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门的困局

 老庄友华 2022-07-25 发布于海南

佛教诞生前后的印度,其社会形态虽然属于王权社会,但是达不到高度集权的程度,更非极权属性,所以宗教和世俗权力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颇有点“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意味,即便后来有了强悍的阿育王和强大的孔雀王朝,佛教团体还是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独立空间,阿育王可以被尊为护法,但本身毕竟没有成为“老佛爷”。

然而,外来的和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方以后,虽然也传了经,而且留下了“会念经”的口碑,但其实这经究竟该怎么念,他们也做不了主,就连一个方外之人要不要跪拜皇帝的问题,也无人能一锤定音。本土的僧侣中,圆滑一点的如道安,意识到“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那意思就是佛祖也没皇帝厉害,不如举白旗得了,梗脖子一点的如慧远,则写了一篇著名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想继续搞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但佛祖的胳膊终究拧不过皇帝的大腿,所以到了明朝禅僧元贤的笔下,僧侣和权力者关系的演化轨迹已然是:

唐以前,僧见君皆不称臣,至唐,则称臣矣。然安、秀诸师,宫中供养,皆待以师礼;诸师称天子则曰檀越,自称则曰贫道。至宋,绝无此事。

在这种僧侣向世俗权势者一路退让的演进史中,遇到纷争,谁向谁让步慢慢形成定式,所以充其量玄奘能被称为“御弟”已经被视为无上的恩宠,而像德皇跪拜教皇的“卡诺莎悔罪”那种事应该是超出华夏古人想象力的极限的。所以在大国的古代,僧侣在权势者面前越来越矮的同时,在具体事务上也有可能陷入某种困境。

比如,俗语说:“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魔眼看众生,众生都是魔”,正规的佛教经典《华严经》则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成佛。”,这种众生无差别观当然是一种佛理,不是凡人众生耳濡目染的世俗道理,与佛理的无差别观不同,世俗之理当中众生也是分善恶的,所以佛门有个故事就讲,曾经有个小沙弥向他的师父无名禅师提问:

“如果是大恶之人,那么还要超度他吗?”

在这个故事里,是无名禅师写了一个“佛”字,然后倒置着示于小沙弥,以巧妙的方式,使他有所领悟(在另外版本的故事中禅师写的是“我”这个字),明白了外相不同于本性的佛学道理。

以往看到这个故事,一眼带过,没有深想过,因为觉得师父既然是禅师,以佛理教导徒弟是理所当然之事,但今天忽然发现,现实中师父真要这样教导徒弟,也许会给徒弟带来麻烦。

一方面,不能不说,佛寺里的师父教导徒弟佛理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大家没必要呆在寺庙里,尽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干点别的什么,而且师父也许觉得,如果是凡夫俗子进入了佛寺,那应该是要求这些俗众们尊重佛理,以佛理来理解寺庙在它范围内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反过来以世俗之理来要求寺庙,毕竟佛寺没有强拉硬拽着俗众入寺烧香。

但是另一方面,师父可能不知道,俗众们也许会认为佛寺是建立在凡间的,凡众们信奉的世俗之理佛寺也不能违背,万一佛理与世俗之理相冲突,佛理就必须让步。

佛理vs.世俗之理,不知道算不算“关公战秦琼”,但如果大家都是和风细雨地交流沟通,那佛门或许还有一点机会,但如果俗众们手中举的旗帜够大,招集起来的人够多(毕竟在议题足够安全又足以显露自己的正确和勇敢的时候,是不用担心人少的),音量足够大,那佛门不是儒家,不知道有没有孟子所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还敢不敢以佛理据理力争。

比较遗憾的是,故事中没有告诉我们,以后小沙弥有没有遇到佛理和世俗之理的冲突困境,他会怎样处理?但是,我猜测,不管他怎么处理,大概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两种方式,即道安的方式和慧远的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或许是:

在小沙弥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里,他还有可能成为慧远那样的高僧,也写出一篇新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