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后的世界性难题:非洲为什么会成为政变的“蜂窝”?

 北斗维斟 2022-07-26 发布于贵州

2021年9月5日,几内亚发生政变,这是非洲发生的又一起军事政变。自从二战结束以来,非洲国家已经出现了大约300次政变,其数量高居各洲的榜首。从2000年至今,全球一共发生了20次规模较大的政变,其中有15次发生在非洲,非洲的政变又其中于西非地区。为什么非洲会成为了世界政变的“蜂窝”呢?

一,部族主义根深蒂固——非洲问题的根源

黑非洲,也就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里是世界文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整个黑非洲只有西非、东非和中非部分王国,如阿克苏姆、加纳、马里、桑海、刚果、津巴布韦等。不过,这些国家都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文明发展程度非常之低。直到“地理大发现”之前,非洲的文明还非常落后。当时的非洲社会基层单位基本是村社,氏族部落盛行。非洲地区还没有出现民族概念,只有部落概念。

西方殖民者到来后,将欧洲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带到了非洲,建立了殖民统治。殖民统治给非洲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欧洲人强迫、诱导非洲人信仰基督教,说法语,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殖民地培养大量的本土官员,实行间接性的统治。西方殖民者还刻意保留非洲的村社和氏族制度,他们为殖民统治服务。如此,就导致非洲原来的一些较大的酋长国、王国和帝国的解体,其社会又重新“部族化”。

欧洲殖民者强制在非洲瓜分土地,划分的疆界线也没有考虑到非洲原本的部族分布特征,造成了独立后非洲国家民族结构和秩序的紊乱。现代非洲国家的疆域,基本都是继承了殖民地疆域。因而,大多数的非洲国家都是多族体或复合族体国家。一般来说,民族都是先在国家之前产生,而非洲却先出现国家,但国家内部却不是民族,而是部族,国家整合的难度非常大。

部族主义,是非洲国家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赞比亚第一任总统卡达翁曾经说:“部族主义是危害社会的疾病,能毁掉一个国家”。例如,其尼日尼亚有部族200多个,由于受到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遗留影响,全国又分为三大部落联盟,相互之间纷争不断。1965年,部族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反复的政变和战乱。非洲部族冲突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布隆迪大屠杀,该国有胡图族和图西族两大部族,曾经在1960年、1974年和1994年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屠杀,光是在1994年的屠杀中就死去了50万人。

为了解决部族问题,非洲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多数国家采取了限制部族酋长的权力措施,甚至用现代基层管理机构来取代部族,如几内亚在独立之后就废除了酋长制。目前而言,在整合国家方面最成功的非洲国家是坦桑尼亚。该国的独立运动领袖尼雷尔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思想治国。为了消灭部族,他一方面将部族酋长调离原部落,但中央各部门担任官职,一方面又不再选拔新的酋长,是的部族逐渐消失了。但是到目前为止,非洲大多数国家还无法取消部族。

二,西方国家的干涉,加剧了非洲的动荡局势

二战之后,非洲国家逐渐脱离了宗主国的控制,开始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西方殖民者不会轻易离开非洲的,他们还将自己的“魔抓”伸向非洲的各个角落,企图当上非洲的“太上皇”。

法国,曾经在非洲有广阔的殖民地。二战后,法国还想继续维持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因此不断介入非洲事务,被称为“非洲宪兵”。从1962年到1995年,法国对非洲的军事干涉就多达19次了。英国为了维持在非洲的殖民统治,试图以独立的名义,在非洲建设“东非联邦”“中非联邦”等,并试图让白人掌权。英国也积极在非洲谋划政变,伦敦被称为“策动和酝酿非洲政变的场所”。

二战后,美苏也强势进入了非洲大陆。在1947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正式爆发,所谓冷战就是不使用武力的一切对抗。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由于在亚洲和欧洲的扩张遭到了全面的遏制,苏联就将目光转向了非洲,开始了在非洲30年的扩张。

苏联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地图

初期,苏联力图建立在非洲的立足点,于是对非洲独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并且排挤英法两国的势力。此后,就开始向非洲输出“苏联模式”和革命。当时的古巴成为了苏联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许多非洲人在古巴接受了政治颠覆和游击战训练,之后就被派遣非洲的各个国家,去煽动叛乱。

