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lj0279 2022-07-26 发布于安徽

承蒙各位厚爱,一篇碎碎念念的杂文,居然不少人点赞,感谢感激都在心里向大家说了抱拳 ,也有年长我的前辈给我指点和建议,我一下子觉得我写这篇文章的担子重了起来,三中沧桑百年的峥嵘厚蕴,根深叶茂的薪火传承,对于我有些博大了,本来是学写诗的,现在让我写史,这岂是我一个美术老师所能驾驭了的题材,这应该是语文和历史老师的强项。所以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视角和叙事方式,“画”点随笔的“速写”,摹形虽功力不够,写意拿来倒轻巧一些,才疏学浅,贻笑大方流汗

崇正楼往东走,这个图书楼南边有东西两个小花园,西边这个有几棵漂亮的玉兰树, 所以叫就叫它玉兰园。

尤其靠近图书楼有棵白玉兰,春天的园子里,其它的树还在做准备活动,它就早早的开放了,而且雪白中带有一丝黄绿色,煞是好看。每当看到它开放,我的学生们就告诉我该上写生课啦。

当其它花都争先恐后地开放,三中的春天就忽然热闹起来!

春日阳光明媚,几百朵白玉兰盛开,真是难得的拍照打卡地!我也在每学期的春季和秋季带学生下来上室外课,名义上是写生或者是摄影课,其实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来感受这个校园别样的自然之美。

因为玉兰花品种比较多,除了这株白玉兰,还有紫色的、粉色的、黄色的,花开满树当然热烈,含苞欲放或是含羞半开也是玉兰花最好的雅致。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味道最好,真是开到极致也就离落败不远了。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花枝的绚烂之美,我只能让孩子们和我一样,在瞬息万变光与影的交融中去感知和惊叹!

美育

植物之美,无论是缤纷繁密的太阳花,还是举头仰望高枝的玉兰和合欢,一花一叶都能体现自然之和谐,造物之精巧。这何尝不是生动的课程?懂得去发现,去表达,去赞美的孩子,即使离开学校,这些都还记住,和他们整天死记硬背的考试知识不一样。

这个园子也有一组双人雕塑,书本和足球象征着智育和体育,这是迈向21世纪的金钥匙,其实应该再拿个画笔或调色盘。两个花园中间是条小路,有四个长椅,是学生们休息和阅读的好地方。

他们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专业的纸张和笔墨,就是写作业的笔和草稿本,甚至试卷反过来,很多画的也不成样子,但用心用力的样子,认真而执着,令我感动!
毕业很多年的孩子们许多都记得我,除了我过目难忘的长相,他们记住更多的是我的课程,认知美,发现美,表现美,我始终认为,美育教育是真正受用一生的终身教育。

那段时间我给他们的主题就是“野蛮生长”,尽情去表达自己对校园对同学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不少学生的作品运用我课堂上给他们讲的具象、意向和抽象的手法,感觉很不错!我从三中鲍平发老师那学来一句袁枚的诗句来形容他们:“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
当然学生的作业太多,不可能都展现出来,不过你们的作品我都保留着。说不定你们当中就有梵高、莫奈和毕加索。强

这不是蒙克的尖叫,这是三中的呐喊!

最后这把椅子画得一点也不比大师差,差的就是苏富比和佳士得还没发现你而已。

这两年的室外课,学生有了平板,改成了室外摄影课。不少学生兴致很高,大家纷纷来到校园拍摄照片。

平板摄像头像素很差,我教他们怎么使用专业模式,许多孩子第一次知道光圈、快门速度,ISO和白平衡,有些作业提交还是让我很意外!

谁说平板不能背景虚化?

后期色调的处理,光感很强烈。

关注别人不注意的细节。

课堂上给他们讲过园林中借景,倒影、孔洞的运用,学生的视角多巧妙!

