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抗战中的玉门油矿

 陈仓道工作室 2022-07-24 发布于陕西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在全面抗战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石油工业,国内军需民用石油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港口城市相继陷落,国外油品来源断绝。石油成为最为紧缺的战略物资。
1937年8月,为摆脱石油困境,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石油地质专家严爽、孙建初、靳锡庚等人前往祁连山一带进行石油勘察,在玉门石油河一带发现油田。
1938年6月12日,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在汉口组建“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具体负责开发玉门油矿的各项筹备事务。
12月23日,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从酒泉出发,于26日下午到达老君庙,27日开始勘探。
1939年3月,延长油矿支援玉门的第一部钻机运到玉门。从延长来的工人同时到达。
3月27日,位于老君庙北15米处第一口用人工挖掘的方井,至23米处出油,随即转入采油,日产原油1.5吨。孙建初将该油田命名为老君庙油田,将这口油井命名为老君庙一号井,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
1939年的主要运输工具——骆驼运输队
是月,修成矿区至火烧沟的公路,与甘(肃)新(疆)公路接通。
5月6日,利用购买了70加仑的蒸馏锅试炼,获汽油、灯油、瓦斯油等产品。
8月11日,老君庙一号井正式投产,日产原油10吨左右。

1939年老君庙一号井

10月,在石油河畔兴建第一炼厂,1940年2月底建成投产,日处理原油2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白蜡4种产品。

1940年第一炼厂

1941年3月16日,撤销甘肃油矿筹备处,成立甘肃油矿局,隶属于资源委员会,孙越崎任总经理,局址设在重庆。玉门油矿大规模工业开发开始。
是年,所产油品开始对外销售,商标为“建国牌”。
是年,拥有汽车540辆。当时油品运输主要靠汽车。玉门油矿的运输线南起云南昆明,北达新疆乌苏,跨越西南、川陕、西北,公路干线5000公里,其中以重庆到玉门的2500公里为油品南运的主干线。
1939至1943年,用人力和畜力车及汽车将石油运往炼油厂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国外油品进口几乎完全断绝,中国军队汽油补给几乎全赖玉门油矿。
1942年,为解决对石油产品的需要,国民政府令玉门油矿加速生产石油产品,订立了年产4973吨的指标,并相应投入可观的资金、设备。
7月,在重庆设立第一个对外销售机构,称国光油行,改油品商标为“国光牌”。
1942年8月29日,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由白崇禧、胡宗南(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马鸿宾(国民党第十七集团军副司令兼绥西防守副司令)和孙越崎(甘肃油矿局总经理)陪同视察玉门油矿。
11月,生产汽油180万加仑。

1942年庆祝提前实现年产汽油180万加仑

是月,探索出羊皮筏运油法。用汽车把油品运到广元,再用羊皮筏顺嘉陵江到重庆。这种运输方式既安全又经济,大大解决了油矿运输困难的问题。
1943年冬,玉门炼厂生产特种汽油,可供飞机使用。
1945年6月1日,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甘肃油矿局改组为甘青分公司。
8月15日,日本投降。

玉门油矿是抗战时期中国唯一能大规模生产原油并进行加工的企业。从1939年到1945年,玉门油矿共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在抗战时期,川、甘、陕、新及宁夏、青海部分区域所用油品皆赖玉门油矿供应。玉门油矿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制作的九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

第一集  雄关漫道
第二集  践草为径
第三集  栈道千里
第四集  暗度陈仓
第五集  出师未捷
第六集  力挽狂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