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腾至死的汉朝君臣│417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天下一片纷纷攘攘中,时间到了189年春天,此时的汉灵帝,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了。

汉灵帝下诏,拜董卓为并州州牧,让他把他手下的军队交给皇甫嵩率领,自己去并州上任。

董卓痛快的接受了任命,但是却拒不交出兵权。董卓表示,自己手下的士卒跟着自己十多年了,都愿意为我卖命,我不能抛下他们不管,愿意带着他们一起到并州去。

这里的董卓,已经将手下的汉军士卒,看成自己的私军了。

董卓当然也了解到京师暗流涌动,知道皇帝病危,所以,既没将兵权交出,也没到并州赴任,而是驻军河东,以观时变。

189年4月,汉灵帝驾崩。

汉灵帝生前,有两个活下来的儿子,长子刘辩和次子刘协。

汉灵帝不喜欢刘辩,更喜欢小儿子刘协。但是刘辩的亲生母亲是何皇后,舅舅大将军何进在朝中也是位高权重,因而在立太子之事上,汉灵帝一直是犹豫不决,直到临死前,也没决定好立谁为太子。

弥留之际,汉灵帝将刘协托付给自己的亲信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辅佐刘协称帝。

就冲这个安排,汉灵帝就糊涂透顶。你说你一个皇帝都担心这个害怕那个,却让一个宦官去做,怎么可能做好?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朝廷内外争斗不已,天下更加混乱。

当然,也不能说汉灵帝一点安排都没有。

在188年8月,也就是汉灵帝病死的半年前,为了遏制大将军何进的权力,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八校尉以蹇硕为首,由蹇硕统领。

汉灵帝希望通过此举动,在钳制何进军权的同时,为刘协将来登基铺平道路。

这个蹇硕,倒是对汉灵帝的嘱托非常上心。

蹇硕明白,要想让刘协登上帝位,必须除掉大将军何进。于是,在汉灵帝死后,蹇硕请何进进宫,准备趁机除掉何进。结果事情泄露,没能除掉何进。

因而,在何太后和何进的支持下,刘辩即位,史称东汉后少帝。

刘辩即位后,因为年纪不大,因而,由何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wěi)辅政。

蹇硕还是不甘心,另外也担心何进掌握大权后饶不了自己,于是寻求十常侍的支持,希望十常侍能看在大家都是宦官的份上,利益一致,能一起动手,杀掉何进。

没想到十常侍中的郭胜和何太后、何进等人是同乡,是何太后的心腹。于是郭胜说服十常侍中的其他人,不但没协助蹇硕,还将他的计划告诉了何进。

何进大怒,当即将蹇硕抓住斩杀。

如果说事情到此为止的话,也许还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就在此时,袁绍向何进进言,天下苦宦官久已,既然已经斩杀了宦官蹇硕,何不干脆进一步将宦官一网打尽,为天下除害。

这个袁绍非常不简单,出身于汝南豪族袁氏家族。

袁家的崛起,是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时候开始的。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过司徒(三公之一)之职。

袁安有两个儿子,袁京和袁敞。袁京做过蜀郡太守,袁敞做到过司空(三公之一)。

虽然袁京没做到三公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袁汤做到了,担任过司徒的职位。

袁汤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袁平,史书上记载不详;次子袁成,做过五官中郎将,早亡;三子袁逢,官拜司空;四子袁隗,就是那个辅政的太傅,官拜司徒。

也就是说,袁家接连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并且,到了袁逢、袁隗这一辈,兄弟两个人都达到了这个高度,因此号称为“四世三公”。

袁绍本来是袁逢庶出的儿子,后来过继到袁成一脉。

袁逢还有个儿子,叫袁术,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

说起来,袁绍和袁术实际上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袁绍本身也颇为不凡,其本人生得英俊威武,天资聪慧,文武全才。二十岁上,已经颇有清正能干的名声。而且,袁绍胸怀大志,颇有抱负。

汉灵帝选他担任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就是对他门第、能力的肯定。

而何进虽然位高爵显,但是因为出身微贱,难免对袁绍这些豪门子弟暗怀艳羡,高看一眼。因而,何进非常器重袁绍。

何进对袁绍的进言,深以为然。即使不管什么国家、百姓之类,光从权力上来说,这些宦官可是个个手握大权,与自己分庭抗礼。不除掉他们,自己怎么独掌朝政大权哪?

当然,要除掉十常侍,必须得到何太后的配合,得由何太后代替皇帝下诏书啊。不过这在何进看来,没什么难度,那是自己的妹妹呀。

何进和袁绍商量妥当之后,便进宫面见何太后,将计划告知何太后。

可没想到的是,何太后竟然不同意。

当然,这里何太后的反对,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着想。

总之,汉朝的统治眼看就到灭亡边缘了,从皇帝到皇后,从大臣到宦官,还是没一个人替这个天下,替天下的百姓考虑哪怕一点点。

他们的目标就是,折腾,彻底折腾,不死不休的折腾。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