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298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汉武帝在派出倾国人马与匈奴展开国运之战前,也没有忘记继续寻求同盟军的行动。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前夕,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因为汉朝已经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所以这次的出使顺利了很多,规模也大了很多。

张骞带着几个持节副使和三百勇士,骑着马,赶着上万的牛羊,并携带着大量的金银、绸缎等价值万千的礼物,出发了。

所谓持节,指的是那个时代使者奉命出行,必须拿着符节以为凭证。副使,当然就是作为张骞的助手。这里是指,在这次出使的队伍中,除了张骞作为主要使者外,还有几个带着皇帝赐予符节的使者一起出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些副使都有资格作为正式的使者与其他国家交往,这样就可以同时和多个国家联系。

这次出使的第一目标是乌孙国。如果能和乌孙国联合,那么就掐断了匈奴对乌孙国以西的西域各国的统治,相当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到那时,再想结交那些小国,像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等,就很容易了。

张骞一行人等到达乌孙国后,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张骞也代表大汉皇帝赠送给乌孙国王一份厚礼。同时张骞表达了希望与乌孙国结盟的愿望,并希望乌孙国搬到离汉朝更近的东边,汉朝皇帝愿意赏赐给他们大片土地,还可以将公主嫁给乌孙国王,结成同盟关系,共同对付匈奴。

乌孙国王和臣子商量了好长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同意吧,害怕匈奴;不同意吧,舍不得汉朝的礼物。

张骞等了好久,也没有等到乌孙国王的回复,就先派手下的副使,出使附近的其他国家,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

虽然说都处于西域这一带,但是山高路远,这些副使出发,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回来的。

最后,乌孙国王还是拿不定主意,不过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派使者借着回访的名义,去汉朝探看一下虚实,然后再做定夺。

乌孙国王将打算派使者访问汉朝的事和张骞说明,张骞痛快的答应了。这时的张骞,距离出发,已经过去了数年时间,而且张骞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了,也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返回大汉。

公元前115年,张骞和乌孙国的使者,一起到达长安。乌孙国赠送给汉武帝几十匹膘肥体壮的骏马作为礼物。

汉武帝见到乌孙国使者,很是高兴,热情接待。

这次回来以后,张骞没有再出使。一年后,张骞病死。

又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使,陆陆续续的带着各国的使者,来汉朝做友好访问。汉武帝都命人热情接待。

从此,汉朝和这些国家有了正式友好的交往。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张骞两次出使,都是出自军事目的,如果从这方面来说,张骞的出使,是失败的,并没有达成目标。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这方面来说,又是非常成功的。

从此之后,从汉朝都城长安出发,过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到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展现在世人眼前。这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西域的很多国家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通过这些国家,将自己的影响辐射向更加广阔的地区。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西域各国特有的作物,像核桃、葡萄、石榴、蚕豆、大蒜、苜蓿等作物,开始慢慢在中原地区栽培,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物品;珊瑚、玳瑁、琥珀、琉璃、象牙等名贵物品,则成了贵族豪门眼红的抢手货。

其中大宛国的天马,引起了汉武帝很大的兴趣。开始的时候,汉武帝见到乌孙马,就觉得不得了,以“天马”的名字命名,后来,见到大宛的汗血马,更加膘肥体壮,更加喜爱,将天马的名字给了大宛的汗血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 

当然,汉朝的很多物产,尤其是铁器和丝绸,更是吸引了西域各国王室豪门无数惊诧不已的目光。

为了保持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经常派出使者出使,“使者相望于道”,多的时候,一年能派出十几批,少的时候,一年也有五、六批的样子。

这些使者,多者数百人,少的也有百余人,所携带的物品,完全仿照张骞出使时的标准。

因为路程有远有近,这些使者,路途近的,几年时间能回来,路途遥远的,要接近十年,才能返回。

因为张骞在西域地区名声远扬,在张骞死后很久,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还多以“博望侯”张骞的名字,来取信于当地人。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