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澳古说历史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滑稽大师喜吃鸭,周公馈送传佳话。可笑杜氏枉费神,名气还是卓氏大。”

这是乔冠华在1954年陪同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有感于一件事发生而即兴写的打油诗。

诗句中出现了3位世界知名人物,“周公”即一代伟人周总理,“杜氏”即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卓氏”即当时誉满全球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作为新中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总理,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的事迹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无需多言。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他是美国1953年至1959年间的美国国务卿,“反华”极端分子,当时他敌视新中国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他亲自向参加会议的美国代表团下令:禁止任何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任何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喜剧大师卓别林,对于这位大师,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陌生。

《新世纪周刊》曾这样评价卓别林:“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头戴破礼帽,身着极其不合身的窄礼服和肥裤子,脚穿大头鞋,留着一撮小胡子,手上永远拿着一根小拐杖,卓别林在电影中的这一形象被全球电影爱好者奉为经典,深入人心。

一位是伟大的东方政治家,一位是美国“反华”政客,另一位是誉满全球的艺术家,三位不同阵营、不同领域的人到底是因何事被联系到一起的呢?

这件事就是——周总理在日内瓦宴请卓别林吃烤鸭。

1954年5月6日晚,周总理在日内瓦市郊万花岭别墅宴请卓别林夫妇及其他各国名人。

当时卓别林正遭受美国当局迫害,在瑞士政治避难,因为美国的关系,很多国家领导人对卓别林避而远之,别说是宴请他吃饭,唯恐卓别林与自己产生联系。

因此,当听说新中国的周总理要邀请自己和妻子参加晚宴,他格外高兴,对于周总理他早就仰慕已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相见,当即答应说自己和妻子奥娜一定会准时且盛装列席。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下午4时,卓别林和妻子奥娜准时出现在了万花岭别墅的大门口,还没等他们下车,早在大门口等待的周总理就迎来上来。

当卓别林夫妇下车,周总理立刻迎上前与卓别林夫妇亲切握手,面带微笑地说道:“我是你的忠实观众,30多年的观众了,我们是老朋友了。”

是的,周总理与卓别林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对于周总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卓别林的确是老朋友,一个值得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尊敬的老朋友。

在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前一年,周总理与卓别林就有了一次隔空相交。

熟悉卓别林的读者都知道,卓别林除了是一位喜剧大师,一位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和平斗士,他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喜剧电影。

《淘金记》里的夏尔洛,在弱肉强食的美国社会吃尽苦头,在生与死的缝隙中苟延残喘;《城市之光》中的盲人卖花姑娘和夏尔洛,面对生活的坎坷、社会的黑暗,努力地去寻求光明,却处处碰壁,处处被美国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令人唏嘘不已……

卓别林的每一部电影,看似都是喜剧,实则却是充满着对美国政府的拷问,对美国资产阶级对工人和底层美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的无情揭露、批判。

在拷问、批判美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的种种问题时,卓别林的电影主题永远都是宣扬美好和平,坏人必定灭亡,好人最终胜利,这就是卓别林电影永远不变的主题。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正是因为卓别林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用电影来为全世界遭到剥削、压迫的工人和其他底层人民发声,及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所以在1953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国际和平奖。

颁奖仪式结束后,卓别林还特别利用这次获奖机会,发表了一篇避免氢弹战争的宣言,再次呼吁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与此同时,卓别林还把奖金全数捐给和平机构,用于拯救世界各国仍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

因为得奖的关系,当时有很多记者采访卓别林,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

当中国记者问他想对中国人民说些什么的时候,卓别林说道:

“想看看中国电影,特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随后,卓别林的回答随着这名中国记者传回中国,时刻关注国际局势的周总理获悉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心愿后,便在百忙之中特意找来外交部交际处处长王倬如,让他设法与卓别林取得联系,并为他完成心愿。

王倬如与卓别林取得联系后,经双方商议,外交部决定以代表团演出的形式,邀请卓别林等与中国交好的各国人士前往代表团驻地欣赏梁祝电影。

接到邀请的卓别林格外高兴,看完梁祝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除了感谢周总理替他完成心愿,还特别提到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当面向周总理致谢。

此时,卓别林没有想到这个心愿在不久后便得以实现,他不但亲眼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还请他吃了一顿饭。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称呼卓别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呢?

