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甚夷:价投需要躬身实践,心存敬畏

 仇宝廷图书馆 2022-07-25 发布于黑龙江
老唐说写文章是梳理思路的好方法,所以我也来码码字。
文章包含两部分,一是老唐新书《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的读后感,二是为啥很多人见路不走、为啥大道甚夷。
关于前者,书房里很多朋友的读后感非常棒,我多半是狗尾续貂,充其量锦上添花。
所以本文重点围绕后一个问题,谈谈我实践时的心得,希望对朋友们有所补充和启发。
一、读后感
结识老唐是2018年底研究茅台时,别人推荐我买《手财1》。
在顺藤摸瓜进了书房之前,我因为一门课程读过市面上大多关于价投的经典书籍,但由于老唐是实盘展示,感受一下子就深了很多。
后来把老唐当时的另一本书《手财2》读了还不过瘾,于是把书房历史上所有的文章和留言读了一遍。
再后来拜读了《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巴芒演义》、《手财1(升级版)》、《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
一路读下来,也一路实践下来,发现老唐凭借强大的“中翻中”能力,将价投的理念讲的蛮透彻了,更难得的是把实践过程完全展现给了大家,在书房里待3年以上的朋友大多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财富。
《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前面两章用逻辑和数据证明了为啥股票投资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给出了方法论,第三章则是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分析股票。关键大家还可以结合书房的实战来验证,何其珍贵。
我不时把书推荐给一些亲人和朋友,3年多下来有几个人认为得到了和氏璧,但也有人觉得是割韭菜。
我无意去说服后者,毕竟人各有志,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二、为啥大道甚夷?
在我眼中价投是大道,事实上自己已尝到了甜头,而为啥很多人见路不走呢?为啥人与人差别这么大?或者说价投的入门门槛在哪里?
功夫在诗外,请允许我抛砖引玉聊聊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许这是有些朋友迟迟无法突破的缘由所在。
我个人体会比较深的有4点:
1、人往往过于自恋、缺少敬畏心,自然老是想投机博取高收益或高估自己的能力圈。
2、没有共赢的思维,无法理解分工合作是现代社会持续前进的源泉之一,股市波动时容易犯逃跑主义。
3、对创新的误解,也无法理解企业和个人成功是如何实现的。
4、坐而论道,但忘了起而行之。
1、人往往过于自恋、缺少敬畏心
人往往过于自恋,觉得自己才高八斗、貌如潘安。多数骗局都是利用人性中的自恋,让人一步步陷进去。
推荐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赌徒为什么输光了才走》,赌博最大的危害不是亏了钱和浪费了时间,而是改变了人的价值观。股票投机其实也是如此。
试想在牛市中,用本金50万加杠杆50万,然后短期浮盈200万,而工作一年下来却存不下20万块甚至10万元,此时不少人会想着辞职全职投资,其实内心已经开始否定工作的价值。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不自恋、不投机。立马问自己一个问题,你预期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是多少?不亏本金、年化10%、15%、20%、30%?3,2,1,给自己答案。
其实谈到股票投资的收益率目标,我最初想的是财务自由,不确定其他朋友是否也是如此哈。
为了能财务自由我算过账,比如我现在有A万本金,10年后我要达到B万元,年化收益率应该是多少?好家伙,年化收益率达到30%就可以了,没错当年我就是这么算的。
然而个中难度可想而知,心理压力大得不行。
后来想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欠我的,不会因为我要求这么高别人就满足我,关键是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我的想法变成了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至于最终收益率能不能实现财务自由不重要;
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才是关键,至于最终能有多好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才是努力的正确姿势。
比如原本我只能把钱存银行或买理财,获得3-4%的年化收益率。经过学习和实践,定投宽指数基金获得7-10%的收益率,我就应该很高兴啊,因为这意味着日子会更好。经过进一步学习投资个股,获得10-15%的年化收益率,那就更棒了。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未来股市收益率怎样也不重要,因为从逻辑上来讲股市收益率要高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我就要投资股票。
