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川渝地区黑釉瓷窑多分布在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岷江、涪江沿线的滨江城市。 Intro 介绍 ![]() 其中在四川的有嘉陵江上游的广元窑、嘉陵江下游的达州窑、岷江上游的金凤窑、浦江县的东北窑、岷江下游的眉山青神坛罐、乐山西坝窑等;在重庆的有长江干流的重庆涂山窑、巴南区清溪窑、巴南区姜家窑、九龙坡沙岚垭窑、嘉陵江右岸的合州窑、荣昌的昌州窑、铜梁的黄门窑等。这些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窑在建窑的引领下,在与南北交流互融的过程中,各有不同的创新纹饰与造型,蕴含着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有着较大的贡献。这些窑的造型及纹饰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也呈现出文化的统一性,现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川乐山西坝窑(以下简称西坝窑)、重庆涂山窑(以下简称涂山窑)的艺术特点分述于下: 图1 南宋 西坝窑褐釉双系胆瓶 图2 黑釉八棱口茶盏 图3 黑釉葵口出筋洗 图4 窑变釉长颈壶 图5 黑釉出筋花口瓶 图6 窑变釉鼓腹直颈瓶 Feature 西坝窑特色 ![]() 西坝窑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纹饰中最绚丽者是黑釉窑变花釉,真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如在黑釉上点染黄褐色斑块,呈现吉州窑似的玳瑁纹(图7-12),特别是蓝白色窑变兔毫纹,色彩相同而纹饰又无一雷同,有的灿如云霞,有的似高山瀑布,有的像悬岩挂冰,有的如夜幕中飞飘的白云,又或黑夜中的闪电(图13-18)。又有在玳瑁纹上加饰蓝白兔毫状纹(图19-22),以及在酱红釉上挥洒米黄色斑块,形成红白蓝黑色彩熔融,其纹似云朵非云朵,或似圆珠滚滚流动、不可名状,色彩纷呈(图23-26)。清代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载:“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西坝窑之窑变,应是“一为人巧”,是瓷艺大师们长期积累而创新的杰作。它打破了吉州窑独有玳瑁斑釉的说法,其成就与吉州窑对应,且并不逊于吉州窑,尤以西坝窑的蓝白色兔毫纹、黑蓝黄褐釉窑变花釉,色彩斑斓,纹饰美伦美奂,超越南北黑釉瓷窑变纹饰。图7 酱釉黄斑双耳葫芦瓶 图8 玳瑁釉茶盅(杯) 图9 黑釉玳瑁斑纹窑变碗 图10 酱釉玳瑁斑茶盏 图11 酱黑釉玳瑁斑窑变直腹钵 图12 玳瑁釉直颈瓶 图13 窑变釉双耳瓶(残) 图14 窑变釉花口瓶 图15 窑变釉鼓腹直颈瓶 图16 鹧鸪斑釉茶盏 图17 窑变釉蓝色兔毫杯 图18 蓝色窑变直腹钵 图19 窑变釉高足花口瓶 图20 窑变釉尊瓶 图21 玳瑁釉茶盏 图22 玳瑁窑变釉双耳罐 图23 酱红釉米黄斑茶盏 图24 鹧鸪斑釉直颈瓶 图25 茶盏 图26 窑变釉宝顶执壶 Tushan 涂山窑 ![]() 涂山窑大体位于重庆南岸区黄桷垭涂山湖至鸡冠石一带,东西长13公里左右,遗存堆积13处。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中国华西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葛维汉先生曾调查并撰文《重庆建窑遗址》。1980年,中国古陶瓷学者、中国古陶瓷首任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调查时认定其为宋元时的黑釉瓷窑址。 1982-1988年及2003-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部门配合基本建设,对涂山窑进行抢救性田野考古发掘,共出土石结构马蹄形馒头窑28座,均以煤为燃料,出土瓷器以黑釉瓷为主,仅有少许的青白瓷(图27)和内青外黑褐釉 (图28)。黑釉瓷有漆黑、绀黑、黑褐、酱色、柿色、银灰黑色等。器形以碗、盘、盏、罐为主,其次是杯、盏托、灯、碟、壶、瓶、香炉、小瓷动物等。其纹饰有刻划、堆贴印花、画花,釉中装饰以虹彩、曜变纹最美。 ![]() 图27 ![]() 图28 ![]() 图29 ![]() 图30 (一)坯胎装饰 图31 图32 仅在乳白釉碗上绘褐黄色的两枝花草纹对称于碗的内壁。虽花纹简略,但用笔闲熟,逸笔草草,在似与不似之间,耐人寻味。再者是在黑釉或黑褐釉及玳瑁釉的碗、盘之口沿加饰一白色边,这种装饰在中原称之为“白覆轮”装饰,工艺过程虽简单,但艺术效果别添奇趣。 (三)釉中装饰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涂山窑最艳丽的釉中纹饰,还有“虹彩纹”“曜变纹”。所谓虹彩纹,是指在黑釉、灰黑釉、酱釉中呈现如雷雨后,天空中的虹霞似的、五光十色的彩斑,其纹饰并不规范,有的似条形晕圈,有的霞光闪闪,有的呈大小、长短不等的红、黄、绿、蓝、紫色相互渗融,晕光闪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涂山窑小湾遗址中不仅盏有虹彩,其碗、盘也多有。 所谓曜变纹,根据曜字的含意,“曜”即图耀,其意是指在光照之下呈现的异彩,谓之“曜变”。关于“曜变”这一名称,源于日本,早在14至16世纪的《禅林小歌》《能阿弥相传集》和《君台观左右帐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又日本小山富士夫撰《天目》文说:“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所以'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以及山奇一雄在《特种天目茶盏,曜变和油滴的科学研究》中,指出日本四件国宝级的曜变天目茶盏中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碗内斑点的颜色随入射光方向而变,如果垂直地看这些斑点,它们呈蓝色,倾斜看金光闪闪。”涂山窑小湾遗址出土的曜变纹有在黑釉盏、碟内壁呈现红、绿、蓝、黄色交融,长短大小不同,色彩纷呈的晕圈;有在碗的内底中心,在淡蓝色的釉面上,呈现金黄深蓝葱绿白色晕圈,色彩令人眩目。另外在褐釉盏上饰六瓣黑色花朵,或褐釉窑变纹盏中闪现数不清的红黄蓝紫交融的小晕圈,这类曜变盏在传世品中亦有,观察方向改变,色彩改变,正视看晕圈呈蓝色与金光闪闪,右视呈蓝色,左视则褐色金光闪闪。从这类曜变盏的特点看,它与日本山崎一雄学者所论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的特点较为相同。在过去日本学者均称曜变茶盏独为建窑所产,现在来看,应是不仅建窑能烧造,重庆涂山窑也能烧造。 重庆涂山窑小湾虹彩与曜变纹公布于1998年《四川考古报告集》后,曾引起了广大日本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当代仿“曜变天目”较成功的陶艺师长江唿吉读完后,曾于2001年专程来重庆参观调查涂山窑小湾遗址出土的虹彩、曜变纹器,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他的父亲长江悠悸曾于1985年来中国北京参加中国古陶瓷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初识于会中,并亲眼观赏了仿制的“曜变天目”碗,造型与纹饰虽有不足,但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然时隔16年,子承父业所仿之器,并未超其父,可见“曜变”纹烧造之难度,同时亦可见当时涂山窑小湾窑址制瓷大师们技巧之高超。 综上所述,西坝窑与涂山窑的窑变花釉及曜变纹,各具特色,但均是在建窑引领下,在南北陶瓷文化交融互鉴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