卓别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卓别林曾亲身到过中国,对中国也很是友好,且特别喜欢中国京剧。

1954年,周总理与卓别林在日内瓦见面时,卓别林深情地对周总理说:

“1932年我发现了东方,1936年去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说起卓别林与中国的渊源,其中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与卓别林是一对挚友,两人结识1930年。1930年初,梅兰芳带着京剧团到美国六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首次把中国京剧推向国际戏剧舞台。

5月的一天,梅兰芳一行抵达“天使之城”洛杉矶,当晚应剧场经理邀请出席了一场由洛杉矶市长、企业家、导演、明星、艺术家等赞助此次演出的62人赞助委员会举办的欢迎酒会。

也就是在这场酒会上,梅兰芳认识了同样是大师的卓别林。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当时,梅兰芳刚刚落座,一位穿着多少有些随意,但却神采奕奕的宾客向梅兰芳走来。

梅兰芳觉得这个人似曾相识,可一时间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正在梅兰芳思量着到底在哪里见过他时,剧场经理站了起来向他介绍说:

“这位是卓别林先生!”接着又转头向卓别林介绍说:“这位是梅兰芳先生!”

就这样,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在这一刻结识了对方,或许是两人对戏剧有着共同的挚爱和追求的缘故,此时此刻虽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毫无陌生感,情不自禁地热烈握手,紧紧相拥,之后相谈甚欢的两人更是索性坐到了一起,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

随着谈话的深入,同为艺术大师的两人可以说是相见恨晚,互相都对彼此很是欣赏。

梅兰芳说,他从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里学习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内容。

卓别林则盛赞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

几天后,梅兰芳再次应邀到卓别林和范朋克等合办的联艺公司,以及米高梅、二十世纪等美国有名的电影制作公司实地参观。

卓别林热情相待,还详细地向梅兰芳介绍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情况,最后两人亲切合影,为东西方文艺界留下了一幅十分珍贵的合照,称得上是世纪大合照。

照片中梅兰芳身穿蓝缎团花长袍、黑缎马褂,卓别林则身着西装,双手紧紧相握,两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真诚的笑容,饱含着对彼此的欣赏……

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若卓别林有机会来到中国,一定要到梅兰芳家做客,梅兰芳也会带卓别林去中国的戏院看京剧,了解中国戏剧文化。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1936年,两人分别6年后,约定终于得以实现。

这一年,卓别林准备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高黛到亚洲度蜜月,因为要来亚洲旅游的关系,卓别林就想起了好友梅兰芳,想起6年前的那个约定,于是在出发前给梅兰芳打去电报:

“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

梅兰芳接到好友卓别林的电报格外高兴,当即回电表示热烈欢迎卓别林的到来,并立即着手联络上海文艺界,准备欢迎卓别林来华的欢迎仪式。

3月9日下午,卓别林乘坐的“柯立芝总统号”抵达上海。

下午五时,在梅兰芳和电影明星胡蝶等百余位上海文艺界人士的陪同下,卓别林出席了在国际饭店专门为他举行的招待晚宴。

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次重逢,卓别林和梅兰芳都很是高兴,看着多年未见但还是没怎么变样的好友,再想起自己已经半白的头发,卓别林感慨地说:

“记得6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经斑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说完,卓别林哈哈大笑。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卓别林的话语看似很轻松,可若是得知他在美国的境遇就能知道他的大笑或许只是为掩盖内心的苦闷,上段婚姻的一地鸡毛,加上事业的重重压力和曲折,卓别林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梅兰芳与卓别林虽许久不见,但是从他的神情、言语却也能看出他内心的苦楚,便安慰道:

“你比我辛苦,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能好好保重身体。”

宴席过后,梅兰芳问卓别林想去哪,卓别林兴冲冲地说道既然来到中国,当然是要去看看中国的国粹——京剧,不巧当晚梅兰芳没有演出安排,而恰好当晚有另外一位京剧大家马连良的表演,所以他就带着卓别林去观看马连良的表演。

在去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京剧表演前,因为时间还早的关系,卓别林先是在下榻的饭店接受记者的专访,后在梅兰芳的陪同去隔壁的“共舞台”观看了当时上海十分流行的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

卓别林观看这场表演很专注,也很欣赏,看戏时连连鼓掌,盛赞其为“东方仅有的艺术。”

《火烧红莲寺》表演结束后,卓别林又在梅兰芳的陪同下前往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叶盛兰、刘连荣等主演的全本《双娇奇缘》。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京剧大师的演出,自然十分精彩,卓别林也是连连拍手、喝彩。

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卓别林也时不时转头问梅兰芳京剧中不同的曲调板式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梅兰芳对此也一一作了介绍。

