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的二舅治不了我们的精神内耗

 杨林湖畔 2022-07-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别人的二舅,治不了我们的精神内耗和心灵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无法在“他的命运远远不如我们都活出了精彩”中获得慰藉和平衡,我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自己的努力中获得平衡。不要寻求二舅式的精神寄托,不必在自己的亲戚里找二舅、生活里乱认个二舅。安静地读一个故事,不要去“围观”二舅,不要去“帮助”二舅,不要去“教育”二舅,不要去“消费”二舅,不要去“拔高”二舅。

图片

图片   吐槽青年出品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了,生活艰难精神抑郁的人们,太需要一场治愈。作者“衣戈猜想”以细腻、幽默、动人的笔触,描摹了山村里二舅,一个意外残疾、生活艰难却坚强乐观的能工巧匠,苦难而饱满的一生。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有人说,二舅像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主人公,重叠了无数平凡人的身影。很多人的亲戚里,或许都有这么一位二舅式的人生。心里既平静又汹涌,这是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后的真切感受。

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身处逆境而不屈服,这是经典文学和故事的母题,我们见过类似的二婶、二伯、二姨、二哥、二叔、二姐,为什么这一次的“二舅”尤其触动人心?故事讲得好,第一,时间选得好,此时,人们心理上太需要一个二舅式的精神治愈。第二,更重要的是,会讲故事。讲得真诚而有技巧,叙事特别饱满。故事里有很多金句的提炼,但总体来说,提炼得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刻意,而很自然,讲到某个地方自然涌出来的道理。

这是极高明的叙事,叙事归因隐藏或潜伏在情节中,如“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让它自然流出来。越是精彩的叙事,越让听者感觉“某个道理的得出”是如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跟随情节的发展。越是好故事,其因果解释隐藏得也就越深。早川说,技巧娴熟的作家,往往特别擅长选择能让遂其所愿的方法感动读者的事实,让读者参与结论。“二舅”深刻地体现了这种“遂其所愿的感动”,而不是用大道理和悲情强加的感动。娓娓道来的叙事,恰到好处的提炼,叙事是主线,提炼没有高于叙事本身的冲击力。

“二舅”视频中有很多感悟,成为人们刷屏分享时的“金句”: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这些都是饱满、充分的叙事之后,自然得出的道理,所以才有触动人心的治愈力量。没有故事,空有道理,那就是带着爹味的说教了。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看不见的,艺术性就是“把匠心不露痕迹地掩盖起来”。

说完故事的艺术性,再说说刷屏了寄托着当下人们精神治愈的二舅。感动一下触动一下,挺好,这也是文学和故事的应有功能,生活需要鸡汤。但,二舅是别人的,感动是瞬间的,故事是他者的,自己的日子、疼痛和艰难,最终还是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面对。非虚构故事的短暂按摩和治愈后,还要回到自己眼前的苟且。视频讲述和剪辑,容易让苦难生活美颜化,在这个故事中,二舅其实是沉默的,一直没有开口,而是外人视角的讲述。那些通透的道理,也并不是二舅的道理,而是他者的提炼塑造,二舅不是靠那些道理治愈自己的。二舅并没有一个治愈自己的二舅,别人的道理永远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只有自己咬牙去闯去拼去和解。

别人的二舅,治不了我们的精神内耗和心灵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无法在“他的命运远远不如我们都活出了精彩”中获得慰藉和平衡,我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自己的努力中获得平衡。不要寻求二舅式的精神寄托,不必在自己的亲戚里找二舅、生活里乱认个二舅。

另外,这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二舅,感动一下未尝不可,但不要头脑一热去打扰别人。

不要去围观二舅。社交媒体时代一大弊病是,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火了,就成了“流量”,无数网红就会扑上去围观。以前发生过的但愿不会重演:以正能量之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堵门的,爬墙的,组队采访的,合影的,寻求合作的,大半夜敲门拍视频的。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家中还有更老的老母亲,肯定不希望这样的围观。距离产生美,放过他二舅。让二舅安安静静陪姥姥度过余生,就是最好的关注。

不要去“帮助”二舅。在网络留言中,一个网民的评论很让人感动,他说,刚看到,有点“想帮他点什么”的感觉,但后来感到羞愧。为什么羞愧呢?我想,是那种“自我感动”带来的羞愧吧。从故事看,这个二舅自立自强,能自食其力,日子过得还不错,在村里也受到尊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拿着手机看文章的人,很容易“眼睛一酸”“心里一动”,那种俯视的同情心一上来,什么都挡不住。还是克制一下,不要用“我能做点什么去帮助这个二舅”去感动自己。

不要去“教育”二舅。我猜,看完这个故事后,肯定会有人心生不平,教育这个二舅,你怎么不去告那个让你残疾的庸医?残疾证怎么就办不下来呢?你怎么不去主张自己的某个权益?你怎么不抱怨呢?不要用自己现代世界中的价值观去评判和衡量别人那种前现代的坚韧品质,不要用自以为高明的观念去度量别人的生活。没有谁比谁傻,很多道理,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命的质感。

不要去“消费”二舅。我很多人都在呼唤这个二舅,建议他去各大短视频平台搞直播。作者很清醒,他回应说:二舅这点小小的流量,你要劝他直播干啥呢?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自己的苦难,然后跟一帮不知所谓的人打PK,跪求大哥们上上票,再然后突然开始扯着嗓子卖抽纸?是啊,感动之后关上手机,不要在直播中消费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老人。

不要去“拔高”二舅。朴素的生活,不需要多私高大的道理, “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 二舅从来不是靠那些道理把自己的日子支棱起来的,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生存的、活着的、不让人看低的本能。这种本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必将他神秘化、高大化、神奇化,不必将平常的生活书写成神一样的传奇。带着某种需要一“拔高”,那种生活中野蛮生长的朴素和真实,就没有了。


图片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来了!分享对话的思维方法,与时代对话,对舆论水温对话,与不同观点对话,与人心对话。这是一本以“批判性思维去驱动写作”的评论案例库,也是一本贯穿着写作方法的思想总结。以那些熟悉的时事去锻炼看问题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去驾驭写作,驱动我们作为写作人、应试人、公共人的表达欲。评论写作不只是用于考试提分,或者在辩论和讲理中处于优势,也是日常沟通和公民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本书的签章版已在当当网优惠开售,送签名明信片。

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评论员曹林的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