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壁上书”的几种类型

 虚园文馆 2022-07-25 发布于广东

2013-3-26 23:06| 发布者: 书法屋| 查看: 5619| 评论: 0|原作者: 陈振濂

摘要: 陈振濂:“壁上书”的几种类型 与“案头书“的起于生活应用最后走向艺术欣赏的情况相反,“壁上书”在一起步即是审美的—至少不是出于生活日常实用要求的、 如前所述,如果甲骨文契刻是原始形态的“准案头书”的话 ...
陈振濂:“壁上书”的几种类型

    与“案头书“的起于生活应用最后走向艺术欣赏的情况相反,“壁上书”在一起步即是审美的—至少不是出于生活日常实用要求的、
    如前所述,如果甲骨文契刻是原始形态的“准案头书”的话,那么钟鼎彝器铭文应该是最早的“准壁上书”形态—它有明确的“壁”,只不过不是墙壁石壁之“壁”,而是器具用品之“壁”。此外,这个“壁”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依附性而已。


    秦代刻石第一次以非实用的理由与恢弘的皇家气派,塑造起了“壁上书”的基本风貌。如果我们把先秦《石鼓文》看作是一次初步的尝试的话,那么在秦统一六国建立宠人帝国之后,秦始皇巡幸天下,在各处遍立《泰山刻石》、《琅哪台刻石》A TIM?刻石》、《会稽刻石》等,是第一次把文字书写—在当时使用的是非通用的小篆,内容又不是口常生活起居或公文案赎,而是专为歌功颂德而撰,它其实在当时已经是相对最“书法”的了—引向“壁上书”的领域。要追溯“壁上书”的历史,它肯定是第一站。
    从秦石刻到西汉刻石,以及东汉的碑刻,文字内容由官方(皇权)逐渐地走向庶民化,但“壁上书”却已被固定成为一种既有模式而代代相沿循。三国初年禁碑,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以碑刻为主,甚至还由碑的形制沿化出造像记、摩崖书及墓志等不同的类型,其内部构成更见丰富而立体;即使是南朝,是以“启犊”“短笺长卷”的江左风流为主导,甚至还拥有像王羲之、王献之、王殉、羊欣以下直到智永的一连串名家,但南朝碑刻也还是有相当数量,以表明“壁上书”的薪火不灭。而到了隋唐,碑版书法又一次大盛于世;特别是唐代书法家,不写碑书或没有名碑流传于世的,连是否有资格称书法家都成问题。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樱,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以及稍逊一筹的徐浩、沈传师、韩择木、史惟则,甚至是以草书享大名的张旭,也都有极为精妙的碑书、“壁.上书”传世。这,应该说是一个“壁上书”全盛的时代。
    碑刻只是“壁上书”的一种载体形式,对于欧、虞、褚、薛、颜、柳,甚至张胆而言,墨迹书精妙,碑刻书也绝f庵;。自是双巅的好感觉介_但是没有碑刻名作传世的,就一定是与“壁上书”的主流无缘了吗?未必怀素并没有碑刻作品传世,他的《自叙帖》、《苦笋帖》、《食角帖》也都是.“案头书”的典范.但他却也有自己独特冷释的’'壁卜书”形态;这.就是“题壁书”。它也同样在“壁_!几”,但它不用石刻.而是直接题于粉墙回廊之间。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题壁书”作为一种方式,早在三国时的师宜官时代即已有之卫恒《四体书势》:

    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甚矜其能或时
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也许师宜官的例子还只是一个偶然,但在南朝的仔法世界中,在粉壁上题字已是一种普遍的风气。初唐时的褚遂良与盛唐时的张怀灌 I在内府整理书法资料时,有很多关干各大寺院墙壁上名人题书的记载。再往前追溯,则南朝梁时期与北魏时期的文献中,也已可见到相应的文字记录。而在张旭、怀素这两位狂草朽家的生平'}“,“题壁”几乎成了一个主导的书法内容。仅仅在唐代的论书诗中,这样的记载随手即可举出一大堆: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窦翼《怀素上人草书歌》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李白《草书歌行》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李硕《赠张旭》

高楼贺监昔尝登,壁上笔宗龙虎腾。
              —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乱全乱抹无规矩。
                            —贯休《观怀素草书歌》

    从性质上说:“刻壁(碑)书”与“题壁书”应该是同一类型的。但碑刻因石质坚固耐久,可以流传后世;而“题壁书一却因寺院陋舍的倾纪、倒塌、改修或兵灾焚掠等等,很难保存百年之久。因此,虽然我们对张旭、怀素、杨凝式等人的“题壁书”倾慕已久,并且从文献上也皆是有案可稽言之凿凿,但能留传至今的例子几近于无。这使得后世对“题壁书”缺乏感性认识,久而久之,便自然受到忽略了。但我们应该发掘、尊重这一段历史,还它本来面目,并在悠久的书法史中补上这被忽略的重要阶段。



    从“题壁书”起步的书法,开始摆脱'“案头书”固有的梢致与细密,以磅礴大气、一泻千里的挥洒来塑造新的书法美感—选择行草书特别是狂草、大草书,正是旨在强化这种新感受。但鉴于“壁”的倾纪焚掠不易保存,于是新的既具有“壁”的观赏功能,但又不是真粉壁那样易于损毁倒塌难以保存的书法形式,便脱颖而出、蔚为风气,这,就是悬挂于壁(以符合壁书观赏习惯)又书于纸上(以避免真墙壁难以保存)的挂轴书,包括对联、中堂、匾额书的出现。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挂轴形式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宋代,但若论其早期的源头,则当推三国曹操对梁鸽的一段故事。卫恒<四体书势》;
    梁鸽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葬求鹤……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打壁玩之,以为胜宜官。
这“钉壁”的书作,与后世的“悬”(挂)壁上的道理如出一辙。但在当时,只是曹操行军作战便于携带及置换的理由所偶然导致的结果。在他之后的几百年之间,这“钉壁”即“悬壁”之书并未流行于世,对“壁上书”的欣赏,还是不得不让位于石碑的“刻碑书”与唐代“题壁书”。直到宋代,在巨嶂大幅的花鸟画、山水画挂轴与人物画(如禅宗佛像画)挂轴的启迪之下,书法才慢慢开始对挂轴形式有了相当的青睐。传世的南宋吴据(七绝诗轴》即为立轴作品之最早样式。可以看出,这件挂轴作品连题款也还没有,显见得不是规范甚齐的成熟之作。此后在元代初,赵孟I'M、鲜于枢、虞集,也还都不用挂轴(条幅、中堂)形式,只有张雨偶有一件传世。明初张弼、陈璧开始,挂轴书逐渐流行开来,至徐渭、文微明、沈周时代,则已大盛于世。而到董其昌、张瑞图及明末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我们才看到了挂轴书——“悬壁书”占尽风流的历史事实。至于清代,无论篆隶楷草,皆是挂轴书的一统夭下,还从中堂、条幅扩大向对联,完成了“悬壁书”作为一种经典样式,对“刻壁书”、'.题壁书”进行全面取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直至今天,我们看到的还基本上是“悬壁书”的天下,只不过是从书斋或客厅之壁挂到了美术馆的展览厅之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