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茂华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澜平河的乳汁——忆校长沈沂先生

 金秋文学 2022-07-25 发布于河北
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澜平河的乳汁
——忆校长沈沂先生
作者:张茂华

西亭中学北侧澜平桥下,静静的流淌着一条河。河水通过河滩上丛生的芦苇,年复一年的在风中唦唦向人们倾诉着亭中对莘莘学子慈母般的关爱和祝愿。我伫立于这条我喝了她五年水(算上留校参加“文革”的两年)的河床边,面对美轮美奂的母校教学大楼,思绪一下子回到了46年前。

当年西亭中学长长的青石板上,曾经留下成千上万双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足迹。这其中最大最深的足迹,是我们的老校长沈沂先生。我于19639月入学高中部,第一次见到沈沂校长,不是在隆重的开学典礼上,而是在我们背着沉重的口粮袋和行李包,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进校门的那一刻。那是温暖我一生的时刻,以至于我在写这篇回忆录的时候,不得不停下鼠标来擦眼泪!

1963年正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吃不饱饭。农村学生寄宿于学校,都得自带口粮。除了大米由市镇户口的学生提供以外,我们带什么的都有:大麦、小麦、元麦、玉米、大豆等等。第一次报到,没有汽车,又舍不得花钱乘“机器快”船,我背了装满炒蚕豆和酱菜瓶子的大挎包,扛着20斤重的元麦袋,从石港乡下步行而来。曲曲弯弯20多里,一路走走歇歇,我终于过了澜平桥。老远看见学校大门口(当年校门朝北)一位中年男人,中等身材,方脸浓眉,正招呼几个和我同样负重的学生。我加紧几步赶上去。那中年男人慈眉善目,满脸堆笑,跨上一步,帮我从肩上接下粮袋歇歇,问我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我说我叫张茂华,从石港乡下来。他说:“张—茂—华。哦,这么远,你不用家长送,是个独立坚强的好孩子。辛苦啦。回宿舍以后,好好休息。说完帮助我把粮袋扛上我的肩,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作为乡下孩子,我点点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感觉眼眶发热。刚走几步,听得有人叫“沈校长!”我回头看去——原来他是校长!从此,校长的关爱之心,就像一团火,点燃了我理想的火种。

以后的三年,我在校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沈校长的身影。早晨的校门口,课间的花园里,傍晚的操场边,夜自修时的青石板路上,校长和各个年级的学生倾心交谈。时间长了,我就发现校长能直呼其名的各年级学生已经很多很多。在这些学生里,最多的是学习与表现优秀者和学习表现困难者。原来,校长早就通过所有的班主任了解了学生情况,把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做到了学生身上,那是对学生多大的鼓舞多深的关爱!那是对班主任工作多大的支持和多好的身教!他把满腔大爱完全献给了广大师生!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登门看望依然健在的老校长的时候,他老人家还能报出几十个各届学生的姓名和表现特点来!

沈校长爱才、惜才、用才,为西亭中学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全校师生的共识。

1966年我高中毕业,和同学们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由于我在学校所负责的部分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上有许多扫尾事情要处理,我就成为全校最后一名流着眼泪离校的毕业生。也就在我“面向农村”的1968824日,学校领导们设便宴送我。这一天,沈校长赠我一本他签名的毛主席语录本,和我谈了很多话,并在不经意间讲了一件事。

西亭中学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一部分来自上海、北京、苏锡常、南通市区等城市。他们的教学水平都很高,教育教学态度极其认真,受到学生的普遍爱戴。其中有部分教师经济条件还不错,他们在重视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边幅的修理。他们平时总是以油光锃亮大背头、西装领带尖皮鞋的亮丽帅哥形象活跃在校园里,出现在讲台上。在学生眼中,他们是秀外慧中的好老师。可是这在当时普遍只穿旧军装、中山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却是“大逆不道”的。在那些仍然戴着“极左思潮”这副有色眼镜的人们眼中,他们这样的打扮,无疑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那就得接受群众的批判斗争。于是有部分人到沈校长那里告状。沈校长耐心做了来告状的几个人的思想工作,认为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思想,主要看他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不能光看衣着打扮。并且指出他们反映的那几位教师,水平高,态度好,干劲足,威信高,他们在衣着上对美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学校的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一定要团结相容,共同努力,办好学校。沈校长公开宣讲这样的观点,这在46年前,是何等的大胆,何等的可贵!

后来,西亭中学的教职员工果然团结奋斗,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1965,高校录取率超过了名校南通中学,在南通教育界和整个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至今40余年过去了,我在南通市区提到西亭中学,60岁以上的老市民还对当年亭中的辉煌依然啧啧称赞。

有专家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如此。母校当年的辉煌,和老校长沈沂先生超前的办学方针、管理模式、教学理念、用人原则、领导作风,密不可分;和许多像袁靖东、黄允修、姚兵、盛宗坤、宋建人、汤宝麟、帅振春、滕兴发、张介栋、赵文彬、高深、孙刚、朱熙等等几十位个性鲜明、教艺精湛的名师们出色的教育教学密不可分。在46年前的亭西亭中学,沈校长就像当年“阶级斗争”的阴冷沙漠里的一团火,吸引并留住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教师,教育并输送出一批批全面发展而个性各异的毕业生。如今,我脚下澜平河的水依然静静的流着,她见证了这一切,并且曾经默默地哺育了我们整整五年!是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澜平河的乳汁,直到永远!

(写于2012.9.15.兴仁镇

文/张茂华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张茂华丨老同学范树人三周年祭(1866)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