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叶雨拾光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进入7月份以后,雨水较多,高温、高湿的环境更容易导致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防治,将对今年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

1、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由玉蜀黍节壶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因此也被称为“玉米节壶菌病”,一般在夏玉米8-10叶时开始发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也可为害叶鞘及茎秆。

(1)叶片上的症状

一般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水浸状退绿圆形或椭圆形小斑,常密集成行,与健康组织相间分布呈黄绿条带,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2)叶鞘上的症状

茎上病斑多发生在节的附近,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遇风易倒折。

由于不同玉米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因此无论在苗期、还是在后期,不同玉米品种间发病程度会有所差异。

2、发病原因

(1)玉米褐斑病病原体菌主要来源于土壤及遗留在田间带菌的玉米植株病残体(如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或者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带菌的农家肥,将病菌随之传入田内。病菌休眠孢子囊能够抵御不良环境,即使是病残体发生腐烂,休眠孢子囊也可存活3年以上。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

(2)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而土壤瘠薄的地块,如果因土壤肥力不够,出现脱肥现象,致使玉米抗病性降低,也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诱因。

(3)高温、高湿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及发展。每年7、8月份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在玉米褐斑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褐斑病为害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玉米褐斑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应避免秸秆还田,或者采取轮作倒茬,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应腐熟再施用,在玉米4~5叶时结合土壤肥力、苗情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苗期抗逆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3)化学药剂防治。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叶面喷雾,建议用量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1200倍液等。为提高施药效果,可同时添加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作叶面追肥。

结合当前各地多雨的天气情况,建议间隔7天左右连喷2-3遍,施药时应采用二次稀释,轮换用药,尽量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施药,避开中午高温。喷后6小时内遇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关于玉米褐斑病的分享,如果觉得有用、记得点个关注,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您的鼓励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我们下次再见。

上一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