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謇的妻妾子孙们
2022-07-25 | 阅:  转:  |  分享 
  
???

?张謇的妻妾子孙们

??陈有清



生儿育女——状元公难念的经

清末民初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一生事业辉煌,但在生儿育女上,却碰

到一本难念的经。

1875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张謇娶常乐徐端姑娘为妻,婚后恩爱,4年后生下一女,取名张淑,可90天即夭折了,此后一直未能怀孕。过了一段时期,抱养三哥之女张娴,可到四岁那年又不幸病卒。徐氏为续张家香火,为张謇纳进陈、管二妾,可这二人虽然年轻,但仍然与送子观音无缘。无奈,领养了两个小童,取名襄祖、佑祖,寄托着承家立业的希望。可两小子顽劣不恭,不思学好,却“从恶如流”,不受祖教,眼看难承大业。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徐夫人急得寝食难安。

骐驎送子晚全家欢声高

徐夫人用心物色,并托亲朋好友帮助,在如皋才子陈君谋牵线之下,看中了时在林梓镇的青年女子吴道愔,于1896年同时纳进吴道愔、梁曼容两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吴道愔系双甸(今如东西乡)吴家庄人,十岁离家,在林梓外婆沈家长大,嫁来第三年(1898年)正月十八酉时生下一个男孩。其时张謇已经46岁,晚年得子,全家欢庆。张謇更是乐不可支,挥动羊毫,作诗一首:

“生平万事居人后,开岁初春举一雄。

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

亦求有福堪经乱,不定能奇望作公。

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挲双鬓照青铜。”



不负众望贵公子人间称道孙仲谋

这个令长辈心情舒畅扬眉吐气的男孩取名怡祖。儿子怡祖,字孝若,又字潜庐。因从小受父亲张謇的熏陶,性格温和,毫无娇气,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刻苦好学,八岁入学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路领先,191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哈佛商学院。1920年怡祖学成回国,即帮助父亲成立南通县自治会。他起草的文稿,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号召力极强。梁启超看到后曾致信张謇:“昨得睹南通自治会报告书,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1922年6月,怡祖接政府特命,赴欧美10国考察实业。临行时,张謇给他们作了详细指导。他们所到之处,无不用心地又看又问,回来后将所见所闻整理成30万字的《考察欧美日本十国实业报告书》,以《张孝若演说稿》出版。1924年4月,张孝若被政府任命为驻智利国全权公使,不愧中华民国的栋梁之材,时称民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人是孙科、袁克定、张学良)。

张怡祖决不只图当官,他继承父业,一心为救国救民办实事。民国十四年(1925),汪精卫派褚民谊动员张孝若到行政院与其合作,他严词以拒,而对父亲倡导的水利事业,却兴趣浓烈。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十日,内阁任张孝若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因于国于民于父事业有利,他欣然答应。可惜这年张謇积劳成疾逝世,年仅27岁的张孝若,在撕心裂肺的痛苦后,常闭门谢客,潜心搜集父亲的一生资料,整理、撰写,出版了《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张季子九录》,为后人留下了可靠、详实的珍贵史料。后又按父亲遗志经营起南通大业,不惜以当时自家应得的红利和私蓄凑上,补平了父亲为地方所建企事业的经济积欠,从而为南通诸多企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张孝若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推行者,在文化界享有盛誉,先后被选任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通州师范学校校长、通州大学校长、通州医科大学校长、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各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大陆报馆董事等职,用自己的才华延续了父亲所创的基业。

英年早逝留遗憾淑女承志拂云天

人生没有坦途,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10月18日凌晨孝若于在上海寓所突遭原张謇保鏢吴义高误杀,年仅38岁。

张孝若于18岁结婚,娶名门淑媛陈石云(名开成)为妻,后来生柔武、绪武等二男四女。他又娶过两房姨太:一是余觉、沈寿之女余学慈,她和孝若于1925年生有一子,名张范武。范武聪明好学,写一手好颜体。1943年与同学及张绪武等五人去苏州远足,一天傍晚在余觉别墅前石湖中荡舟遊玩,不幸船翻,数人落水,年19岁的范武未能被救活,全家悲痛不已,陈开成还写了《哭范儿》的祭文以表哀思。余学慈至1965年去世。另一房是李馥初,1936年10月18日听到枪响冲出门外抓捕凶手,又中吴义高一枪,当第三声枪响时(吴自杀)她已倒在楼梯身亡。

