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流火”用错了吗?

 新用户9793ddzn 2022-07-26 发布于福建

昨晚,收到学生发来的私信,问:“老师,某公号这里(使用的)'七月流火’是不是用得不恰当?”
“学贵有疑”,笔者很是欣赏学生勇于质疑的态度,觉得有必要好好谈谈“七月流火”这个词语。
“七月流火”的使用不是第一次遭质疑。
2005年夏天,某知名大学校长在接待来宾的讲话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个事实说明用“七月流火”来形容暑热,似乎是不大合适的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译文见备注)
《辞海》这样解释“流火”:“流”,指移动、落下;“火”为星名,“大火星”,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星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使用的历法为太阴历,七月正值夏转秋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农民准备收割粮食,置备御寒衣物。
“七月流火”反映了在收获的季节——农历七月,时至黄昏,心宿星渐渐向西偏落下去的现象,意在说明天气转凉了,暑气渐退,引出后面的“九月授衣”。若要望文生义,说是天气炎热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就没有办法解释了。
关于这一点,孔颖达也做过相关评述:“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可见农历七月,骄阳似火的天气不容易出现。
综上可知,人们普遍认为,“七月流火”应该指天气转凉,不宜理解为天气炎热。

然而,词语的含义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譬如“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已经把他(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他们安顿后多指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再如“空穴来风”,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
“七月流火”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除了收录“七月流火”的本来意思“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还加上了一种解释: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可见,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完全认同和理解“七月流火”的原意但也默认它有新的含义。
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七月流火”的释义让人大跌眼镜,多年来官方一直有对错误发音和错误释义妥协的趋势,这的行为无疑是自我阉割文化的典型
也有人认为,因为《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
笔者认为,词语含义的变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此,不宜苛责。就好比网络时代,新生词汇层出不穷,传统词汇的衍生含义丰富多彩,反而让人们忘其本来含义。但大浪淘沙,某些词汇诞生的迅捷也决定了其生命的速朽,只有经历过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淘洗,语言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某个词语新生含义的生命力还不够顽强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毕竟,表示天气炎热的词语也不只有“七月流火”。

备注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制寒衣。十一月北风凛冽,十二月寒气袭人。既无好衣又没粗衣,靠什么度过年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