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失业、卡里还剩200元!单身虎妈和她的自闭症儿子,在绝境中找到出路

 北医脑健康 2022-07-25 发布于北京

再孤独的星星,也终究会发光,终究是会被人看见的。——匡匡的母亲许妈妈(化名)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于许妈妈(化名)本人

编辑|嗨脑仁

你,是一艘流亡的双桅船,被命运禁锢于玻璃瓶中,突围而出或是自囚以终?

15年前,许妈妈(化名)成为了村里唯一一位大学生!作为考入城里大学的农村娃,那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不料,这一切的美好如同泡影一般,美丽而又短暂,之后,儿子匡匡被诊断为低功能重度自闭症,许妈妈的生活,瞬间跌落到了谷底。

离婚、失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陪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无疑开启了“噩梦”模式。

面对命运的阴霾,许妈妈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突破重围的呢?我们往下看!

No.1

事业蒸蒸日上,爱情也如约而至

许妈妈(化名)于1980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在蜜罐中长大的掌上明珠,收获了不少呵护。

没有任何烦恼,便安心学习,她的成绩非常出众,99年,考上新疆的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女孩。毕业后,她去了上海,与哥哥一起创业。

事业蒸蒸日上,爱情也如约而至。

许妈妈(化名)遇到了心仪的那个他,相遇、相恋、婚姻,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转年,儿子匡匡也出生了。

由于生意太忙,匡匡被送回河南老家生活。

“匡匡是不是聋了,怎么叫他总没反应呢?”一切的平静,被这一通电话击碎了。“快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孩子不说话也不理人!”

撂下电话后,许妈妈(化名)放下了工作,带他先后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做了检查,医生们给出的诊断结论出奇一致——这孩子,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倾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闭症。而匡匡的情况,还可能属于最糟糕的低功能自闭症,并伴随着智力残疾。

残疾!残疾!网络搜索后弹出的每一个字眼犹如绝症一般,而恐惧的乌云笼罩着这个朴实的家庭。

No.2

爸爸撑不住了!他做了一个决定

2005年,美国筛查数据表明,每166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儿童,而到10年,每88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儿童。

对于患儿来说,虽然还没有针对自闭症核心症状的药物可用,但通过专业的干预训练和家庭引导,可以极大改善患儿的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尤其是自闭症的黄金干预期,展开专业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机构,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自闭症家庭的希望。

2010年,许妈妈(化名)领着匡匡,在嘉兴找到了一家康复机构,或许是孩子的症状过于严重,或许是机构老师经验不足,总之,上了一段时间,机构负责人以匡匡年龄太小为由,劝退了。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匡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说话不回应,大小便失禁,不开心就会哭闹喊叫,深夜的睡梦中还会突然惊醒,在凌晨嚎啕大哭。

丈夫照顾了一段时间后,情绪出现了抑郁,后来许妈妈(化名)便辞职,与丈夫互换。

后来,历尽千辛万苦,匡匡总算在上海找到了一家康复机构。

经过干预后,已经4岁的匡匡总算学会了控制大小便,但高昂的干预费用又再次令这个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匡匡爸爸撑不住了,决定离婚,签字后,他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没见过孩子。

No.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离婚后,没有收入来源的许妈妈(化名)独自带着匡匡,寻找出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许妈妈(化名)决定带着匡匡去摆摊,她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翻出来,拿出去变卖。

许家的情况被物业知道了,而后又联动街道,帮忙申请了低保补助,又号召社区捐款,那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不仅纷纷捐钱还将家里的瓜果梨桃送到家里来。

与此同时,许妈妈(化名)得到了当地企业家的帮助,为她提供货源,让她可以再网上售卖产品。

温饱解决了,但是高昂的康复费还是没有门路。

许妈妈(化名)后来想了想,反正都是干预,不如自己学,自己干预吧。

于是,小桌子、小板凳、小黑板、识字卡、雪花拼图,总之各种教具都准备齐全了,许妈妈(化名)便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家进行教学。孩子休息时,她就上课,去学各种干预知识,去看各种案例,也会看心得体会,然后吸纳总结。

孩子的言语问题很重要,认知和问题行为也很多,她根据机构评估后的干预计划,为孩子按部就班的进行干预训练。久而久之,匡匡的可以开口表达了,对外界也有了反应,基本的自理也逐渐掌握了。

如今,10岁的匡匡,已然是一个可以做一些饭菜的小能手了!“我教他最基本的做饭技艺,以后我不在了,好歹不会饿着自己。”

基本的自理掌握了,长大之后怎么办,又成了许妈妈(化名)的心头大石。于是努力挖掘匡匡的兴趣爱好,成为了头等大事。

No.4

说不定哪一项运动,会成为匡匡“主业”

“要不是邻居及时发现并救了起来,真的是没命了。”匡匡在一次扔垃圾的过程中落入水中,不会游泳的匡匡被好心人救了上来,当许妈妈(化名)知道此事后,便决定带匡匡去学游泳。

后来,许妈妈(化名)发现,匡匡的体育天赋非常优秀。他的速度和耐力确实远超同龄孩子。“如果能让匡匡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对他也是一种出路。”

许妈妈(化名)又买来了乒乓球桌,放在家里的客厅,找教练教会自己,再给匡匡当陪练;带着匡匡到残联羽毛球馆打羽毛球……“匡匡还喜欢独轮车和轮滑,一个人可以玩几个小时,可惜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未来!乒乓球陪练?还是羽毛球陪练?说不定哪一项运动会成为匡匡的“主业”,成为谋生的手段,“如果真的那样的话,匡匡也不会是社会的累赘,而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许妈妈(化名)憧憬着美好未来。

这一路,许妈妈(化名)在残联、社区、邻居以及社会力量的搀扶下,让她与匡匡感受爱的伟大。而她也希望将这份爱,分享给更多特需家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