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断想—2:读书

 snjsx002 2022-07-25 发布于福建

阅读断想—2:读书

对“读书”(含义)、“为什么读书”(目的)、“读什么书”(对象)、“如何读书”(途径、方法),不同的人由于多方面的缘故,各有各的理解、说法、做法与结果。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古往今来,域内境外,莫不如此。
在经常被人“读”的书里,也常见有关上述几个事项或问题的叙述与议论。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就有这样的叙述——
【前文说的是因林黛玉头天“失于检点,拿《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薛宝钗找她“审问”……】
宝钗见他[1]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 ……

——此处所录,与整部《红楼梦》一样,实在是很“耐读”的。除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钗、玉二人的品性气质之一二外,也道出古时人们对于“读书”的某些观点。我想,其中之一便是关于“读书”的“实用主义”……


应当承认,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读书”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从“顽强学习”[2]到“读书无用”再到“复课闹革命”,从经过严格“政审”成为当时的第一届初中生到“学农、学工、学军”再到“为社会主义学好文化课”,从四年制中学毕业后回乡劳动、下乡插队到招工返城或成为“工农兵学员”再到首次恢复“高考”,多少人胸怀“读书梦”,多少人真想“读好书”……
几年前,鑫儿带我们一家子去参观深圳博物馆。其中,有一副门联——

书不是花香却远

非宝价何高

门内就是一个书房,书桌后面墙壁上挂的就是“书香”二字的匾额——也许,“书香”便是由此而来吧?不管是否,“书香”真有;闻“香”而去、趋之若鹜,当属人之常情、世之常理……


同样得承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一些说法有其合理的成份,因而也是国人多有的认知。我想,这里的“读”与“学”的内容、标准、途径、时限、方式与方法却不是固定的,更不是唯一的。而且,“读书”的作用及其功效大小,也是因时而异、因人有别的——或许,这些观念是我早年由于既“自然”又“无奈”而产生的,所以也就有那一次的“放弃”……
其实,我“放弃”的只是某种途径与方式,并没有也不该抑制或消除而是坚定地维系自己的“求知欲望”与“读书志愿”。我记得,在我当年的一篇文稿中曾经说过:“……学习是我生活的神圣职责”——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如果说”那次的“放弃”是自己的“人生错误”之一的话,那么自己对“求知欲望”与“读书志愿”的坚定维系却无疑是正确的。我自以为,在自己现在的众多值得欣慰与庆幸之中,就有这种“坚定维系”——确是这样,不是吹牛,亦无夸张,更毋庸置疑。
——所以,老了,伴着家人的同时,依然“爱书”,与“书”前行……


20210804整理】


[1]  此处的几个“他”指林黛玉。

[2]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的一句。

【谢谢阅读,请多指教;

请予推介——202108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