先拍再讲,分析作品的得失,点赞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我的教学效果如何?可以借用学生课堂抓拍的一张照片来总结。

图书楼的东边还有一个园子,我称之为合欢园,因为这个园子里,合欢树是整个校园里最多最大的。

合欢又名绒花树,马缨花。落叶乔木,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合瓣花冠,雄蕊多条,淡红色。合欢树的叶很小,对生的。像含羞草的叶子,傍晚就会收拢。

这个园子有一座二层小楼,这是专门给退休职工活动的地方,一楼的走廊墙壁上都绘制着梅兰竹菊之类的中国画。高大的合欢树冠几户把整个花园罩住,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这是两张不同时期的两个花园的照片,老照片上还没有玉兰和合欢树。

这是三中的毕业花,每到六月中下旬,合欢花悄然开放,就意味着又一届学子要毕业了,学生们戏称此花为“滚蛋花”。

粉白渐变的绒花,簇拥在枝头,阴雨天特别好看。合欢花的颜色也有少许不同,有的偏红,有的偏白。

雨后纷纷摇落的合欢像飘落的蒲公英,又像一把把红色的小伞,洒满小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真像撑着小伞的蒲公英,飞离母校,飞到天涯海角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园子里还有一个小女孩的雕像,本来平淡无奇,疫情时代,催生了口罩情结,有好事的学生给她也带上口罩。顿时,她成了校园的网红雕像。

学生们下课后喜欢找她合影,有些学生是“戏精”,搞怪又可爱。

夜雨初霁,春风袭来,花瓣洒落满园。少年不识愁滋味,所谓的花季少年,正享受着三中春天明媚的阳光!

这个玉兰园和合欢园旁边就伫立着三中最老的三棵松柏,其实学名叫侧柏。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栽植的,有70多年树龄的老松柏,这是三中校园最老的三棵树。

侧柏,别名:黄柏、香柏、扁柏、扁桧、香树等。属于植物界、裸子植物门、松杉纲、松杉目、柏科、侧柏亚科、侧柏属、侧柏种常绿乔木,高达20余米,胸径1米;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枝条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树树冠卵状尖塔形,老树树冠则为广圆形;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

听老教师说,过去三中校园树特别多,整个校园几乎都是各种高大的树木。现在楼多了,老树越来越少,看到这三棵树我老想起了上课给大家介绍的元代画家倪瓒,他的代表作《六君子图》里姿势挺拔的六棵树,画中的六棵树像六位君子,画家表达的就是简淡尚意,君子高洁的个性。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三棵树不就是崇正学校到蚌埠三中这一百年来,三中师生所追求和传承的教风和学风,那就是坚强挺拔和崇真向上!这三棵树就是三中人的精神之柱!

我不得不告诉我的学生们,三中之所以有现在的社会声誉,取得那么多辉煌成绩,这一切都是每一位三中师生,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想过去,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的你们多么幸福!我简单给你们聊聊三中苦难的过去。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同样的校园里,当时年龄比你们还小的三中学子们,因刘少奇同志在文革时被打倒,三中受到牵连。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师生们要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一颗红心!三中师生部分师生被迫下迁农村,那是三中历史上最艰苦的几年。

摘录一段蚌埠三中《九秩春秋》大事记里的几段史料给你们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三中的正常教学、生活、劳动秩序被彻底破坏。1967年、1968年高初中招生均被迫停止。

1968年下半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展,66、67、68 共六届高初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
时年春,学校下迁到灵璧县农村,分别到杨町、娄庄、冯庙、韦集四个公社办学。全校教职员工除极少数有特殊原因的以外,共93人被迫下迁;甚至连招来的初一新生也带到农村去上学。
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校办工厂的机器等均搬运一空。仅校办工厂的机器设备及材料就拉去了25汽车,多年的档案材料丢失殆尽。这是我校历史上遭受的大浩劫,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但是三中下迁的教工克服了种种困难,认真教书育人,为农村教育工作奉献了力量。

