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和学生欧阳修之间的恩恩怨怨

 凤凰山居士 2022-07-26 发布于江西

2022-02-25 16:39

诗文革新运动后,文人争相与西昆体进行切割,所以在北宋这个文人圈,晏殊就是老大。

晏殊十四岁即作为特殊人才踏进仕途。那一年江西把晏殊作为神童推荐给真宗赵恒,赵恒在朝堂大殿当着众臣子的面考试晏殊,晏殊接过题目一看,说:“这道题前两天我刚刚做过,还是请陛下再换一题吧。”赵恒听着稀奇—这孩子诚实,不错。又换了一道题,晏殊气定神闲,援笔立成,赵恒审阅卷纸一哦,货真价实,有才,于是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公元1027年,三十七岁的晏殊知应天府,恰好范仲淹在应天府丁母忧,于是晏殊延请范仲淹到应天府学院主持工作;次年晏殊回朝任枢密副使,又举荐范仲淹任馆职。虽然范仲淹比晏殊还年长两岁,但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举荐之恩

公元1030年,晏殊知贡举主持科考,给考生们出的题目是《司空掌舆地之图赋》。这个题目有点晦涩,许多考生把握不准,面面相觑。这时第三次参加科举的欧阳修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提问(这在宋代科举中是被允许的):“古时司空有周代司空和汉代司空,二者虽然都掌管地图,但其他职能不太一样,不知道老师题目中的司空指周代司空还是汉代司空?”

晏殊赞赏地回答:“整个考场只有你一个人动脑筋了,这里指的正是汉代司空。”这场考试晏殊点欧阳修为“省元”即礼部考试第一名,只是殷试时被太后刘娥调整为第十四名。按当时的风气,晏殊与欧阳修算是有师徒之恩。

然而,这两位重量级学生都有不合老师意的地方,原因大约是晏殊性情平和,而范仲淹耿直方正,欧阳修落拓不不羁。

公元1029年冬至,赵祯率领百官为垂帘听政的刘娥祝寿,范仲淹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天下皇帝最大,岂有皇帝在公开场合下跪拜亲之礼。如果在后官行家人礼节,不管怎样都行;朝堂之上这样做有损皇帝威仪。”周围人都替范仲淹捏把汗,晏殊把范仲淹召到自己府上,训斥他“狂率”“好奇邀名”,担心自己受到连累。

范仲淹自请出京通判河中府,给晏殊写信进行解释,并申明做忠臣直士的决心,晏殊也逐渐理解了范仲淹,二人之间最终消除了误会。而晏殊与欧阳修的芥蒂却伴随一生。最初,晏殊欣赏欧阳修甚于范仲淹,毕竟范仲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上,而欧阳修以才学见长,在诗词文章上与晏殊齐头并肩,二人惺惺相惜。

公元1036年欧阳修因为追随范仲淹被贬夷陵、乾德,晏殊十分牵挂,几次试图调他回京城都未能如愿,于是作词表达惆怅之情:“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饮着今年的酒,唱着新作的词曲,看着旧年的亭台,遥想昔日与弟子们吟诗互酬的美好时光,不知何时才能团聚。

公元1041年欧阳修终于回到朝廷,晏殊已任枢密使,掌军事大权。师生相聚京城,满心欢喜,经常欢聚宴饮。是年冬,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汴河上下银装素裹。文人对雪似乎有着特别的情愫,将踏雪赏花饮酒赋诗奉为雅事,晏殊犹好此道。这天,晏殊把几名朋友和弟子请到西园设宴欢饮,大家兴致正好,争相赋诗。

欧阳修才情最高,别人写的是律诗绝句,他却一口气写了一首三十二句的七言长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天寒地贫,奸邪用事,瘟疫横行,后半部分总算有些祥瑞,写西园的山石玉树、欢声笑语,不料最后结语笔锋又转:“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当时宋夏之间正在激战,这分明在讽喻晏殊虽然执掌军事,却不能体恤边关将士饥寒冷暖,反而在这里闲情逸致,赏雪饮酒。这诗写得如此不合时宜,大煞风景,令晏殊十分难堪,心中恼怒:“昔日宰相裴度请韩愈赴宴,韩愈心情不悦,作诗不过是'园林穷盛事,钟鼓乐清时',也没有如此作闹!”韩愈当年就是性情中人,说话不太讲究方式,晏殊以韩愈作比批评欧阳修为人处世令人生厌。

以局外人揣测,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是要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提倡“雅颂中寓有美刺”,所以诗歌不愿一味逢迎歌颂,而是有意贴近现实反映时事;再者欧阳修的批评也不无道理,国难当头哪里还有心情寻欢作乐!