??陈开成是孝若的正室,是一位令人崇敬的伟大女性。

陈开成,字石云,出身于安徽石埭官宦名门世家。祖父为清廷钦差大臣,父亲为大理寺寺丞,为官清正颇有名望。陈石云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启明女中,丽质端姿,既有古文功底,又擅长英语,思想新潮,文采出众。平日喜吃辣,爱喝滚烫的红茶,爱穿高跟鞋。1915年12月成为状元府少夫人后,与孝若感情甚笃。她思想进步,支持革命,让女儿参加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期间,又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和营救过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45年8月,中共地下党员王敏之,欲以张家作掩护开展地下斗争,陈石云识大体,顾大局,不仅甘担风险满口答应,还提议“就作为我的内侄,改名陈克然……”就这样,王敏之于8月18日住进了张家濠阳小筑。后来王敏之接到上级通知,为充实力量,准备调二三百武装人员入城,要找个隐蔽的地方,便与陈石云商量。陈又当即答应,提供空关的启秀楼和马家巷的一所房子。她传承了张氏薪火,为张謇生了非武、柔武、粲武、聪武四位孙女和融武、绪武两个孙子。陈开成丈夫死后守贞如饴,精心教子,在兵荒马乱下操持全家,艰辛度日,将状元公的孙女、孙子一个个培育成才。?

孙辈枝叶茂丹桂飘异香

张謇的大孙女张非武生于1916年12月12日(农历11月18日),毕业于通州女师。曾携二妹同去日本遊学。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国难当头,她毅然投身爱国救亡运动。当年9月她回到通州城里,会同亲友数人,自发组织起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把小妹聪武也带去演歌舞、话剧。时有驻通爱国东北军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接纳非武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部队,成立“义勇宣传队”。随后,非武随军北上,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抗日救国。1940年,57军一名长官,掉转枪口企图打内战,残害进步青年。她不堪当时混乱局面,以去西安受训为名,离开部队到了重庆,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非武与丈夫及朋友在美国办起了人人企业公司,经营电器产品,总店设在纽约,在美国其他城市及祖国大陆、台湾均有分店。1981年,非武在香港约其弟、妹晤面,阔别了33年的亲人终于相见。1987年两岸通航后,非武曾携子女回故里,受到地方政府和亲朋故旧的热情接待,目前侨居美国。

二孙女张柔武,小姐姐三岁,30年代入杭州艺专学声乐与钢琴。抗日战争爆发时,柔武正在上海读书。上海沦陷期间,英国人在上海英租界设有一处向全世界直播的“民主电台”,其中有一档专门播放抗日救亡内容的文艺节目。因她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歌唱得好,常常担任该节目的女高音独唱,唱《长城谣》《九一八小调》《铁蹄下的歌女》《黄水谣》等抗日歌曲,通过歌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沪期间,她还多次为中共地下党人俞铭璜等递送情报。

抗战胜利后,张柔武回到通州,主动交出田契,拥护土地改革;在对私改造中,她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参加公私合营,主动放弃定息;特别是将家传的190多幅字画和其他珍藏在国内文物分别捐赠给了南通博物苑和上海博物馆,连省政府的3万元奖金也赠给了南通工艺研究所和苏州刺绣研究所。她回到祖父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任音乐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曾担任中国致公党省工委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除参政议政外,还为张謇研究与张謇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离休,在南通安享晚年。

三孙女张粲武1921年生,面貌跟她母亲很相似。为人聪明文静,求学于通州女师,除用心学习而外,还爱好体育,尤喜标枪投射。在一次运动会上认识了家境贫寒的通中学生周育海,日久生爱,但阻于封建门阀势力,出于争民主、争自由的不屈精神殉情自殒!

小女张聪武1922年生,活泼开朗,接受能力强,在学校便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在进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中饰演香姐,表演得十分出色,在更俗剧场演出时,全场观众感动得一齐高呼口号:“打倒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回国土!”“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1937年底,聪武只身离家参加苏北抗日宣传队。次年中秋夜,在小马桥遭敌军包围,突围时不幸牺牲在日寇的枪口之下。解放后,聪武的骨灰被安葬于南通烈士陵园。