为了对抗苏联的非洲政策,美国也开始介入非洲事务,两国开始在非洲反复搞起了政变活动。60年代,美国策“联合国军”推翻了亲苏的刚果(利)的卢蒙巴政权,以图在中非建立自己的基地;70年代,苏联入侵扎伊尔沙巴省,蓄谋推翻扎伊尔政府;1975年,苏联组织军队参与了安哥拉内战。利比亚的卡扎菲就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在1969年成功发动政变,成为了利比亚的独裁者。

在安哥拉内战中结束战斗载誉归乡的古巴志愿军士兵

从80年代开始,由于苏联的国力日渐衰微,苏联开始从非洲全面撤退。苏联在非洲多国实行直接的军事干涉,导致了非洲大多数国家都对苏联产生了不满,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和非洲各国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1988年,苏联正式从非洲撤军,非洲才结束了“代理人战争”。

随着苏联的撤退,美国则在非洲全面扩张。为了推广自己的“民主政治”,美国往往会扶持反对派来颠覆非洲的政权,以建立符合自己口味的政权。如2011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了利比亚战争,推翻了卡扎菲政府。总之,美苏两国在非洲的扩张,是冷战时代非洲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在非洲推行霸权主义,使得非洲难有安宁之日。

三,民主制度的“水土不服”

非洲国家部族众多,缺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市场,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因此在独立之后就难以形成对各地方的有效管理,部族之间的冲突不断。独立之初,非洲大部分国家受到西方殖民者影响,基本都建立了议会体制、多党制、内阁制等,但是却造成了党派林立,纷争不断,削弱了政府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例如这样扎伊尔在搞民主制度时期,涌现了420个政党,使得政治更加混乱。

非洲的政府机构国家意识也比较单薄,他们将权力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因而贪污腐败盛行。如此的政府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60年代,是非洲国家的独立高潮时期,同时也是非洲政变的高发期。而非洲国家学习的基本都是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其政府和军队是分开的,政府无法控制军队。政局动荡不安,政府难以解决,给军人上台提供了机会。从60年代到80年代,非洲一共发生了120多起规模较大的军事政变,其中成功的有72起。非洲50多个国家,就有29个国家发生过军事政变。

相对于议会制度,军人政治是专制的、独裁的,但是却适应了非洲社会的需求。首先,大部分的军官集团领导成员都接受过西方教育,他们不仅学习过现代军事知识,还学习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其执政能力要胜过非洲的文官集团;其次,军人集团直接控制军队,能够有效保障国家的稳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但是军人执政的缺陷也非常突出,政局的好坏往往决定于执政者的个人水平。军政权在执政一段时间后,往往也会陷入专制腐败的泥潭,反过来又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洲的军人独裁政府大多数建立了冷战时代,也是苏联扶持的产物。苏联解体后,非洲更广泛地接受了美国的治国理念,开始集体谴责军人独裁。

学习美国的利比里亚多次陷入内乱

因此冷战之后,大量的军政府又被推翻,继而建立所谓的“民主政府”。90年代初,西非经济共同体、非洲统一组织等吸收了军事独裁的教训,开始下定决心,坚决抵制军事政变和军人独裁。2002年,非洲联盟成立,该联盟在宪章中明确规定反对不按宪法程序攫取政权的行为,并且建立了 “非洲互查机制”,目前已有肯尼亚、加纳、毛里求斯、卢旺达等 24 个非洲国家加入该体制之中。

非洲联盟等国际机构的成立,成功地阻碍了一些政变的发生,也减少了政变成功的概率。在90年代,非洲只发生了不到1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1997年,塞拉利昂出现了军事政变,而非洲统一组织则采取制裁和禁运等措施,并授权西共体采取军事行动,最终导致政变失败。但是,一味地推崇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不能够遏制政变发生的。到了21世纪,非洲的政变又开始反弹,如2003年就有科摩罗、中非、毛里塔尼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 布基纳法索、几内亚等发生了政变,史称“非洲政变年”。

可见,西方的“民主”现在还不能够适应非洲社会的现实。有人提出,非洲应该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搞所谓的民主制度,这样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现在非洲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应该先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用经济的发展来逐步缓解国内的矛盾,最终解决掉政变这个顽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