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排门搁搁、风凉飒飒

 新用户5838sxd1 2022-07-26 发布于美国

“排门搁搁、风凉飒飒”

——记儿时暑期的日子

 作者/苏立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还特别的热,才进入初伏,气温就上串到40度。在我记忆中儿时很少听到有超38、39度的气温。一般36、37度就算高温了。当然儿时的生活条件远不能与现在相比。

现在几乎是没有哪个家庭没有空调了。条件好的人家都是中央空调,每个房间都可以使用空调。就算条件稍差一些,一二个空调也还是有的。因此再热的暑期天气,孩子们只要躲在家里,享受着空调的冷气还是舒服的。我家的小朋友,空调温度还必须要设定在25度,身上不仅穿着长袖长裤,有时还要加一件背心,但也不肯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

可是我们这一辈的,儿时在暑期的三伏天,可从来没有这样的享受。首先空调是肯定没有,就是那电风扇也是属于凤毛麟角的物品。我估计像我们江阴这样的小县城里,有电风扇的人家可能也就有那么百分之一吧。

那时候的小县城的房子大部分是青砖黑瓦房,又低又矮,隔热效果很差,因此异常闷热。白天的时光,要么躲在家里摇摇那巴蕉扇,或者井边吊一桶井水,用毛巾擦擦身子,凉快一下。像我们这些小朋友,白天的时间最大的快乐就是泡在河里“沕冷浴”了。

到了晚上,屋子里又闷又热,还有蚊虫嗡嗡吵闹和叮咬,肯定是待不住的。那就是到了“排门搁搁、风凉飒飒”的时光了。所谓:“排门搁搁、风凉飒飒”,是我们小的时候,等到太阳下山,准备在家门口巷子路边乘凉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图片

我们家门口的巷子,称谓“大毘巷”是一条长约200米,宽约2到4米的直东直西,东窄西宽的小巷。西边连接小毘巷的那头宽一些,最宽处约4米多一些;东边连着东横街的那头巷口大约也就有2米宽。我家居住在中间一段,大约有那么3米左右。

夏天的时候,日照时间长,巷子又是直东直西,西边没有什么房屋遮挡,太阳下山的时间也会晚一些。一旦捱到太阳下山,就赶紧从井里吊上二桶冰凉的井水,浇到那巷子路边的地上,先把地面降温。这时水泼到地上,那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地面会发出滋滋的吸水声音。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直到地面有湿润和凉爽的感觉为止。

这时就开始一边哼着“排门搁搁、风凉飒飒”的小调,一边搬出长櫈,扛出门板,将门板搁上长櫈,开始了晚上路边乘凉的避暑时光。

“排门搁搁”,实际上我们搁的门板不是真正的“排门”。那时候,建在沿街房屋的门,不是一扇或二扇门,而是沿街面整整的一排的门。其中有二扇是装有门柱和门臼可以开启,用于出入的门。

而另外的几扇门则是在墙的上下沿口有沟槽,将一扇、一扇的门横向从槽中插进去的门。若开有商铺店面的,则每天早晨下排门,开始营业。每天傍晚上排门,停止营业。没有营业的街面房,则是排门紧闭,只使用可以开启的那二扇门。

这种门板才是真正的“排门”。现在我们把邻街的,可做店面的房子称为“门面房”的来源,大概也是出于此。这种门板因要从屋脚到屋沿,因此它就比较狭长,长度一般有二米八九到三米的样子。但又要能一个人搬的动,上的上排门,因此也不会太宽,一般30到40公分之间,因此真正的排门是既窄又长。

图片

而我们家乘凉用的那个“排门”,实际上是平时铺床的床板,长不到2米,宽约50到60公分。夏季拿出来乘凉,若是家里床不够用的时候,还要当床板睡觉用。因为像排门那样,有时用,有时不用,大家也就习惯把它叫做“排门”。这个床板在夏季还有一个用处,就是下河“沕冷浴”的时候,当做我们的“救生圈”用。

太阳下山,门板搁上。人们躺在门板上,这时弄堂风习习而来,当然就是“风凉飒飒”了。那时候,在屋外临路(农村自然是门口的场地或打谷场)乘凉,是大家夏季傍晚避暑最好的选择了。因此,一到傍晚,一条巷子可就热闹了。大家有门板的把门板拿出来一搁,没门板的搬几张竹櫈、躺椅,也有搬出乘凉专用的竹榻。


