安全返家,忍不住痛哭流涕,她没有任何埋怨、阻拦,只是抬头泪眼婆娑地跟他说:“以后有远行,一定告诉我,我陪你去。” 她理解他,无条件支持他。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林觉民不忍看她难过,答应了她。 丹心碧血染黄花那时候,许多对时局不满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富国强民的出路,纷纷出国留学,尤以去日本的为多,林觉民欣然前往。但他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陈意映,临别前,二人依依不舍,林觉民允诺会经常回家看她,便踏上了去日本的留学之路。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相爱之人远赴重洋,陈意映每一分钟都在为他祈求神明,希望林觉民能够平安顺遂,早日学成归来。 林觉民在日本呆了一年后,成功进入了日本庆应大学深造,在大学里,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经常读书到深夜,拼命地汲取各国先进思想和科学成果。 此外,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里,他还到处演讲,宣传救国救民的民主思想,据说,他的演讲慷慨激昂,见地深入骨髓,句句诛心,听者无不为国悲愤,为同盟会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不久后,林觉民加入了志同道合的组织——中国同盟会,也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仗义执剑,振兴中华,解救祖国,以死报国! 于是,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成员策划要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时,林觉民立即应召而来,他在日本秘密购置枪械弹药,和组织成员们一起,担负起把枪械从日本秘密运回国内的艰巨任务。 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运送枪支弹药是危险率极高的工作,动辄就粉身碎骨,可见林觉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这一切,他都不敢跟陈意映说,他寄回去的信件,也只是平安,只报平安。 日本樱花缥缈而落的时候,他多次怅然回想起家里的那树寒梅,还有寒梅树下,与他低低切切的人。 樱花不似寒梅,无风骨无正气,更无故人在。 他想起自己曾对她说的话:“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你比我先死”,陈意映既生气又不解,林觉民忙抱着她解释道:“如果我先死,我怎么忍心让你承受如此大的悲痛呢?还是我来承担比较好”。看着丈夫认真的样子,陈意映温柔捶打他道:“咱们谁都不许死”。 此时林觉民却暗自神伤,这次,恐怕是要辜负她了。 广州起义准备期间,林觉民回国募捐经费,顺便回了趟家。面对父母妻子的询问,他只说是日本学校放了樱花节,他带同学们来浙江游玩,顺便回来看看。但夫妻心心相印,陈意映仍察觉出了异样。 ![]() 她见到丈夫每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知道他一定在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直到林觉民的秘密任务准备妥当,即将赶赴香港时,陈意映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担忧,扑到丈夫的怀里一把抱住他哭了起来:“无论你要去哪,一定要告诉我,哪怕是刀山火海,我都愿意和你一起。”听到妻子的央求,林觉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一起涌上心头。他何尝不想永远陪在妻子的身边,可他不能。 ![]() 起义的日子马上临近了,林觉民不得不走,陈意映立下了“一去不返,吾相从于地下”的誓言,林觉民见此情景,潸然泪下。他不敢看她,只怕一回头,就失了革命的勇气。 4月9日,林觉民和革命党人从福州马尾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起义。一切准备就绪,革命当中却出了内奸。 革命遭到破坏,只得被迫提前。林觉民早已抱定必死决心,他说:“此举若败,死者比多,定能感动同胞。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1911年4月24日深夜,在香港滨江楼,24岁的林觉民夜不能寐,他忧心家中父母,又挂念爱妻,生怕陈意映为其舍弃生命走上殉情之路。于是,他在灯下执笔,留下《禀父书》《与妻书》两封绝笔信,交代举义牺牲之原因。 ![]() 绝命书写成,壮士慷慨赴义这三封信是林觉民于广州起义负伤被捕三日前,在福州南下广州途中通宵写就,并交予同乡革命同志保存。林觉民遇害后,同乡同志将这封信连同写给嗣父的简短家书一起,塞在林家门槛之下,书信才最终得以转交到林觉民家人手中。 他在《致父老书》中说,印度、埃及的沦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存在下去,是不能依靠其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民之众的,今天中国也是处在危亡的时刻,他呼吁父老思虑亡国之惨,应万倍于饥寒、疾病、水旱、盗贼。 ![]() 他在《禀父书》中说,自己死了,虽然会连累父亲吃苦,使弟妹缺衣食,可是对全国同胞是有益的,请父亲宽恕他。这封信只有41个字,却凝结了他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高尚情操。 唯独写给妻子的那封信,林觉民忍着极大的悲痛,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他想起二人的承诺与温存,难以抑制与妻子的诀别的悲痛,更难以承受妻子得知自己已不在人世时,会有多难受。他想起自己曾经和她开的玩笑,宁愿她早走一天,这样悲痛就留给自己来承受,可自己终究是负了妻子。 ![]() 想到身怀六甲的妻子读到自己亲笔写下的绝命书,自己将已是“阴间一鬼”,心情怎能不悲悸。他以极大的毅力,用“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并说服妻子。