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天津地铁一期线路,海光寺至新华路段开通运营。
与北京相同,天津地铁的建设初衷,也是以战备为主,兼顾客运。在建设地下国防运输铁路的背景之下,天津地铁应运而生。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苏交恶、备战备荒的背景下,同时也受到北京修建战备通道的影响,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市内修建战备地下通道和海河战备浮桥两项备战工程。
当时修建地下战备通道的想法是,战时进行人员掩蔽和疏散,并与各区域的人防工程相连接。根据当时“以战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这条战备通道平常用作地下铁路,战时走人不走车,平时走车不走人。
那么,天津的战备通道要选址修在哪里?当时是有过争论的。最终,战备通道选定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墙子河。
最初的计划,是利用海光寺至海河中学一段的墙子河河道,当时这段墙子河两侧,北侧是南京路,南侧是没有完全畅通的上海道,沿途经过海光寺、老西开、小营门、大营门,直到梁园入海河的河口。而最终利用的墙子河河道,西端起于南丰路,而东端只到大营门为止。
选址墙子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一段河道位于市中心,可以起到一定的战备作用;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利用墙子河的河床作为地铁洞体,减少工程的土方量,降低工程难度。
上述这一系列决定,在1970年4月7日作出,同时以“天津市墙子河改造工程”的名义立项,也称“7047工程”。
图为当年的墙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