沿巷子一溜地摆了出来,弄堂狭窄,占路多的时候,甚至连行人过路都困难。这时候,大人小孩坐椅子、躺门板,张家长、李家短成了大人们的乘凉主题;在门板上打扑克、讲故事,围绕着门板追追打打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乘凉游戏活动。

图片

天渐渐暗淡,月亮开始升起的时候,大家也就渐渐安静下来。这时躺在那门板上,看着月亮在云朵里穿行,就会唱着或低声哼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九一八、九一八……”的歌,浮想联翩。在没有月亮的日子,会躺在门板上仰望天空,看着那落九天的银河,数着那闪烁的星星、找那北斗七星今天在什么方位。

夜深了,天气也凉了。这时大人们会催促我们收起门板回家,说是夜里会有露水会着凉,伤着身体。当然,若是天气太热,到夜半也凉不下来,那也会盖上床单,睡到鱼肚发白的时候。凌晨开始有挑担上街卖菜的农民,收粪的粪车要通过,狭窄的巷子,有这么一、二块门板占着道路,那是肯定过不去的。到了这个时候,门板是一定要收起了。哪怕睡得再死,也必须被赶回家中,上床再睡。

在乘凉的时刻,有时邻居们还会拿出一个冰镇西瓜,一切十几块,大家一起享受那冰凉沁甜的味道。所谓“冰镇西瓜”,并不是像现在放在冰箱冷藏柜冰镇一下,而是,预先把它放入井中。井水冬暧夏凉,把西瓜放入井中二三个小时那就已经有冰凉的感觉了。

把西瓜放入井中,那也各有办法。我们喜欢找一些细绳,编织一个网兜,把西瓜放入网兜中。西瓜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为了将西瓜全部沉入水中,让它更加冰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别人在打水时,吊桶会碰坏西瓜,因此还会在网兜内再加上一块砖或其它重物,以便让西瓜沉入水中。

图片

在网兜上系上一根稍粗的长长的绳子,将西瓜慢慢地放入井中,绳的另一头则系在井口的栏圈或其它地方。到了要吃的时候则就把绳子拉上来,西瓜也就出井了。我们家的井旁有一个有铁栅栏的窗子,因此我们的西瓜的绳子都是系在那个窗的铁栅栏上的。大门内一共住有六七户人家。有时一到下午,那井口上就会有四五根绳子挂在那儿。

大人们有时也会不用绳子和网兜,而是直接用吊桶将西瓜直接放入井中,让西瓜任意在井水中漂浮,到时候再用吊桶把它吊上来。当然,这也只能在西瓜少的时候,不然碰撞起来,西瓜就很容易碰碎。

除了将西瓜作为防暑降温的食品,我们还会自制汽水用来作为防暑降温的饮料。那时候买瓶汽水喝也是属于奢侈的享受,不可能经常饮用,而用自制汽水来代替商店售卖的汽水,成本要比商店售卖的便宜好多,味道也不差。

自制汽水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到人民路上的五交化公司买一些柠檬酸和小苏打。回来后根据书上介绍的配制比例,将一些柠檬酸放入水中溶解,再放入少许糖精(以增加甜度那时候白糖是宝贵的物资,大人是不允许我们用食糖来做汽水的)。然后将配好的柠檬水倒入空的汽水瓶中,再按比例放入适量的小苏打,并立即塞上瓶塞。这样自制柠檬汽水就完成了。


但是,由于小苏打是粉状的,放入柠檬酸水中后,马上就起化学反应,产生出碳酸气体在瓶盖盖上前就跑掉了一部分。同时由于化学反应太快,碳酸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也不够,喝起来虽然有柠檬味,但含气量不足。
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小苏打加少量水,使之刚好变成一个粉团,再将这个粉团放入瓶中这样小苏打就暂时不会与柠檬酸产生化学反应。

图片

这时将汽水瓶放入井中,冰一下,到了要喝的时候,从井里拿上来,将瓶子摇晃几下,使小苏打团散开逐渐与柠檬酸发生中和反应。由于瓶盖是盖着的,碳酸气不会溢出,充分溶解在水中。这时打开瓶盖,那是气体直喷,碳酸气十足。这份自制柠檬汽水,就成了我们儿时防暑降温的最好的饮料了。

现在我们虽然住在高楼里,享受着空调的凉快,喝着冰镇可乐,没有了那些酷暑躲避不及的烦恼。但那种:排门搁搁、风凉飒飒,躺在门板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跟着月亮一起在云朵里穿行,听着大人们讲故事,喝上一口自制柠檬汽水的日子却是没有了。怀念儿时故乡夏天避暑的时光!

.

.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