但是,老师好心好意请客,欢乐和美的酒宴中出现这样不和谐的音符确实令人扫兴。况且北宋官员奢靡淫逸的习气由来已久,已经蔚然成风,就是寇准在国难兵危之时也不忘寻欢作乐,欧阳修本人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果然要讽喻,也要分时间场合,何况还是面对师长。欧阳修这首诗真的是匪夷所思,难怪晏殊会如此生气。

二人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慢慢地互相看不顺眼。晏殊曾指着韩愈画像对人说:“我发现欧阳修长得很像韩愈呀。我看重的是欧阳修的文章,不是欧阳修的为人。”欧阳修对晏殊的评价是:“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二人都认为对方人品不如文品。

西园赋诗事件造成的不快并未对二人的师生友情造成根本性伤害。随即晏殊迁宰相,还大力举荐欧阳修知谏院。晏殊的本意大约是一人为相,一人为谏官,师生和睦,互相关照,引为援手。不料此后发生的“庆历新政”让二人愈行愈远。

欧阳修是新政的鼓吹者和得力干将,晏殊却态度暖昧,消极抵制。在对外关系上,欧阳修血气方刚,立场强硬,而晏殊主张以和为贵。这样就形成晏殊执政,欧阳修挑刺的局面,二人工作中磕磕绊绊,让晏殊更加厌烦欧阳修。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离开朝廷落职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他的台谏同僚孙甫、蔡襄奏《乞留欧阳修札子》:“任修于河北而去朝廷,于修之才则失其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重。”这是说任命欧阳修到河北不能发挥他的才学特长,朝廷也失去了一个重量级人才。二人找到宰相晏殊,希望他伸出援助之手。

谁知晏殊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推波助澜,向皇帝进谗言坚持让欧阳修离开。孙甫、蔡襄百思不得其解:晏殊与欧阳修有师生之谊,为何要落井下石?最后得出结论:晏殊是见风使舵的小人,这样卑鄙的行径不可原谅,二人剑锋一转,集中火力弹劾晏殊。

赵祯生母李宸妃去世时,刘娥令晏殊写墓志铭,晏殊当然不可能把李宸妃的真实身份写出来。孙甫、蔡襄搬出陈年旧事,鸡蛋里挑骨头,弹劾晏殊“明知道章懿皇后乃圣上生母,却装聋作哑,墓志铭上隐瞒事实,造成天大的遗憾。晏殊罪不容赦!”这真是滑稽!刘娥当政时满朝文武有几个人不知道李宸妃是皇上生母,又有几个人敢提着脑袋向皇上奏明?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时过境迁却翻出旧账,明显属于挟私报复,既不厚道,也缺乏逻辑。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无事生非的奏章竟然得到赵祯的响应,一道圣旨,将晏殊贬为颍州知州。也许没有别的原因,赵祯只是希望晏殊腾出宰相的位子吧。晏殊无缘无故落职颍州自然心情不爽,把根由加在了欧阳修身上,对他更加反感。

欧阳修明知老师对自己有意见,但作为后辈,不敢忘记师恩,仍然勤于问候。譬如晏殊刚到颖州,欧阳修就写来了书信。公元1049年,欧阳修迁任颍州,这时老师已经离开一年多,到了陈州。

欧阳修又给老师写了封信:“想当年您点选我做进士,又提拔我为谏官,对我重如山。然而我们之间来往走动还没有宾客股勤,书信问候还没有公务频繁。难道四处漂泊让我们越来越生疏,孤僻自处让我们不敢面对?现在有幸到您工作过的州郡任职,与您现在管理的州郡比邻真让我三生有幸。我一定勤于政事,不辜负您的教诲,希望您保重身体。”

当时晏殊正在府上宴请宾客,草草看了书信,不以为然。唤来书童按照他的口授回了一封信,只有数十句,中间喝酒行令一刻也没有停止。宾朋看不下去了,委婉劝谏:“欧阳修名气这样大,虽然是您的弟子,但这样回复也太草率了吧。”晏殊淡淡一笑:“不过是贡举时的门生,这样回复已经很郑重了。”

晏殊终究是不肯原谅欧阳修。欧阳修对晏殊也感情复杂。晏殊去世后,欧阳修做了三首悼念诗,其中一句写道:“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真不知这是褒扬呢,还是委婉的批评。由此可见,二人的矛盾不是文人相轻,也不是宿世恩怨,只是政治观点和处世哲学不同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