长孙张融武,1920年生。张謇晚年得孙,非常高兴,曾赋诗云“同辈屡见孙,迟迟我举子……”吴夫人怕儿媳两女幼小不堪重负,亲自抚养。融武青少年时期常住上海法租界,受各方影响较深。1948年底,他知道大生企业在香港有空关住房,便携家人去了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聘于香港电台,讲解历史故事,后为香港大学校长所赏识,聘为香港大学国文和国语教授,1984年在香港病逝。其妻蒋蓉卿,在姐弟的动员下,携子张慎为等一行,将他们带走的两副珍贵绣品送回祖国大陆,捐献给中共江苏省委与江苏省人民政府。1985年8月21日晚,笔者有幸应邀在南京张绪武副省长的家中欣赏了这两幅珍品并参与了捐献环节中的有关工作。这两幅绣品现藏南京博物院。张謇先生地下有知,当为此感到欣慰。

1926年夏,七十三岁高龄的张謇公瞻前想后希望再有一个孙子,便留下“荫武”、“绪武”两个备用名,两年后即1928年2月20日,儿媳陈开成果真又生一子,做母亲的认为儿子长大了不应依赖祖上的荫功,而应努力完成前人未竟的功业,就取“绪武”为名。张绪武自幼生得聪明、活泼、漂亮,有一年通州城里举行儿童比赛,经过德、智、体几项角逐,他得了第一名,不仅长辈欢喜,哥哥、姐姐们也爱带着他,常常到赵丹家开的新新大戏院看歌舞、京剧。有时还带他到城外去郊游,望长江,登狼山,使他接触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增长了不少知识。他目睹了四姐的自殒、次兄范武的溺亡,并以童稚之心帮助了五姐聪武离家从戎,生活向他打开了教科书……

他先在通州上学,四年级转至上海,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模范中学,1944年返通于省立南通中学读完高中。1946年夏,考进上海震旦大学政治经济系,春节回家(通州),母亲希望他攻读纺织以承祖志,于是改读南通纺织学院工程系。战争时期,纺院时迁唐闸、上海,1949年9月,又从上海迁回唐闸,他在那里读完四年大学毕业。张绪武在这段时期,虚心接受学校与社会上进步的思想教育,成长很快,他在震旦与纺院,都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积极投入与领导学校青年爱国活动,唱歌、演戏、写标语,并秘密参加了地下党,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居住条件积极为党工作。

1950年5月,张绪武于南通纺织学院毕业。正巧,东北来招聘科技人才,他认为自己出身在资产阶级家庭,更应靠近工人阶级,更应到最遥远、最艰巨的地方去锻炼改造,于是他谢绝了大生董事会的盛情,在市委领导人裴定同志支持下,决定北上,临行前他专程去上海邀二姐柔武主持张氏门庭,并对姐说:“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支持新政府。”

当时纺院三个班去了100多人,他又主动要求到祖国最北端的佳木斯去,组织上也很看重他,将他分配到一家大型国营纺织厂从事技术指导与青年工作。他胸怀朝阳,事事都干得很出色,被评为共青团模范干部,被评为省级职工教育优秀教师。但那时我们整个国家处于一个政治上不成熟不稳定的时期,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在反右已近尾声时,他纠正一位领导人的读音“董存端”应为“董存瑞”而被加了一顶“帽子”,致使其后的十多年间,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真理才重见天日。1979年,张绪武调回南通,任纺织研究所工程师,他卸掉包袱,决心从头干起。1980年调任市纺工局副局长,一年后任南通市副市长,1983年4月调任江苏省副省长,1990年2月调到北京,入住亮马河畔53层中信大楼,担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首席监事。他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第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爱国工程首席副主席。

张绪武虽是身负重任,但为人谦恭和蔼,国内外广交朋友。他除尽心竭力自己的行政工作而外,还积极从事张謇文化建设。笔者撰写《张謇》人物传记(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与创作5集电视连续剧《子规啼血》(1986年省影视家协会拍摄,国内外播映发行)都赖于他的鼓励和支持。笔者有幸与他交,往二人都是赤诚相待,他的学养与为人,使在下受教终身。他亲自编著出版的《我的祖父张謇》、《张謇》(大型画册)、《张謇与梅兰芳》等书,更是张謇研究中的瑰宝。

张謇曾孙辈,皆是企业界的精英,大房有二子五女,小房有二子,均在国内外兴业。最年轻的张慎欣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大学,已任联华影艺发展公司董事长、上海思宝贸易公司董事、北京长泰大生商贸公司总经理、中国爱国工程学会张謇基金会负责人。

张謇先生虽然作古而去,但他脚踏实地,为振兴民族、振兴家帮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却像一株丹桂大树,百年,千年,永远枝繁叶茂!特别是他的子孙后辈,爱国敬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彪炳史册,为中华民族的谱写了响彻云天的赞歌!

?

???

?

?原载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十年纪念文集?《十年踪迹十年心》(五洲传播出版社)









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