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各大新闻媒体都发布对中国航天重大进展的报道,这次完美发射几乎没有糟点,但外媒却几乎口径一致的找起了长征五号火箭的麻烦! 长征五号B火箭完美表现:关外媒何事?长征五号B火箭在这次表现堪称完美,从点火开始到助推器分离,再到整流罩打开,最后船箭分离,将问天实验舱送入了一条近地点170千米,远地点320千米的椭圆形临时轨道,13小时后,问天舱将会追上天宫空间站与之对接。 外媒又开始炒作:长征五号火箭将失控再入? 《纽约时报》几乎就在发射成功的同时就在其官网上刊发了一篇标题为《Heads Up, Again: China Launches Space Station Module With Giant Rocket》(再次提醒大家:中国用巨型火箭发射空间站模块),几乎就以恶意方式揣测中国的长征五号火箭将可能会坠落人口密集区。文章从一开始就不怀好意的声称:
并且表示2020长征五号B第一次发射后,其“助推器”重新进入西非上空,砸入了科特迪瓦某村庄,对地面造成了破坏,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21年第二次发射时候其“助推器”坠落在马尔代夫附近的印度洋中,但NASA局长仍然对中国航天的长征五号B火箭强烈批评:
以上是对长征5号火箭的不负责任的评价,而接下来则更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恶意揣测,其说法更是让人气愤! 《纽约时报》引用了《控制外层空间资源的大国竞争》的作者纳姆拉塔·戈斯瓦尼(Namrata Goswani)的说法称:
《纽约时报》的记者随后附上了一个中国航天的粉丝19次追逐火箭发射的经历,称CZ-5B的粉丝将其狂热的称为“胖五”,这个案例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反而表现了中国民众对于太空探索的热情,有什么不对吗? 另外《纽时》还提到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事务部前任主任琼·约翰逊-弗里斯对中国不怀好意的比喻,中美之间犹如龟兔晒跑,中国没有做过美国在太空领域没有做过的事情,尽管乌龟的速度加快了。 这个绝对是恶心的比喻,首先她声称中国都跟在美国后面做事,恶意揶揄中国一直在抄袭美国,而且还表示中国正在加快速度。想要表达中国威胁论,但又不想失去美国在太空探索中的领导地位,甚至连口舌之快都要争取下,这个大写的尴尬只能用贬低中国航天达到目的,真是不择手段。 最后《纽时》让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来站台了,他表示可以对火箭来个小的设计,以让火箭快速离轨坠入无人的海域,但他表示在最新的长征火箭上应该没有这个设计。 因此他认为洛杉矶、纽约、开罗和澳大利亚悉尼是助推器将经过的城市都会有坠落的风险,好吧,这个判定种花家还真无言以对。 Nature论文:其他国家有类似处理方式吗?问题来了,上面这些博士专家说得对吗?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是这样!天宫空间站的轨道倾角在42度左右,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轨道倾角也差了不太大,因此它运行经过的南北纬约42°左右的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坠落点。 而且还因为长征五号火箭的的一级(非助推器,是一级火箭)因为体积比较大,在大气层中翻滚后的轨迹比较复杂,因此准确落点确实难以预测,上面这些专家的话简直就无言以对,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概率问题,并且无限放大了可能性。 在南北纬42度范围内大部分都是海洋,而且有人聚居区只占这些陆地面积的1%都不到,就像2021年4月29日天和号核心舱发射后西方疯狂炒作时华春莹回复一样:
