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满争议的陈炯明

 烛香 2022-07-24 发布于河南

       1933年陈炯明去世,香港《工商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讣告: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这位民国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民国史上,有两位很会领兵打仗的秀才,在北方,是山东人吴佩孚;在南方,是海丰人陈炯明。当时被舆论并称为“南陈北吴”,“南北两秀才”。两个人都是清朝的秀才出身,性情正直、廉洁自守,但回看历史,两人的历史评价都是一团糟。

       陈炯明20岁考中秀才,28岁考入广东法政学堂,31岁任广东咨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担任敢死队第四队队长。 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在主政广东期间,他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禁烟禁赌博,查封妓院、整顿吏治;二是通过通过法律规定、允许女性参政;三是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实现县长民选;四是规定将广东全省税收的10%,用作教育经费。

      看起来陈炯明做了不少实事,但为什么后来的名声不太好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和“国父”孙中山决裂,后来国民党执政,舆论导向以致于被评价为“军阀、革命叛徒”。 陈炯明与孙中山最根本的分歧,源自“如何统一中国”的争执。

      在孙中山看来,统一中国必须以武力进行,然后再行内政建设,也就是大一统;但陈炯明认为,应该允许“联省自治”,搞类似美国的联邦制。政见的不同,最终导致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将炮轰孙中山在广州观音山的住所越秀楼,孙中山逃上位于黄埔的永丰舰上,才躲过一劫。“六·一六”兵变直接导致孙中山与陈炯明彻底决裂,同时衍生了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蒋介石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从此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他政治的转折点。

实际上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也直接导致了日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历史不能重来,成王败寇,我们无法分辨谁对谁错,但可以从几个细节上了解陈炯明这个人。

       陈炯明有几个特点,一是“不二色”,不纳妾、不嫖娼,一生只爱老婆一个人,这在民国军阀里面可谓凤毛麟角。以致于孙中山也曾经感慨地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二是“不蓄私财”,尽管两次主政广东,被孙中山称为“广东皇帝”,但陈炯明一生却廉洁,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

另外,还有一个冷知识,就是陈炯明还是中国致公党的创建人,在香港期间,陈炯明参与将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使得其由原先鱼龙混杂的会党,开启了向现代政党转型的第一步,陈炯明也被推举为致公党第一任总理。

        1933年9月,陈炯明最终因肠炎入院,临死前,家里人问他对家事有什么要交代的,陈炯明一脸苦笑说:“吾家事无可语!”家里人又问他对国事有什么要说的,弥留之际的陈炯明突然兴奋起来,伸手想拿纸笔,但手脚僵硬的他已无法控制,只是嘴里连声大呼:“共和”、“共和!


        在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和汉奸多次找到避居香港的陈炯明作思想工作,意欲拖他下水,奉赠上八万元支票。当时的陈炯明一贫如洗,却宁死不受嗟来之食,宁死不与日寇同流合污,在支票上打叉退还。


还有人用陈炯明的字“竞存”撰写了一副挽联,上联为:竞得山河归粤治;下联为:存其模范做人师。陈炯明的气节和廉洁是可以做模范、做人师,但“竞得山河归粤治”就很有些问题。陈炯明追随孙中山时,极得孙中山重视,孙认为他有能力、有想法,可以做第二个黄兴。但自从担任上了“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后,陈炯明就有了“粤省自治”的想法。

     他这个想法是和孙中山背道而驰和。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共和国,他在《申报》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革命应分为三个时期:军政、训政、宪政。认为中国从来都是政治统一的,绝不能把各省权力分离出来,中央必须集权。陈炯明却坚持中国的现状已经是军阀割据,各省实际上都是独立的,要尊重这一事实,实行联省自治,走美国式的联邦之路。陈炯明对孙中山的“训政”一项嗤之以鼻,说:“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种官僚政治,阻碍民治之进行。”

孙中山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实干家,他觉得,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一盘散沙的现状,那是武人割据阻挠所致,是暂时的象,只要铲除这些势力,中国一定会回归统一!为建设统一的共和国,孙中山实施了北伐战争。

      陈炯明同样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实干家,他深知孙中山的做法最终必定会摧毁掉自己“粤省自治”的设想,又兼得到了吴佩孚、赵恒惕等军阀的暗中联结,他有了和孙中山叫板的信心和勇气。1922年2月,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大本营,实施北伐。陈炯明留守广州,不但不接济饷械,还小动作不断,意图破坏北伐。3月21日,留守广州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被人暗杀。孙中山震怒,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等职务。

陈炯明当即离开广州赴惠州,密令广西前敌总指挥叶举回师广州,对抗孙中山。由此,历史上著名的“炮轰总统府”事件爆发,孙中山被迫离开广东逃到上海。1923年,在孙中山的调度下,滇军、桂军联合驱逐了陈炯明。1924年,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卷土重来,重新在广东建立起了势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马超俊先生在《陈炯明叛变》记,该年8月初,其和孙哲生在上海到黄大伟宅赴宴,陈炯明、马育航赫然在座,陈嗫嚅而言:“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是背叛了中山,而且在其临终时,也没有机会见他最后一面,解释误会,实感衷心难安。”

     更有意思的是孙中山逝世后,陈烔明以反清战友的身份送了挽联。

联云: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干秋青史在;与故友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陈炯明的联省自治还是要封建割剧,现在己不可知。但同孙中山公开决裂,给中国革命的进程带来多在负面影响,这无疑是陈炯明大节之失,至于他的操守之德,只算是末节之得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