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南宋书坛的救世主,成就远超苏轼、黄庭坚,宋高宗不服不行!

 兆页斋 2022-07-26 发布于湖南
 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封建王朝比宋朝更加重视和尊崇文人。随着市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造成的士大夫文化重心的逐渐下移,以及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宋代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
比如就书法来说,苏黄米蔡“宋四家”各有所长,至少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都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是唐代书坛盛世也比不上的。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宋,也分北宋和南宋。令大宋为之骄傲的“宋四家”全都出于北宋时期,而到了南宋,书法大旗就只有一个宋高宗在勉力支撑。
这话说得对,其实也不对。书法发展到南宋的确是出现了式微,但是南宋书坛并非是只有宋高宗一人,它还有一位“殿军人物”张即之,南宋的书坛是他们两人共同撑起来的。
到了南宋,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在金人的压制之下,南宋的经济发展就不再似北宋那般繁盛;其次是在靖康之耻以后,每一个有良知与血性的儒家文人想的都不再是春花秋月,而是匡扶赵室,一血国耻。
南宋书坛几乎一直都在苏轼、黄庭坚、米芾之后亦步亦趋,南宋书法想要求新而又不知走向何处,甚至出现了大批奇谲怪诞的书法。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张即之就是那个将魏晋风韵,唐代法度和宋代尚意书法融为一体,将继承和创新完美结合的书家。说张即之是南宋书坛的救世主一点也不夸张,他的字我觉得要远超苏轼、黄庭坚,连宋高宗赵构不服也不行。
张即之出生于显宦世家,他的父亲张孝伯是当时的参知政事,舅舅是爱国词人张孝祥,深厚的家学渊源为他今后在书法领域大有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史》称张即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他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细书(小字)就是小楷《汪氏报本庵记》。
首先作为“复古派”,张即之的书法深受“二王”,唐楷大家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的影响。这样张即之的小楷是骨肉兼备的,其中的结字变化和笔法变化也十分丰富。
此外,张即之的楷书并不是完全像欧体、褚体那样严整端方,《汪氏报本庵记》文字多行侧锋,结体和用笔都以侧取势,这是米芾书法中的倚侧之势发展而来的。
作为“创新派”,张即之的书法融入了禅宗思想,行中带楷,格调高古,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汪氏报本庵记》也是宋朝“尚意”书法背景下,属于张即之的独特书法面貌。
当时的金人贵族对张即之的书法已经到了膜拜的程度,经常派专人到南宋求购张即之的书法,他的字一卷就价值百金。
张即之的一卷《严华经》曾经就卖出6325万的天价;这卷《汪氏报本庵记》作为张即之真正的代表作,价值上亿是必然的。
张即之的书法为何如此昂贵?他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走上怪诞书法的歧途,而是在复古的基础上进行个人书法面貌的重塑。晋人气韵,唐人法度,宋人意趣,这卷《汪氏报本庵记》里都有,它也是今人书法寻求复古与创新的不二法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