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五昌/举起诗歌的金黄稻束为郑敏先生送行

 置身于宁静 2022-07-26 发布于浙江
Image

Image

Image

今天是2022年1月7日,星期五,早晨六七点钟,一贯晚睡迟起的我便起床了,来不及吃早餐,匆匆忙忙走到京师园小区门口打出租车,7点30分赶到北师大东门,准备搭乘北师大外国语学院提供的大巴,前往八宝山菊厅,为102岁高龄仙逝的中国著名诗人、“九叶派”重要代表、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郑敏先生送别。大巴于八点左右驶往八宝山,九点便到达目的地,外语学院主要领导与教师代表,以及文学院的部分领导与教师代表,均参加了郑敏先生的送别仪式。

上午近十点,郑敏先生的送别仪式即将举行,人们自动排起了长队,我环顾左右,发现除了郑敏先生的单位领导与同事,诗歌界也来了不少人,吴思敬、唐晓渡、西川、欧阳江河、张清华、蓝蓝等著名诗评家与诗人也到场了,其中不少人带着口罩,带着帽子,像西川、蓝蓝、宋狄、刘燕等诗人与学者,我开始还没看出来,后来认出来了,赶紧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握手,问候,特殊场合中一种友情的温暖升起在心头。我听说欧阳江河老兄今天下午还要出差,但还是赶过来给郑敏先生送行,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于郑敏先生这位杰出诗人怀有的一种敬意。我想,这应该是今天所有冒着严寒前来为郑敏先生送行的人们的心理动机。灵堂前挂着“深切缅怀敬爱的郑敏先生”的挽幛,十分凝重。不久,送别仪式开始,我在灵堂入口处作了三个揖,然后怀着沉重的心情瞻仰郑敏先生的遗容,她穿着平时穿过的红色衣裳,安详的卧在鲜花丛中。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紧握着郑敏先生女儿、女诗人童蔚的手,连声说道:多加保重,说完后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赶紧走出了灵堂,回到大巴上,随后返回北师大。午饭后,我又回到自己住所。

 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送别郑敏先生的情景刻在我的脑子里,久久萦绕不去,我不自觉的回想起与郑敏先生的交往情景。前几年,我经常往郑敏先生家跑,去看望她,与她聊诗歌、聊文化、聊教育等方面的话题,她特别健谈,她说的多,我主要是倾听者,关键的地方,我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彼此之间的交流非常愉快,我是她的小辈,但她拿我当成一个好的倾听者,不知不觉的,我成为郑敏先生的忘年交了。郑敏先生的女儿童蔚女士,一位优秀的女诗人,每次都热情的接待我,有时我带着我的学生与朋友去拜访郑敏先生,按说多有打扰,但童蔚诗姐(我平时这样称呼她)从来没有流露出任何一丝不耐烦的表情,非常富有涵养。有时,我没空去看望郑敏先生,我便给她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郑敏先生也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按说记忆力不行了,但是每次我给她打电话,只要我报上自己的名字,她就非常高兴,随即发出少女般清脆爽朗的笑声,热情的滔滔不绝的打开了她的话匣子。所以如果我过一段时间不联系她,心里还是很惦记她老人家。郑敏先生实在非常可爱,诗歌创作成就如此突出,但她在人面前从来不装高傲,而是非常随和,尽显真性情,比如,我有几次去她家看望她,与她聊到兴头上,聊到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我请她唱一段美声,她便非常爽快的唱起来,声音高亢悦耳,充满激情与活力,根本不像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这在当代诗坛,甚至在整个社会上,都是一道非常难得的动人风景。这就是郑敏先生的人格魅力,令人为之心折。

 大略估计一下,我认识郑敏先生已有二十年时间了,我清楚记得,2004年前后,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撰写博士论文,我专门就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论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主题与郑敏先生进行讨论,向她请教。她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也充分肯定了这个论题,并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她对青年学者的支持态度令我感念至今。后来,郑敏先生又参加了好几次由我主持的诗学会议。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国际汉语诗歌》出版首发式,当时郑敏先生与屠岸先生都参加了,极为难得与珍贵,如今,两位德高望重的诗坛老人都驾鹤西去了,我内心非常思念他们。

郑敏先生取得的诗歌成就世所瞩目,今天在这里我就不加展开与讨论了,借用她的成名作《金黄的稻束》为题,我觉得郑敏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诗歌财富,它们就像一捆捆艺术原野上的金黄稻束,闪耀着夺目的艺术光辉,照耀着当今与未来人类的心灵。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郑敏先生的离去虽然让我感觉有些忧伤,但昨天是德高望重的著名诗评家谢冕先生九十岁华诞,我特意上门向谢冕先生表示祝贺。再过不久,将迎来德高望重的著名诗评家吴思敬先生八十岁华诞。祝愿这些诗坛的重量级人物健康长寿,给我们带来同样的心灵感动与精神风景。

       2022年1月7日夜写于京师园

Image
Image

谭五昌

江西永新人。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贵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已出版《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诗意的放逐与重建——论第三代诗歌》《中国新诗排行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诗歌精品》《在北师大课堂讲诗》(5卷本)等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三四十余种。2012年,主编10卷本的“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昆仑出版社出版)。自2011年起至今,发起并主持年度“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近十余年来,先后担任徐志摩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海子诗歌奖、杨万里诗歌奖、昌耀诗歌奖等国内重要诗歌奖项的评委与负责人。曾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鲁迅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广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四五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做过中国当代诗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等专题学术演讲。

扫一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