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丹徒的族谱文化

 天涯军博 2022-07-25 发布于北京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族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族谱又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及该家族的来源、迁徙,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族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家谱、家乘、祖谱、谱牒、支谱、房谱等。

据史料记载:“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之后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宋代以后家谱逐渐从官府、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因此,民间现存的古老家谱大多数属于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纂修。

古邑丹徒名县始于秦,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县内人口稠密,姓氏众多,尤为南宋以后避乱、逃荒、隐居、分徙流入者甚多。据《丹徒县志》记载:“1985年,据对19个乡的姓氏调查,全县共有418个姓氏。”因此,姓氏和族谱文化在丹徒源远流长。《大港赵氏宗谱》和民国四年《润东洪溪赵氏庆源之图》记载:“大港赵姓,宋建炎元年(1127),太祖七世孙赵子褫扈从南渡居京口,建炎三年复迁居大港。其后子孙散居于圌山周围之下令,今韩桥、小大港、汪家村、山北港、顺江洲之万古圩、长安圩、天福洲、后官圩、广济圩及樊村、赵家、柳湖、纪庄、谢巷、丹徒镇、魏家岗、上马塔(辛丰南)、王家营、益课洲、高资港东、姥山等地。”至今已成为润东(镇江东乡)最大的姓氏聚落。2016年,新编《大港赵氏宗谱》,被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

丹徒南乡上党镇的建置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上党乃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乱南迁于此,设立侨郡之所,于此以后,因袭而成的地名”。上党《汤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吴震南纂修,木活字本共36卷。谱中记载:“上党汤姓,宋高宗时,汤乔年被任韶州推官,因秦桧擅权,辞不赴任,率子遁迹于上党。凌塘汤氏一支,原属汤氏之别墅,其地山环水绕,土地肥沃,郁郁苍苍,宅后多荫翳之木,清清洁洁,巷内有甘洌之泉,园蔬可剪,举网得鲜……自永忠始由上党迁居凌塘。”现如今,上党凌塘水库也因山明、水秀、鱼肥而闻名。

荣炳《润州龙溪凌氏宗谱》,民国八年(1919)凌鹏飞纂修,木活字本共24卷。谱中对荣炳凌姓有这样的记载:“宋熙宁间(1068-1077),句容郭干凌东墅赘入汤氏。汤有田园在丹阳,常来往途经蒲圩,因目击其湖山之胜,遂筑室定居蒲。”此后蒲圩也因湖光秀美,人杰地灵。据了解,目前荣炳凌姓共有1100余户,3000多人口。

西麓殷某收藏的《润南东北鲍殷氏宗谱》,民国三十五年纂修,木活字本共4卷。记载润南(丹徒南乡)殷姓溯源:宋靖康(1126)乱时,殷晖护驾战死扬州,封崇武侯,赐润东丁岗四百顷以为子孙食邑,其子文式遂定居于此。文式之曾孙廷仁徙居于圌山东南孙家岸。另一支,宋朝殷秉常随驾南渡,遂居润东大港,为迁润之始祖。其二子再迁华墅,名为殷庄。至第八世殷恒三,卜居于长山之麓东北鲍。以后黄墟、麒麟殷姓皆由华墅分迁。

辛丰《石城陈氏族谱》,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始修以来,至民国十八年的200多年间,共续修族谱九次。在辛丰西石城村现仍然保存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陈元轸等主修的《石城陈氏族谱》,木活字本共十六卷;民国十七年(1928),续修的《石城陈氏族谱》,木活字本共二十三卷二十六册,为燕贻堂藏本,均被上海图书馆收藏。

宝堰《李氏庆传宗谱》,清嘉庆十一年(1806)景恩茂等纂修,木活字本共2卷。记载:宝堰李姓,系句容西岗、唐庄两村迁来,居赤岸(申公塘、包巷、宝堰三村)。

丰城陈氏“其宗谱自正统丙辰讫于光绪丁亥四百五十年前后,凡十有六修,可谓勤矣”。民国六年(1917),丰城陈氏迁润支第二十五世陈嵩龄、陈时若纂修的《丹徒丰城陈氏支谱》,木活字本共二卷,现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1948年,丰城八耆精心组织,多方搜集资料,编纂了《丰城陈氏支谱》,1962年,丰城陈氏又编制了《丰城陈氏各分宗支系图》。陈庆年为《丰城陈氏支谱》作序:“陈氏族望,率祖颍川寔公。南宋时远祖似衡公由金渊竹溪村徙居句曲东治居地,取名丰义里,是为句曲陈氏始迁一世祖,阅六传卜居丰城。陈氏自居于丰城,其族保聚滋大,当其极盛时,丁计万指,居密盖如市也。”

2020年10月,在上党镇下会村,举行了《润南下会何氏十二修宗谱》首发仪式,该谱为丹徒目前最新的一部族谱。谱中记载:“何姓是南宋时期迁居下会的,始迁祖何铸是庐江何姓第46世孙,自今已延续了34代。”《润南下会何氏宗谱》是由何铸公第16世孙南塘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首修,至1932年为第十一次重修,本次是第十二次续修,距上一次已过了88年。另据光绪《丹徒县志·碑目·下会招提寺记》记载:“明朝下会村建有招提寺,遗址在村东河畔。”宋朝名臣何铸去世后,其子玉成扶柩葬城南五十里下会招提寺后大山。

据《丹徒县志》记载:“解放前,以姓氏修族谱较为普遍,惜多数族谱已在文革中被毁。现有13个乡发现残存族谱42部。”在这以后又发现46部,目前共有族谱88部。其中《王氏族谱》、《吴氏宗谱》、《赵氏宗谱》、《凌氏族谱》等都是千户以上的大族所修,记述着各姓氏的源流、分徙、人物、家规等栏目,有的还记述风景名胜、诗文、碑刻等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综述丹徒族谱文化,现发现编纂年代最早的族谱是高资《润西赵氏宗谱》,该谱编纂于元至正四年(1344),编纂人许衡,木活字本共3卷,至今已近700年。葛村解氏族谱全名叫《润东葛村解氏族谱》,始修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次修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十一次修于清道光六年(1826)。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是镇江民间最早修的家谱之一,而且续修的次数在各姓家谱中也算是最多的。

从目前保存的族谱中,我们还可以更多地了解丹徒姓氏溯源。王姓,宋高宗年间,王氏自九江德安迁居金坛的西塔山。其后子孙分迁于赤岸、合偶、苦竹、嶂山、石田、王巷、东潭、铜涵、上党、邓塘桥、上元、牌楼下、五谷村、辛丰、姚衡、大港;东乡葛村解姓,南宋初年(1127),族人解寿辉带领,自山东滋阳县葛村南渡,避乱来江南卜居。此地原名润东蓝野,又名马家岗,为表示不忘故土,故将其改作葛村;东乡唐姓,靖康年间(1126),开封祥符县之唐崇德,全家被金人北徙,仅崇德逃出。岳飞大败金兵后与父老五百家随飞徙京口,其子忠济迁居丹阳之陈山镇。其后,丹徒县之唐巷、开沙、松园、圌山东侧黄团沙、樊村等地唐姓,均自陈山镇迁来。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也。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记载着家族历史,也承载着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如今,族谱对传承中华美德、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仍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京江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