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人的“宇宙级”浪漫,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昵称28795736 2022-07-25 发布于山东

2022年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凯旋,成功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让14亿中国人无比振奋。短短半年时间,三位航天员为所有航天迷上演了“宇宙级浪漫”、“世界级惊艳”。

这一切,来之不易。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到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回首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令人鼓舞……

启航

中国问天路的开辟

1970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起,明亮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越天安门上空。

文章图片1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几个月后,美国也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而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它在科学探测与研究、气象监测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文章图片2文章图片3

1958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进行。这天下午,毛主席说:“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要想把卫星发射到太空,就必须依靠运载火箭。然而,当时的中国连几公里飞行高度的火箭都没有。

文章图片4

很快,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581”小组,担任组长的是世界级火箭专家钱学森。

文章图片5文章图片6

1960年初,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实现了8公里距离的飞行。毛泽东曾专门视察这枚探空火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实体火箭。在此之后,东风一号、二号导弹先后研制成功。

导弹与火箭有着相同的推进原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载荷不同。导弹头部装有弹头,而火箭头部则装有航天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导弹技术密切相关,火箭技术取得了突破,我国人造卫星上天的条件进一步成熟了。

文章图片7

1964年12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恳切建议,争取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前放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十多天后,钱学森也向中央建议尽早把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

1965年8月,中央专委决定重启人造地球卫星项目,代号“651”工程,争取在1970年左右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后来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由于当时中国的单级火箭和在研的两级火箭还不足以达到发射卫星所要求的速度,科研人员决定采用一枚三级运载火箭来发射卫星。

这枚当时还躺在中国航天人蓝图里的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在不久后有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长征一号。

文章图片8

不同于单级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包含三个子级和一个整流罩,在高空环境下,当火箭的一、二级进行分离的时候,其中的液体燃料会因为失重而上浮,无法成功地进行点火燃烧。

要想实现火箭子级间的热分离,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便是二子级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够在高空成功点火。要在几乎真空的环境下实现点火,难度极大。

文章图片9

1970年初,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各项研制工作和飞行试验全部完成。

文章图片10

与此同时,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完成了总装。

3月26日,载有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从北京出发,经过四天四夜的秘密旅程到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文章图片11

1970年4月24日这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伫立在发射架上等待着发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

文章图片12

火箭的第三级载有重达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颗卫星比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加起来还要重。

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烈焰徐徐升空。

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由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已经收到,声音洪亮。

于是,4月24日,这个凝聚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所有奋斗与期待的日子,也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的航天日。

文章图片13

长征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道路。由此诞生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篇章。

从挫折中奋起

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的视频,2013年底才对外发布

当国人还沉浸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时,美国有人预言:美苏将在10年内诞生返回式卫星!很快,研制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工具,随之也被我国提上了日程。

文章图片14

经过三年的研究改造,以东风五号导弹为基础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它将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到数百千米的近地轨道。

然而,1974年11月5日,搭载着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却发射失利,科研团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文章图片15

但是,失败并不能将中国航天人打倒!在钱学森的指挥下,科研人员重新对卫星和火箭的几十万个零件进行全面测试,并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着手进行运载火箭的改进。同时,对原先总装完成的产品全部分解,返回各生产厂家重新进行严格的质量复查。

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载着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发射场准时点火。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离开了发射台,开始了它的万里航程。一、二级分离平稳,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发射成功了!

文章图片16

1975年11月29日,卫星在轨道上按计划运行了3天,完成了绕地球47圈的预定任务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到祖国。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遥感事业的先河。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以此为基础,中国远征太空的航程也得以再次起航!

文章图片17

飞天

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2003年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已经整装待命,即将前往浩瀚的太空,而在这背后,是哪些人的努力呢?

1992年9月21日,一场绝密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里召开,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巧合的是,到了1992年,钱学森主导的各项航天重大工程中,只有载人航天尚未成功。

文章图片18

但此时老一辈科学家年事已高,新一代航天人必须接过前辈的重担,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因此,和之前一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运载火箭的问题。1999年11月20日,经过5年的研制、两年的总装,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迈上执行任务的征程。同时,随着四次无人飞船发射实验的成功,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征程已经近在咫尺。

2003年10月14日,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五号飞船已吊装组合完毕。15日9时,指挥员开始倒计时,载着杨利伟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耀眼的火光中顺利升空。

文章图片19

590秒时,杨利伟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长征二号F火箭顺利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预定的轨道。

文章图片20

“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中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文章图片21

此时,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这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关注着“神舟五号”。但,也正是从“神舟五号”开始,每一位航天员凯旋回家时,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报告好消息。

可遗憾的是,2009年,钱学森逝世,此后的航天员,再也无法当面向钱老汇报……

文章图片22

然而,仰望星空,老一辈航天人的梦想已经实现。新一代中国航天人,也肩负起了先辈的责任和重担,他们将引领着中国航天走向新的时代!