短短几百字,你可能一瞥而过,但三中师生在那个岁月所经历的磨难和艰辛,经历过的人肯定不忍卒读!那个年代我刚出生,我只能从后来搜集到的老照片中看到那个疯狂而又荒谬年代,三中人是怎样学习、劳动和接受贫下中农改造的。这次校庆整理校史,我也有幸听到三中老领导老教师亲口诉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是下迁灵璧农村三中老师们的老照片,可惜那个年代照张相片不容易,下迁冯庙中学的老照片我们目前只找到这两张。

上面这张照片是群豆蔻年华的三中初中生,她们是1969年下迁娄庄中学的十几名女生。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三中毕业的学子丁大姐提供给我的,她是蚌埠市公安系统第一个女侦察员,荣获多次嘉奖,照片中就有她。
丁大姐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下迁回忆的文章,还告诉我一些当年三中老师和同学们的趣闻。还有一段尘封多年有待查实的秘密,和下迁有关(由于文革时期档案还没查到原件,暂时就只能保密)我想等三中校庆文集编纂成书之后,你们会读到丁姐的这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我先摘录文章结尾的几句:
是母校深厚的底蕴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滋养了我,让我张开羽翼的翅膀向着理想飞翔!低谷中远眺山峰,淡泊中静思明志,挫折中笑纳苦果,不悲不喜,笑对世事沧桑,处事不惊,永不言败!我爱你!我的百年母校——蚌埠三中!

现在的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下放,当时在农村劳动是什么样子,你们看看三中的老师和学生们当时下放劳动的老照片。

时代的洪流,命运的不济,磨灭不了三中师生的高昂热情,那么艰苦的岁月依然露出淡然宽厚的微笑,这就是三中人的精神!只要努力过,曾经奋斗过,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的路,暂时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菜根谭》里有句话拿来形容最艰苦时期的三中人最合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读陶渊明洒脱飘逸的诗篇,知道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这是一种豁达,恬然自得,笑看人生!



三中教职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陆续返蚌。前后历时9年。此后,三中原有校舍被作为五中分校。1970年暑假根据市委、市革委会决定,恢复蚌埠三中。

这是两个不同年代三中学生的写生画面。我想你们看到这些,应该知道我们的学长前辈,多么地不易!

树大遭雷劈,草小自得意。这是园子里一棵暴风雨后的合欢树干。或许丁姐她们还算是幸运的,多少三中师生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可能要遭受更多的磨难,有些下迁农村的老师近十年才重新回城,岁月变迁,物是人非,那是何等的万千感慨!
我上学时爱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前一段时间看梁晓声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感叹岁月弄人的无奈!回想当年多少三中人的个人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或她们的生命中也必然会深深地烙下那个时代的记忆。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或许也会被巨浪击碎……他们人生将是坎坷的,也必然是不平凡的……

这两个园子,是学生去大厕所和操场的必经之地,周围还有两个充电车棚,所以人流量是最大的。从不同楼层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这两个花园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代表三中历史的三棵老松柏也在这里,所以你来到三中,一定要来玉兰园和合欢园看一看。

本来想把所有园子写完,凑成下篇的,为了节约篇幅,已经把不少照片都做成合集拼图了,无奈写着写着篇幅还是长了,所以干脆就分成上、中、下三篇吧。
一波三折,承转启合,流金岁月为上篇 ,磨砺自强是中篇 ,与时俱进做下篇。
想到哪写到哪,不成章法,滥竽充数。大家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帮助一个美术老师的提高,看来对文学还有点启迪作用。
胆战心惊地写了中篇,因为有些历史问题,我实在不敢写,也驾驭不了。新旧对比地写,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三中曾经历的那段不公正的遭遇,但三中人不屈不挠的坦然面对,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应有的担当,磨难的岁月恰恰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好了,期待你们的继续支持!下篇见!

浏览19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