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纸坊桥南的唐代古河道——阅读大地文献(三十四)

 北京的骑士 2022-07-25 发布于广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地理系(后称城市与环境学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古环境研究与考古结合,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也由此将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由历史时期扩展到新石器时期,推进了国内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1992年前后,北京市修建广安门外的南二环路,并对西便门内的清代旗营街区进行改造,此项工程位于广安门内外,被称为“西厢工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为配合考古工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老师再次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合作,对当地进行了古环境调查。

调查发现,金中都宫殿区内的渔藻池遗址在辽代时,北部是陆地,而南部是河道。这条河道是何时形成的,规模有多大,当时尚不清楚。这是北大老师对白纸坊桥附近古河道的最初调查。

1998年1月,我和当年从事过西厢工程环境调查的徐海鹏老师一起对白纸坊路南侧的建功东里危改项目商住楼工地进行了调查,我也又对白纸坊桥南的建功大厦工地进行了调查,在这两处工地都发现有汉唐时期的古河道遗迹。两处古河道遗迹东西相距300多米,属于同一条河。

图片

白纸坊两处剖面位置示意图(依据百度地图)

西侧的建功大厦临近白纸坊桥南的西护城河,古河道约呈东西走向,剖面底层为砾石层,距地表8~10米,应是古㶟水的沉积地层。

图片

建工大厦工地河流剖面

由下向上的第二层为1.7米厚的含砾砂层和砂层,它们也应该主要是古㶟水故道的沉积层。

第三层为含有黏土块的砂层,里面含有战国至汉代的绳纹陶片,应是东汉时期㶟水的沉积地层。黏土块和陶片的出现可能是洪水所为,洪水将岸边的文化遗迹卷入河中。

第四层是1米余厚的砂层,里面夹杂着大量瓦砾、瓷片和木头、骨头等城市垃圾,遗物的年代在北朝至唐、五代之间,当时估计是北朝至唐辽时期的河道。从后来的调查看,应主要是唐代、五代时期河道的沉积层。

第五层是黑灰色的亚黏土层,含有瓦砾和木头等,年代应在辽代和辽代以后,此时河道已经结束。

第六层临近地表,厚约4米,应是金元时期直至现代的地层,已在施工中挖掉了。此处剖面给人的印象是,它是一条大河,不是城边的护城河或小溪。

图片

建工大厦砂砾石层中的文化遗物

东面的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位于造币厂北,白纸坊路南侧,南菜园路东面,其工程基坑为东西长形,挖掘深度约8米,调查剖面位于基坑的西南部。

从出土的河道砂层看,古河道在此约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显示出古河道由西向东经过白纸坊桥附近的西护城河后,在南菜园路附近转向东南。

只是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河道的规模有多大,因为此前的研究都未提及此处在汉唐时期有一条大河。

图片

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剖面

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可分为多层,第一层是地下8米深处的砾石层,与建功大厦地下8米的砾石层为同一地层。

第二层为1.1米厚的黑灰色亚黏土层,含有植物残体。

第三层是1米多厚的砂层,砂层下部含有战国、汉代陶片,上部含有汉代陶片、兽骨和货泉铜钱,年代约为两汉之际或东汉早期。

图片

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砂层中的瓦片和动物上颌骨

图片

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砂层中的大量陶片

第四层为亚黏土和粉砂互层,是河边的漫滩沉积地层。

第五层是金元时期的城市堆积层,

第六层厚约1米,属于现代地层。

图片

白纸坊建功大厦和建功东里危改项目剖面图

白纸坊历来是造纸之地,在这处工地的局部地层中,可以看到早年造纸厂留下的鲜艳的柠檬黄色,一直浸染到地下数米。

在工地的中东部有一口绳纹砖砌筑的水井遗迹,应是东汉、魏晋时期的古井,说明在那时工地的东北部已是河岸,河流主要在工地的西南部。

从地层剖面看,建功大厦和商住楼工地在数千年前的古㶟水时期都是古㶟水河道,其后,建功大厦所在地一直保持着河流形态,直到唐末五代时期。商住楼工地则处于河道边缘,在古㶟水离开此地后,成为河漫滩中发育的湖沼。

汉代洪水频发,再次成为河道,接纳了来自蓟城的洪水,之后演变为河流旁边的漫滩地。

金代建立中都城时,这两处地点已没有河流,成为城市区域。

这里的古河道包括了从数千年前至唐代的不同时期,应是蓟城选址兴建时就已经存在的河道,到了北魏时期,它应该就是《水经注》所记载的蓟城南面的古河道。

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蓟城南面有发源于西湖即今天莲花池的洗马沟,洗马沟在蓟城南面注入㶟水,还有一条清泉河,《水经注》推测它就是㶟水。

也就是说,蓟城南面有两条河,一条是洗马沟,一条是㶟水,㶟水也称清泉河。

白纸坊附近古河道究竟是㶟水还是洗马沟,或者两者都有遗迹?

洗马沟发源于莲花池,水量较小。而㶟水则是永定河的干流,流量较大。

在建功大厦工地,我们可以看到,有大河形成的沉积地层,应是永定河的干流或干流中的一条河道。

推测汉代可能有洪水流经此地,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砂层中有的含有泥土块,有的含有大量瓦砾和生活垃圾,湍急的洪水将它们卷入河中,沉积于砂层之内。

在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西北方的枣林前街1、2号楼工地,曾在汉代地层中发现洪水遗迹,在洪水形成的泥砂中同样含有货泉钱币,可能为同一时期,甚至是同一次洪水。

这可以解释,在白纸坊汉代河砂层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汉代遗物。洪水可能冲进了蓟城,蓟城地势较低的西南角为洪水所毁,大量遗物带入河道之中。

图片

建功东里危改商住楼工地砂层中的陶片和牲畜骨头


蓟城西南部虽然受到洪水破坏,城址并未因此而迁徙。枣林前街的洪水遗迹之上仍然是汉代及其以后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层。

北京的文物工作者曾提出过汉代蓟城因洪水迁移的两种假说,一种认为蓟城受古高梁河洪水的影响,由琉璃厂一带迁移至广安门内外地区,一种认为蓟城受洪水影响由公主坟一带迁移至广安门内外一带,其假设是以蓟城乃方形城池为前提提出的,而蓟城的汉代遗迹分布区为东西长的长方形,它与方形城池的预想不能匹配,所以推测蓟城有过移动,移动的原因是洪水的破坏。

其实,蓟城完全可以是一座东西长的长方形城池,它后期变小,是由于战争等人为原因而收缩,并没有因洪水而位移。它的西南部曾遭受洪水的破坏,城址并没有因此而移动。

建功东里工程中见到的古河道沉积地层还只能算作是管中窥豹,我们对于整个河道仍不了解。2006年,北京市在外城南护城河底埋设中水管道,它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次考察白纸坊南面古河道的机会,我们跟随工程进行调查,才大致了解到2000多年来蓟城南面古河道的变动过程。 

<未完,待续>

岳升阳,历史地理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考古。

本期编辑:小鬼

北京勺海堂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倾一勺之水

尽学人之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