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榜题名话状元

 遇事明言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步入仕途的惟一“正途”。从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止,1300余年的时间,科举考试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状元,是科举考试取得殿试第一名的塔尖式人物,其光环与荣耀更是常人难以企及。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清代进士登科录


      清代状元知多少。 清代的科举考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开科112科,取中状元114名。在这些状元中,江苏有49人,位居前茅;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广西4人;广东、江西、直隶、湖北、福建各3人,贵州、湖南各2人,八旗蒙古、顺天府、河南、陕西、四川各1人。

清实录中关于状元毕沅的记载


 

清实录中关于状元张謇的记载 



      殿试与殿试卷。 状元,是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试,最后取得殿试第一名。殿试,又称廷试、御试、廷对,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在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持考试。殿试题目称为策题,短则二三百字,长则五六百字。策题主要考察举子们的政治才能,尤其是治国理念。

殿试策题



      殿试试卷,由七层左右的白宣纸裱糊而成。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清初殿试卷每页长一尺五寸三分,宽四寸三分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为长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弱。每份试卷都有固定的格式,分为开面、内页、正文页及封底四个部分。开面,应试者填写姓名。内页四扣,留给士子写明年龄、籍贯、中试经历、三代出身等。正文部分,是试卷的主体,每扣6行,每行包括抬头最多写24字,一共16至18扣。清代制度,殿试对策最少要达到一千字。若要独占鳌头,获得读卷官的青睐,应试者的卷面篇幅必须充实,至少得写满15扣,约二千字。封底是试卷的最后一扣,上面印有印卷官的姓名。

殿试卷 

      殿试考一场,时间为一天。殿试结束,试卷经过读卷官反复审阅后,综合意见,确定等次。读卷官再将拟定的前10名试卷呈给皇帝,由皇帝钦定最终排名。出榜之后,皇帝授予状元“翰林院修撰”一职。这个官职专门授给状元,为“夺魁者”所独有。

      状元们的不同际遇。 中了状元,金榜题名,则名动天下,显赫一时,跻身仕途,成为国之栋梁。著名者包括从状元做到宰相的聊城傅以渐、金坛于敏中、番禺庄有恭等几人。

清实录中关于状元傅以渐的记载



      傅以渐,字于磬,号星岩,山东聊城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公元1609)年。其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饱读诗书。由于明末科场舞弊成风,傅以渐在考场无所建树。直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恢复科举制度后,37岁的傅以渐在殿试对策时为顺治帝所赏识,御笔钦点为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勤政廉洁,处事谨慎。他被授弘文院修撰后,仕途一帆风顺,多次升迁。顺治十五年(1658年)傅以渐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成为顺治帝的股肱之臣。

状元于敏中书法


 

状元翁同龢书法



状元刘春霖书法 


      状元虽然容易跻身名流贵宦之列,但并不是每一个状元都能名垂后世。在多数状元们逐渐被历史的烟尘掩埋的时候,编纂《续资治通鉴》的毕沅,两代帝师翁同龢,实业家张謇及“第一人中最后一人”的末代状元刘春霖用各自的才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