所以这些专家都是抓着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不放,无限放大其后果,反复炒作,这是何居心估计大家都知道了吧,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顺利展开建设,而西方则是见不得中国人做事一帆风顺,总得整个幺蛾子出来恶心下我们。 Nature论文:西方火箭有离轨设计吗? 2022年7月11日,《自然天文系》上发布了一篇论文,标题是《Unnecessary risks created by uncontrolled rocket reentries》(不受控制的火箭再入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到底说了什么呢?说的就是价格目标物体送入轨道后遗留在轨道上的火箭再入对地面造成的风险评估。 列举了从1960年代以来坠入大陆的航天器对各大城市造成的威胁(仅威胁,没有实质性破坏),文中评估称主要和高风险城市被标记为这些地区:1、莫斯科;2、华盛顿特区;3、北京;4、达卡;5、墨西哥城;6、拉各斯;7、波哥大;8、雅加达(排名不分先后,仅仅标记图片上对应地区): 并且表示美国政府将评估这些风险,要求火箭加装相应的离轨装置以避免这样的后果,但事实是怎样的呢?论文中列举了Delta IV火箭,由于其升级成本过高,美国政府豁免了其升级要求。 而且美国空军在2011年至2018年间为其进行的66次发射中的37次放弃了ODMSP(轨道碎片缓解标准操作)要求,理由是用合规火箭替换不合规火箭的成本实在太高。NASA 在2008年至2018年间七次放弃要求,包括2015年的Atlas V发射,当时估计伤亡风险高达1/600,这个概率可谓是极高了,然而为了成本考虑,直接放弃了! 这是什么操作?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这就是美国人!闭口不提自己火箭造成的威胁,却无限放大中国火箭的威胁,睁只眼闭只眼的操作显然就是双标,如此恶心的行为就是西方媒体一贯以来的操作。 让火箭可控离轨难吗?其实全球火箭中有离轨设计可以说没有!但大部分火箭都没有这个压力,因为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比较大型的一二级火箭在极地轨道时就已经分离,此时火箭并未达到入轨速度,很快就会再次坠入大气层,走了一个抛物线路线,而且已经计算好了,不会落入人口稠密区域。 而基本入轨的三级火箭或者上面级,由于质量不大,因此入轨后尽管不知道它何时会坠入地球,也难以确认它的落点,其问题并不大,因为在坠入大气后基本就燃烧殆尽了,不会留下什么东西到地面。 长征五号为了简化设计用了一级半,也就是助推器加芯一级火箭组成,其大气层内分离的是助推器,算是一级,其坠入地应该在南海比较靠近菲律宾方向的海域,而其一级火箭则进入了一个近地点170千米、远地点320千米的轨道。 这个芯一级火箭由于体积大,其存轨能力很差,预计一周到10天左后必定会落入大气层,但由于其质量比较大,可能会有少许落入地面,而这就是西方不断操作的根本原因。 在《自然天文学》的论文中提到的可以控制再入的火箭,笔者查了下列出的猎鹰9号火箭,它的二级是真空版梅林,具有多次启动能力,但其实用的是残存在火箭燃料罐内的燃料,前提是其发射轨道不能太高,没有用完的情况下再次点火可以控制其再入坠入无人海域,但猎鹰9号火箭已经多次“失误”。 比如在2016年,SpaceX的猎鹰火箭的第二级被遗弃在轨道上,一个月后,它在印度尼西亚上空再入大气层,两个冰箱大小的燃料没有被烧毁到达了地面。2021年4月份,SpaceX的猎鹰火箭的第二级在华盛顿州坠毁,幸亏没有造成地面伤亡。 加装离轨设备:可控离轨有可能吗? 目前让卫星离轨的方法挺多,因为卫星只需要增加阻力让其轨道快速衰减即可,比如离轨帆简直就是超低成本,但火箭不行,它不仅要快速离轨,而且要可控坠入无人海域。 目前离轨的方式是二次点火,将火箭推入一个无害坠入的轨道,其方法有加装额外的发发东京,比如轻轻的推动下,让燃料因为惯性重新聚集于罐子底部,在开发二次点火的火箭发动机,就能将火箭可控离轨。 也有在燃料罐内设计气囊结构,用氮气加压后让涡轮泵再次吸到燃料,继而可以重新启动,这两种设计无疑都增加了设计难度,与美国政府对Delta IV火箭的评估是一致的,它会增加火箭的复杂度与成本,不符合商业火箭低成本的要求,美国政府可以对Delta IV放宽要求,为什么一再指责中国的长征五号B火箭呢?(完) 参考: https://www./articles/s41550-022-01718-8 https://www./2022/07/24/science/china-space-rocket-long-march.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