即如果A>B,我始终选择A;我才不管是A=8>B=4,还是A=6>B=3;总不能说因为A可能达不到预期的8而可能是6,就选择B吧。
心态转变后,当为了更高收益想要换股时,我会问自己对新公司真的理解吗,而以前我始终不明白老唐说的轻易不要换股;
面对股价过山车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时,会问自己真有那个高抛低吸的能力吗,是的我也为此难受过,可难受又怎么样,下次来临时还是得坐过山车。
当我骨子里反复告诉自己是个平常人,就释然很多。遇到事情平静下来问问自己,反复几次,市场先生只有超过某个阈值的声音才会传入耳中,其他时间世界变得安静了。
没有了自恋情结后,不要做空、不用杠杆、不懂不做这些原则变得容易知行合一,毕竟自己不比谁聪明,凭啥和别人博弈(做空、用杠杆背后的风险就来自博弈)和贪婪(远离了自己的能力圈)。
我这两年多就是老老实实拿着自己认真看过的公司,没有显著高估和低估就不交易。
很自豪的讲,我的组合和老唐的差别越来越大,我想这也是老唐想看到的;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每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决定了能力圈有所不同。
2、没有共赢的思维
不少人的字典里没有共赢这个词,看上去他们没损失什么,其实他们不懂得人类社会的精髓是通过分工合作和交换来实现共赢,进而容易陷入思维误区。思维被禁锢了,认知就难以提升,自然无法理解很多事情。
(1)铁公鸡思维
只要别人在自己身上能赚到钱,别人就是动机不纯,就是别有用心。要求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换位到自己的时候则是标准的铁公鸡。
比如,让他付费学习是不可能的,买书就买盗版、文章就要免费阅读,然而他们忽略了长期如此,优质内容供给者就会慢慢消失,毕竟人家也是要吃饭的。
表面上看这无关大雅,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的缺失。因为不理解金钱的意义在于调动社会资源,所以赚了钱往往也不会花,也不会合理再投资。
比如不懂得货币的意义在于交换其他资源等,例如购买资产、比如给身边人以实利,而是觉得存在银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们眼中只有账上有足够多的资金才安全,却不懂得持续的赚钱能力才是关键。
自然,他们做事时也不懂得打对对胡,总是机关算尽,因为他们会觉得别人赚了钱自己一定是吃亏了,而不懂得一起把蛋糕做大。
(2)商人就是坏
一部分人眼中商人就是坏,只会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商人是吸血虫,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工人和农民。
然而我们真正理解商业之后,会发现商业极大地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商人一端对接生产商、一端对接消费者,具备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使得很多需求得以满足的门槛下降了,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收入水平上升之后,又会产生新需求,引发新供给。
这种市场经济循环往复,叠加科技进步,使得我们的社会财富能持续增长。对此,李录先生做过详细的论述。
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我能理解为啥存在市场经济+科技进步的国家的宽基指数能持续向上。而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始终无法理解为啥股票投资不投机也可以赚钱,只会痛骂商人,却任由财富的列车在耳边呼啸而过。
3、对创新的误解
很多人对于中国科技落后有种怒其不争的气愤,动辄感慨缺少原创技术,没错,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这样的气愤和感慨根本不解决问题,只能徒增戾气。
解决问题就需要去干事,干事过程中就会算账,就会发现创新是个昂贵的东西!因为创新需要不断试错,而试错的成本往往很高。
试错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东西,比如航天试错成本大大高于互联网,所以互联网讲究快速迭代而航天讲究顶层设计。
那试错所需的成本哪里来呢?曾国藩家族的成长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
他的曾祖父是并非地主,立志要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经过聪明工作、开源节流成为了一个中农与小地主的之间的水平;祖父一代变成了比较大的地主,有能力供养曾国藩的父亲几兄弟从小读私塾了。
然而曾国藩父亲一代在学习上依然没啥起色,直到曾国藩一代人才高中进士,才有可能真正飞黄腾达。可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同样地,中国的企业一开始资金、人才、技术积累全部都不占优势,凭啥有一堆原创。理性地想想,要是有才奇了个怪!
