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决战》之中,杜聿明一会跑东北一会去华东,他为何会这么忙?

 梦想童年594 2022-07-25 发布于江西

陈诚后来在反思战败原因时,不是有个“45岁现象”的说法吗?意思是将官过了这个年龄就没有锐气了。以老蒋的所谓“五虎上将”为例,抗战胜利时刘峙54岁、卫立煌49岁,包括陈诚自己,其实也迈过了这个坎,已经47岁了。

年龄吧只是很一小部分因素,真正让“五虎上将”威风不再的三大原因,其一是中原大战期间,蒋系军队打得都是杂牌军阀,军队性质相同,只要装备和士气占优,战场上就能横冲直撞一番,比如蒋鼎文还被叫过“飞将军”呢。

其二是红军时期,人民军队的力量跟敌人还不成比例,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蒋系将领普遍还有点心理优势。比如刘峙和卫立煌等人,就曾经在大别山猖狂一时,什么经扶县、立煌县的名字,都是这么来的。

其三,是经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和水涨船高,这批保定生、留日生等高级将领,普遍已是位高权重,不仅家财万贯,还是锦衣玉食,绝大多数都有了腐败的肚子。再让他们抛家弃子上战场玩命去,简直比登天还难,战意羸弱的一踏糊涂。

并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爆发之日,就已经拥有百万以上的大军,加之素质和战术皆优于对手,具备了大打歼灭战的条件,尽管总兵力劣势,却经常能整师整旅地全歼蒋军。

到这个时候,保定生留日生们明显不是对手了,不仅年龄有些偏大,战术水平也非常低下。杂牌高级将领中,倒是有几个还凑合的,比如白崇禧、傅作义等等,可惜老蒋又信不着他们,只怕军权易手。

把华北和华中的军政大权交给傅作义和白崇禧,那都是1948年前后的事情了,是战场上连续大败以后不得已而为之,之前那是真心不想。

于是从1947年初开始,老蒋陷入了非常悲催的“选择恐惧症”:非常听话的一批不能打,有几个稍微能打得又不听话。怎么办呢,只能着力提拔重用黄埔一期当中的佼佼者(三期的王耀武算破格),黄埔生嘛基本听话,如果在军事上再有两把刷子,最好不过了。

所以这段时期,胡宗南不消说了,王敬久、王仲廉、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王叔铭、桂永清等黄埔一期生被纷纷委以重任,成为解放战争初中期的“少壮派”将领群体。结果王敬久和王仲廉很快就出了局,因为在中原战场遭遇大败。

杜聿明其实在抗战爆发前,并不算出类拔萃,但是自执掌唯一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开始,逐渐进入老蒋的视野。因为第五军是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和“攻击军”,份量高于普通的步兵军,老蒋本人也经常去视察。

然后是1939年的血战昆仑关,第五军伤亡极其惨重,不过仍然干掉日军一个少将旅团长和4000来鬼子,在抗战前期也算大捷吧。作为奖励,两年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

这是一个分水岭般的职务晋升,意味着杜聿明步入高级将领行列,可以单独执掌重兵了。远征军虽然先胜后败,但是杜聿明做对了两件事,证明了自己对老蒋的忠诚,吃点败仗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反正老蒋的部队打败仗是家常便饭。

第一件事,是坚决执行重庆的命令,反对孙立人提出的“就近撤入印度”之建议,非得要把部队带回国去。结果数万大军抛弃重武器钻了野人山,杜聿明也差点葬身原始森林中,最后还是在孙立人的接应下先到了印度,可是事实证明,听话吖。

第二件事,是抗战刚刚胜利,杜聿明就奉老蒋的密令,用武力解决了“云南王”龙云。老蒋的目的虽然达到了,然而举国舆论哗然,于是假惺惺把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撤职查办”,杜亦毫无怨言,很有点陈诚的风范:不仅听话,还能背锅。

也算能打,还能听话还能背锅,于是仅仅两个月以后,老蒋便任命杜聿明为东北行营所属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率领若干美械王牌军负责抢占东北。注意这已经是个战区副职的级别,在解放战争初期,能达到这个位置的黄埔生屈指可数。

从这一时刻起,杜聿明成为老蒋的重要嫡系将领,后来则成为了各主要战场的“救火队员”。实话实说,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半程,杜聿明跟101还是有些你来我往的,证明军事能力确实不是菜鸡。

不过随着东野逐渐强大,以及杜聿明在野人山伤筋动了骨,他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身体上,都有些吃不消了。先是被迫摘了一个肾,后来头号心腹陈诚又瞄上了东北,内忧外困之下,杜聿明于1947年7月去职,到上海住院疗养。

将近一年的时间以后,等杜聿明的身体稍稍康复了些,东北已经换成了资深的卫立煌,不方便回去了。因为卫立煌不是熊式辉,人家是会带兵会打仗的,不需要杜聿明去掺合,选的副总司令也是老部下陈铁。

毕竟是老蒋爱将,因此1948年6月,杜聿明重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实际成为总司令刘峙的军事代理人。因为刘峙虽然是嫡系重将,能力早就跟不上了,老蒋把杜聿明派到徐州,就是协助刘峙支撑华东战局。

杜聿明还曾经制定了对华野、中野“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期间免兼第二兵团司令,交给了老部下邱清泉。结果主动进攻的计划还未及实施,东北野战军9月间即发起辽沈战役,卫立煌不仅应对无方,而且还拒绝执行老蒋的命令。

老蒋起疑心了,继派驻范汉杰之监视后,再带着杜聿明飞往东北“救火”,同时任命杜聿明兼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设前进指挥部于葫芦岛,一是分掉卫立煌的兵权,二也是就地监督。其实还有一层,毕竟杜聿明跟101周旋了一年半,老蒋认为他比较熟悉对手。

这才出现了杜聿明在华东和东北“两头忙”的现象,其实真的于事无补,在东北,主要将领都被陈诚、卫立煌调换和拢络完毕,杜聿明能起的作用有限,几乎沦为了蒋卫之间的传声筒。

他真正干的就两件事,第一是接手“东进兵团”,还企图跟廖耀湘东西对进“收复”锦州,当然是痴人说梦。第二是东北大势已去后,把东进兵团的主力从海陆分别撤离了葫芦岛,那是因为东野主力选择了首先消灭廖耀湘。

而在华东战场,杜聿明离开以后,刘峙呆坐在徐州啥也不干,一味以“保卫徐州”为主,把机动兵团全部撤到徐州的周围,摆出一副挨打的架式。毫不客气地说,杜聿明临时调往东北,完全是两头耽误。

处理完东北的善后,等到杜聿明11月初再赶回徐州时,华东野战军已经大举南下,而中原野战军也顺势解放郑州等地,两大野战军共同发起的淮海战役全面打响。由于之前刘峙毫无作为,杜聿明接受的还是个烂摊子。

为了不使刘峙给杜聿明掣肘, 老蒋命令刘峙率剿总机关撤往蚌埠,以杜聿明为主任的“前进指挥部”全权负责作战指挥。然而在华野和中野的联手打击下,也没见杜聿明有什么起死回生的好办法,黄百韬毙命后,杜聿明奉命率三个兵团逃出徐州。

又想跑路,又想救黄维,犹犹豫豫间,杜聿明的前进指挥部和三个兵团终于被包围在陈官庄,坚持了一个月以后,最终这个“救火队员”也掉进了火堆,兵败被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