看完这场京剧表演后,卓别林感慨地说道:“中西音乐歌唱,虽然各有风格,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3月10日,卓别林结束多少有些匆忙但影响深刻的上海之旅,赴香港继续自己的蜜月旅行。

时间虽短暂,但在自己好友梅兰芳的全程陪同下,这一天却过得无比充实,也无比有意义。仅仅只是一天的时间,中国便永远留在了卓别林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

正因为卓别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与周总理有着一段神交之情,所以周总理在日内瓦宴请各国名人时,才会想到也要邀请卓别林夫妇参加晚宴。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回过头再来说说,周总理在大门口亲自迎接卓别林夫妇来访后发生的事情

周总理在大门口亲自迎接,让卓别林受宠若惊,也格外感动,他没想到身为一国领导人的周总理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同时能亲眼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周总理,卓别林也是格外高兴。

因为高兴,在宴席上,卓别林表现得很是活跃。

为了助兴,他表演了自己在电影中的经典动作——滑稽地走路,卓别林的表演瞬间点燃了晚宴的热情,整个宴会场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笑声不断,掌声更是不断。

卓别林表演完节目后,由周总理从北京带来的全聚德厨师精心烹制的一道皮酥肉嫩、香味扑鼻的北京烤鸭端上了宴席。

之后,随烤鸭一同前来的厨师熟练地在桌上对着烤鸭片了起来,在厨师精湛的刀法下,所片鸭片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乍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且是薄如蝉翼。

烤鸭片好后,周总理邀请卓别林坐下,趁热品尝北京烤鸭。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此时,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对周总理的邀请,卓别林委婉“谢绝”。

卓别林摇了摇头,对着周总理歉意地说:

“谢谢,我这个人对鸭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历来是不吃鸭的。”

由于卓别林从来没有向外界说起自己不吃鸭子的事情,所以周总理自然也就不知道为什么卓别林不吃鸭子。

为了谨慎起见,周总理连忙问起根由,卓别林神情严肃地说:

“我在舞台上和电影里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受到启发,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再也不吃鸭子了。”

此时,在场所有人都不知道卓别林只是在开一个幽默的笑话,周总理也不知道。

周总理以为卓别林真的不吃鸭子,所以他听后表示理解和同情。

正当周总理表示理解的时候,卓别林突然莞尔一笑,用很是幽默滑稽地语气改口说道:

“不过,我今天可以破例,因为这不是美国鸭,而是中国的北京鸭。”

说完后,他哈哈大笑起来,而这时包括周总理等在场所有宾客都知道原来这是卓别林这个喜剧大师开得又一个幽默的玩笑。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之后,恍然大悟的周总理就向卓别林夫妇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做法和吃法。

周总理亲手为卓别林夹上几片皮酥肉香的烤鸭放在荷叶饼上,葱丝蘸上面酱也放在荷叶饼上,然后把荷叶饼裹起来,将其送到卓别林的碗里,卓别林连连感谢后,就拿起荷叶饼送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叫好。

宴席过程中,周总理和卓别林聊起了很多事情,周总理说:

“你在电影《大独裁者》中,把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演得惟妙惟肖,非常精彩,叫人信服,又令人钦佩。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其他影片大家也都很喜欢看。”

宴席临近结束时,周总理询问卓别林:“今晚的中国饭菜是否合你胃口?”

卓别林听到后,想都没有想,竖起了大拇指,夸赞地说道:

“北京烤鸭果然名不虚传,味道可以说举世无双啊!”接着,还没等周总理说话,卓别林又接着风趣地说道:“就是我没有吃够!”说完,卓别林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哈哈大笑。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听到卓别林说没有吃够,周总理也是哈哈大笑起来,之后的应对也很是暖心。

周总理听完后,他马上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两只北京烤鸭包装好拿来,亲手交到卓别林夫妇的手中,边交到他们的手中,还边笑着说道:夫妻俩一人一只,谁也不用争。

临别之际,卓别林依依不舍地对周总理说:“谢谢你给了我们一个充满友情和愉快的夜晚,还有这中国有名的北京烤鸭,这一切都将深藏在我心灵深处的重要位置。”

周总理听后,也是动容地说道:“等你们夫妇到北京登长城,再请你们吃北京烤鸭。”

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问他饭菜是否合胃口,他的回答让总理大笑

第二天,周总理邀请卓别林夫妇等参加晚宴的消息被欧洲各国主要报纸刊登在头条头版上,这件事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这个“反华”政客得知后,他十分恼火,对着身边人大发雷霆。

由此,这便就有了开头乔冠华写的那首打油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