当然不排除把资源集中起来在某个环节取得突破,比如原子弹。
但牵扯到那种需要很多个行业同时长期积累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往往会暂时处于落后状态,比如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等。
国家、企业、个人一开始都是靠出卖劳动力或资源,没错就是干大家觉得低端的事情,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省吃俭用小有积蓄,然后让自己有可能接触更高级的行业和技术。
没有谁一开始就在山顶!明白了这点后,我们看公司和学投资时很多误区就会消失了。
比如,很多人诟病腾讯说他是抄袭大王,仔细想想3G时代以前美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大幅领先中国,由此美国的互联网应用出现要早于中国,这是美国同行试错后给出的答案,出于成本考虑肯定优先要模仿美国企业呀。
同样的道理,我们学投资,一开始也是模仿,没必要另辟蹊径,这一点老唐强调过很多次了。
然而事情并不止于此,大家不要小看模仿的难度!一件事成立往往是有前提条件的,每个人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所以模仿的关键是要了解事情成立的前提条件,以及自己和别人前提条件的差异,不然只会邯郸学步。
比如,腾讯的QQ是模仿国外的软件,但它早期就做出了关键的改变,一是考虑中国网络较差,所以把安装包改小了,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二是中国网民很多人没有固定的电脑而美国是家庭电脑,所以它把聊天记录放在了服务器上而不是客户的电脑上,以确保聊天记录的保存完整。
正是这些持续的微创新,使得腾讯不断超越竞争对手,要知道当年又不是只有腾讯在模仿外国同行;并且当年即时通讯鼻祖来中国市场后也没能战胜腾讯。
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习巴芒和老唐,也要想想我们和他们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比如,老唐投入股市的资金是真正长期的,如果真要学习老唐,那么就不该把短期的资金放进来了,否则一遇到市场波动心态就没法平稳,这不是心理素质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压力使得我们动作变形。
可能会有朋友会说,他没有长期的资金。
可事实上曾国藩一家人最开始也没有资源供养孩子读书,老唐一开始也没有长期资金呀,这正是我们需要有所作为的地方。
4、坐而论道,却不起而行之
一个好的想法是起点,但远不是终点,没有经营过企业的人则可能会认为某家企业的成功是抄袭了某个点子。
理解了价投理念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把它落地,这是很考验功夫的。
将投资拆成投资=资金+基金经理+资产,价投要想成功,需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唐书房讲的太多了,包括会计知识、资料收集、公司分析、持股逻辑和操作等等,《巴芒演义》讲了道,《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是术,《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则是解读财报的器。
老唐分析起来如庖丁解牛,但光是听和看是不够的,起码把书房里的作业动手做一遍,最好再去做些拓展训练。
此外,我自己有一点体会,那就是要严格保证投入股票的资金是长期资金。面对市场波动时,我会问自己持股公司三年后的前景如何,这种底气的一部分就源于资金是长期的。
哪有所谓的好心态,不过是事先准备得当,包括知识的准备也包括金钱的准备。
一些朋友可能为了更快赚到自己想要赚的钱,投入了短期资金,导致投资体系乱了,进而觉得自己被价投坑了。
因为没法尝到价投的甜头,等不到正反馈的到来,自然无法坚持下去。
而相反,明白价投的理念并尝到丰收的喜悦后,就容易继续学习、精进。我的体会是能在价投的道路上坚持2-3年,很多困惑慢慢就会解开,比如价投是否真的能赚钱,比如价投和长期投资的关系。
为了能坚持2-3年,股权思维、不要做空、不用杠杆、不懂不做这些原则非常重要,此外不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使得自己无法承受其波动。
2-3年的时间也让我们对会计、商业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对人性(主要是自己的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有所体会,这是开始大踏步之前必要的蹒跚学步。
再次感谢老唐,也愿所有的朋友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