他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 (白话版)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然而,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 依新现已5岁,转眼就要成人,你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她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 ![]() 爱之拳拳的林觉民,忍受着巨大的离别悲痛,在家书末尾许下了三个愿望,一愿,我在九泉之下听见妻的哭声,与妻一同哭和;二愿,人死后可以成为鬼,灵魂永永远远相伴妻左右;三愿,人与人之间能有心灵感应,天上黄泉,慰藉彼此孤寂哀痛的心灵。 正因为情之切,才有九泉之下的恸哭相和;正因为爱之深,才让无神论者敬畏鬼神;正因为思之浓,才憧憬心电感应,灵魂相依。 3天后,即4月27日下午5时25分,林觉民等130余人在黄兴的率领下,由小东营出发,奋勇无畏地向两广总督署进发。他们个个臂缠白布,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持枪、刀、螺角为号,他们打死了沿路遇到的警察,炸死了守在总督署大门前的几名卫兵,冲进总督署又打退了两庋及大堂的卫队,直入内进。 ![]() 然而,两广总督张鸣岐及其他官吏都已经逃掉了,没有抓到一个重要人物,黄兴等便纵火焚烧督署。这时候,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卫队亲兵赶到都署,在东西辕门架设机关枪狙击“选锋”,黄兴率领大家英勇还击,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不幸,林觉民腰部中弹倒地。他忍住剧痛再跃起向敌人冲杀过去,又受了几处枪伤,流血不止,力竭倒地,终于被抓。 黄兴率领其他“选锋”出了总督 署又分路出击,但是敌众我寡,势单力薄,被李准的卫队及巡防营追击,许多人英勇牺牲,生还者也多受伤,散失隐匿。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 林觉民被俘后,大义凛然。他在被囚禁的几天里,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粒饭,以绝食相抗议。他受到残酷的刑罚,体无完肤。然而他就义时面不改色,俯仰自若,引颈就戮,视死如归。 临死前,他说,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满庭震动。张鸣歧长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 最后,林觉民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牺牲时才24岁。 ![]() 他死前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的精神鼓舞着所有人前赴后继地完成他的遗愿:“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数月之后,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土崩瓦解,林觉民的遗体也与其他烈士共 72 人合葬于广州黄花岗,供后人祭奠。 丹心碧血染黄花,林觉民一生的奔走呼告,终于得偿所愿。腐朽的大清王朝亡了,在天之灵,足以告慰。 ![]() 遗书被偷,盗贼看后跪地而泣而属于陈意映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陈意映的父亲得到女婿被害的消息,担心家人遭受牵连,连夜写信让女儿全家出逃避 难。随后林孝颖托人变卖房产,带着怀有8个月身孕的陈意映及家人,搬到了福州郊区的一幢破旧的房子里。 当时陈意映怀有8个月的身孕,无人敢将林觉民遇害的消息告知于她,只能先瞒着。不过,家里人谁也不知道竟还有三封信的存在。 一天,陈意映独自在家的时候,收到了信件的包裹。由于是匿名信,她便直接拆开来, 没人敢告诉陈意映林觉民遇害的消息,也不敢表露出太多难受,了解情况的人,只知道林觉民遇害了,并不知道还有三封诀别信的存在。直到有一天,陈意映收到了一个包裹,由于包裹是匿名的,她便直接拆了开来。 这一拆,她就看到了丈夫林觉民留下来的的绝笔信。 ![]() 看着那力透纸背般熟悉的字迹,她顿觉昏天暗地,一股强大的悲伤袭来,让她几度昏厥, 孕妇本就不宜过度激动,陈意映如遭受暴击一般,头晕目眩地昏厥了过去。她腹中的孩子也因为悲伤过度而早产。5月19日,孩子生出来,取名为仲新。 孩子虽早产,幸而然活泼健康,唯有陈意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悲痛反复袭来,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经常想到要自尽与林觉民团聚,可长子依新只有十岁,仲新还不足岁,她只能硬撑着,照顾两个孩儿。 1913年,郁郁寡欢、年仅22岁的陈意映抑郁而终,带着炽热浓烈的爱追随林觉民而去。二人的感情故事就似梁祝化蝶般令人扼腕叹息,动人心弦。 其间有卿卿如晤的缠绵悱恻,也有侠骨柔情的世间绝唱,他亲笔写下的《与妻书》,在日后成为了辛亥革命时期所有革命党人的正气歌。 ![]() 如果没有像林觉民这样爱国志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和平不会到来的这么快, 此后,林家的孩子与祖父相依为命长大,尽管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他们仍旧随身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书。 这不仅是父亲林觉民投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证明,更是一份世间最为珍贵的爱情的印记。 后来,在儿子林仲新逃亡的路上,被强盗抢走了包裹,林仲新急得哭喊道:“这里面有烈士林觉民的遗书,还请高抬贵手。” ![]() 所谓盗亦有道,强盗在听闻是烈士的遗书时,便特意在包裹中翻找查看,当他看过林觉 民的绝笔信后,感动得跪地痛哭,对英烈敬佩不已。不但归还了林仲新的随身财物,还护送他一路转移到安全地带。 林觉民为理想为革命而奋力追求,无悔向前的精神,感天动地,草木若有灵闻之亦当为其感动,鸟兽若有情感之亦当为其倾倒。其作为革命者所拥有的这种大爱情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应该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树立的志向与拥有的大爱情怀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激励着后人为谋求天下人之永福而不懈奋斗。 如今,林觉民烈士长眠于黄花岗已近100个春秋,他为之流血牺牲、孜孜以求的理想,在中华大地上也早已实现,烈士崇高的爱国精神和他那充满革命激情的绝笔书,也永载史册! |
|
来自: 朱伟杰btoqncc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