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大师马一浮:结婚3年爱妻去世,孤身64年决不再娶

 佳易博览 2022-07-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山佳
马一浮,是书法界的泰斗,也是一代国学大师。据丰子恺回忆,老师李叔同曾对他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书也不及马先生之多。“
而马一浮的老妈,在他10岁时去世。死前,马母令儿子以菊花作诗一首。一首小诗,就让老妈看到了儿子命运的玄机,认为”少福泽耳“,这又是为何呢?

01
马一浮,1883年出生在四川成都。老爸马廷培,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老妈,也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颇有文采。
马一浮上有三个姐姐,他的出生令父母喜出望外,马家终于有接户口本的男丁了。
1888年,马一浮随双亲返回原籍浙江绍兴。注重教育的马父,特意聘请举人郑墨田为师,教授自己的公子马一浮。有名师在上,天资聪颖的马一浮自然学业水涨船高。
1893年,马母因病去世。在临走的前一天,马母为考儿子学业,特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一首,限麻字韵。
马一浮应声而就:我爱陶元亮,东篱爱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
马母听后,笑着点评:我儿将来不患无文,便诗乏烟火味,则少福泽耳。


02
1898年,马一浮参加乡试,在诸多考生中,他拔得头筹。而与他同乡的鲁迅,据说排名三十开外。那一年,马一浮15岁。
如此后生,才华横溢。当地的名绅汤寿潜,非常赏识马一浮的学识,他愿意招马一浮为东床快婿。
马父也认可汤家家风,知道汤家长女汤仪贤良有加,于是两位家长定下这门婚事,择吉日成亲。那一年,马一浮17岁。
婚后,马一浮发现汤仪并不是一个旧式女子,而是识文断字,颇有才气的闺秀,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磕儿。
汤仪非常支持马一浮出外求学,而她自己留下家中,照顾老人,打理家务。两人虽分隔两地,但鸿雁传书,心总是靠近的。马一浮只要有空,也会赶回家探望,两人分外珍惜相处的时光。


03
1901年,马父去世,马一浮要守孝三年。可这时,汤仪发现自己怀孕了。按当地习俗,家中有长辈去世,是不能生孩子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这件事,让马一浮夫妇犯了难。第一胎对孕妇而言,很重要。若打掉,孕妇以后就会发生习惯性流产,不容易挂胎。再说马一浮小两口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上天的礼物。若引产,太可惜了!
汤仪思来想去,为了夫君在家族中的声望,她决定放弃这个孩子,同时也细声安慰马一浮:“我们还年轻,以后还会生;你也别太伤心,这孩子注定与我们无缘。”
话虽这么说,但汤仪还是对腹中的孩子满怀欠疚,没能让你来到世间,原谅妈妈吧。
孩子流掉了,但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令汤仪的身体有了很大损耗,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静养。但毕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汤仪还是撒手人寰。
马一浮与汤仪神仙眷侣的日子,只有短短的三年。马一浮很愧疚,本好约好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年纪轻轻的妻子竟这样离去,错在自己太遵从陋俗,早知就不让妻子流产了。从此,马一浮决定终身不娶。那一年,他20岁。


04
马一浮,作为马家的独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高八斗的他,令诸多名家仰望,人们纷纷为他做媒,但都被他拒绝。
后来,连岳父大人也不忍心看他孤身一人,就写信给马一浮,大意是:我的女儿福薄命薄,早早亡故,先生还是应该续娶一房妻子,再结画眉之乐,不要一个人孤单度日了!
但马一浮,仍摇头拒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是当年汤仪的无限支持,他才能安心出外求学;正是由于汤仪的暖心陪伴,他才能走出失去高堂的悲痛。如今卿已不在,我心已去,只待九泉相见。
马一浮公然表示,此生此世,自己只有一个妻子。从此,马一浮既不另娶,也不纳妾,更无绯闻传出,无儿无女过了一辈子。
解放后,马一浮住在杭州,任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的他,由汤仪的侄女一家照顾。

1967年,马一浮去世,享年84岁,临终时作诗云: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一代大师,就此归去……
一个人的气质,并不在容颜和身材,而是所经历过的往事,是内在留下的印迹,令人深沉而安谧。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