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的起源与递变过程

 新用户89163725 2022-07-25 发布于湖北

(论文提纲草稿)

文章图片1

甲骨文。

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是由记事图形符号演变而来的象形古汉字。它是先写后刻、或用利器直接刻在龟壳、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活动的古汉字。甲骨文的形成,使汉字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笔法、墨法、章法和字体形态变化。

金文。

又称钟鼎文,是由甲骨文递变产生的一种古汉字书体;是商朝中期到西周晚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起源于商朝,流行于周朝,因当时把青铜称为“金”,因此,把这种文字称为“金文”。

甲骨文形成于商中期的公元前十四世纪,而金文形成于西周中期,定型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那么,甲骨文递变成金文,至少经历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此后,在这个时期,产生了籀文、石刻文(石鼓文)金文递变成篆书。

文章图片2

籀文。

传说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创造的书体,故又被称为“籀文”。这种字体形成于西周,兴于春秋、战国,通用于秦国。从周宣王时期至秦始皇统一文字,籀文沿用了六百余年。籀文的字体形态,比金文有所开张,体态趋于完美,书写起来也更为顺畅。如,史籀书《敡州帖》,以及《石鼓文》。特别是《石鼓文》书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秦篆。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是在籀文、石鼓文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对其直接影响的是《石鼓文》。秦统一文字后,这种书体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故被称为“秦篆”。

隶书。

又称佐书,产生于战国,它是由籀文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在秦始皇时期与秦篆共存,非官方文字。《里耶秦简》《青川木牍》《睡虎地木简》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古隶。隶书,经过春秋、战国、秦朝,到汉朝已经成熟。西汉时期,秦篆、隶书并用,但秦篆逐渐衰落,并演变出汉篆。而隶书逐渐兴起,到了东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文字。

隶书的形成,是中国古、今文字时代的分水岭,它的成熟,表明中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一千四百多年的古文字时代,进入了新文字时代。隶书为草、楷、行等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3

草书。

是汉字的简化和草写形式,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书体。章草,是由隶书递变而来的书体,后来它演变成了今草。章草的代表作是三国(吴)皇象《文武帖》;今草的代表作是东汉张芝的《终年帖》。

楷书。是由古隶经汉隶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又称楷法、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碑刻和唐代楷书为主流,后人把北魏碑刻统称为“魏碑”;把唐代楷书统称为“唐楷”。

行书。

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蘖生而来的,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些,故称行书。

文章图片4

汉字和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起到行书,经历了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到东晋,历时一千八百余年,完成了它们的递变和完善过程。

现在,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籀文、石刻文、秦篆统称为“篆书”;为了区别秦及先秦文字,将甲骨文、金文、籀文、石刻文统称为大篆,秦篆为小篆,将其划人“古文字”范畴;把古隶(秦隶)、汉隶(今隶)统称为“隶书”;章草、今草统称为“草书”;把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划入“今文字”范畴。

于是,汉字书法归纳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也就是“中国书法五体”。

按照汉字形成与递变顺序排列为:篆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古隶、今隶)、草书(章草、今草)、楷书(魏碑、唐楷)、行书。(参考于张庆涛老师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