深空足迹

从探月到火星探测

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三大领域。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探索月球是一个综合工程,200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展开月球探测工程后,国家航天局充分调动各方科研优势组成了中国探月国家队。

文章图片23

2007年9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中国首个深空探测器“嫦娥一号”在发射窗口的第一分钟成功发射,这意味着“嫦娥一号”做到了“零窗口”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后,她一刻也没闲着,利用携带的立体相机把月球表面的光影尽收眼底。

2007年11月20日至2008年7月29日,“嫦娥一号”共绕月飞行3000多圈,并在其中1700多圈进行了月面拍摄。

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发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包含了月球南北两极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图,为全人类进一步探测月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章图片24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文章图片25

和“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轨道高度由200千米降低到100千米。离月面更近,让拍摄的照片更清晰。

历时199天,“嫦娥二号”拍摄了600多幅照片,其中384幅精选照片被用于制作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地形影像。

文章图片26

完成所有工程和科学目标后,历经半年的星际旅程,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成功获取了500幅高质量图像,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对图塔蒂斯这颗小行星的近距离光学成像。

文章图片27

“嫦娥二号”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图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顺利落在月球表面。15日早上4点多,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一号”从“嫦娥三号”的怀抱中走出,在月球上留下中国探测器的足迹。

文章图片28

“玉兔一号”在月球正面留下了中国探测器足迹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终于登陆月球背面,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

文章图片29

来到没来过的月球背面“旅行”,“嫦娥四号”开始执行地形地貌环拍任务,第一张月背全景图诞生。

文章图片30

“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相机360°环拍的月背全景图

文章图片31

“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图像

文章图片32

“玉兔二号”全景相机拍摄的“嫦娥四号”图像

中国向世界宣告探测器成功实现月背着陆后,海内外媒体沸腾了。我国创造了历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现月背软着陆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仍然不断在太空刷新高度。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文章图片33

作为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打包封装月壤过程牵动人心。

通过机械臂在月球表面采样和钻具钻取采样两种方式,她采集到月球表面样品。采集完成后,她像“装香肠”一样,把钻取的岩芯部分装到一个长包裹里,并且把样本紧密地包裹好,封装好。整个工作过程约19小时。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自此,探月工程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未来我国开展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探月工程的脚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文章图片34

日前,“天问一号”环绕器近火点再次经过火星车巡视区域上空,拍摄了“祝融号”巡视区0.5米分辨率影像图,图中“祝融号”火星车行驶路线清晰可辨。

截至2022年3月24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306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784米,“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609天,距离地球2.77亿千米,当前两器运行正常。

文章图片35

高分辨率相机拍摄“祝融号”巡视区影像

中国的深空探测工程,精彩还将继续!

中国空间站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36

图片来源:@CYStudio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180多天的“太空出差”,荣归地球,这意味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切的成就,还得从头开始讲起。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43小时后,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舱外活动,这次任务的成功,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迈入一个新阶段。随后,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组成一座小型的低地轨道“空间实验室”。组合飞行12天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再与其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并于11月7日安全返回地面。

文章图片37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来源:新华社)

半年后,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成功发射升空,分别于6月18日和24日与“天宫一号”进行了自动和手动对接。宇航员们共在里面生活了11天。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着陆,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一年后,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携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成功发射并于6月1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十号”共在轨飞行15天左右,其中驻留“天宫一号”12天,6月25日撤离“天宫一号”并于次日成功返回地面。

文章图片38

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文章图片39

到了2022年,我国太空授课都到3.0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飞行任务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环节,也是继美国后全球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航天员也是“太空教师”的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视频形式给地面的中小学生上课。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尝试在飞行任务中将空间试验与科普活动结合在一起,此前,只有美国在2007年曾进行过类似尝试。

文章图片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