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好我没有这样的二舅

 兰勇讲语文 2022-07-28 发布于重庆

老秦腔里的段子:“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个版本。话很通俗易懂:就是讲人要知足。
不过用它来配这个火出圈的B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再合适不过了。作者却用《史密斯夫妇》中的探戈音乐。这是为什么呢?
这则视频刷屏了朋友圈和微博,UP主“衣戈猜想”在视频中讲述了农村二舅的一生。但标题说明它的主要意图并不在此:它是要说教,要以二舅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来驯服那些还在怨恨不平、在彷徨纠结的年轻人。为什么说是年轻人呢?你看文案中刻意使用的那些只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名词就明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文案:
这是我的二舅,村子里曾经天才少年;这是我的姥姥,一个每天都在跳popping(震感舞,也称为机械舞,属于街舞的一种。为什么用这么时尚的词儿呢?唯一的相似就是震颤,但老太太这样走路的姿势很酷?不,是很惨吧!请注意,这是你的姥姥!)的老太太。(“曾经”就把遗憾之意表达很充分了。“每天”让人顿生怜悯,但那个时尚词就大大地增加了喜感,消解了悲剧性,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幽默。)
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我是真不明白这跟美国有什么关联?)
二舅上小学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全市通考从农村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二舅的。(这是在照应前文的“天才”二字)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二舅就成了残疾。
十几岁的二舅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老师们三次登门相劝,二舅闭着眼睛横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因为“三次登门”?因为“卧”?说二舅聪明如诸葛亮?)
(这一部分在讲二舅是怎样由天才少年变成残疾人的:四针就改变了命运,令人唏嘘)

第一年二舅拒绝下床,他不知道从哪找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疯狂地看了一年。
……
如是几年,有一天二舅照常拄着拐来到生产队,队长告诉二舅:“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改革开放了。”
于是二舅就开始改革开放,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那个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地又给人干活去了。(批评现在医患关系,他们宽容:医生主动找骂,患者一骂就泯了恩仇;而当下流行医闹、对簿公堂,对比强烈啊!)
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他很失望,居然拄着拐辗转去了北京,他想去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说要去看看他。
二舅说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怀念某个人,怀念某个时代,也是一种批评: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就某些个人来说,就未必了。相关的人难免会怀念那让他生活得相对安定的人或时代。)
很快二舅的兜里就没剩几个钱了,他的一个堂弟在北京当兵,二舅作为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没想到居然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二舅不爱搭讪交际,只爱干活,他不知道从哪借到了木工工具,在那个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给士兵们默默地做了很多的柜子和桌子。哪个士兵会不喜欢这样的homie(为什么要用个英语单词呢?其意类似伙计,哥们,老铁。开始走红网络是因为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的热播,它在节目中出现在比较多的歌词中,慢慢地就为大众所熟悉,流行了起来。)呢?
有一天二舅的堂弟去澡堂,看见一个老头和二舅正坐在一块泡澡,二舅的堂弟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那个老头是他只见过几次的一位首长,此刻正蹲在池子里给二舅搓背。
后来二舅回到村里,大家都问北京怎么样,二舅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这一部分在写二舅的是如何站立起来的。最初的不接受、迷茫、勉力面对,而后在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艰难求生。记叙去北京可以理解,写在部队中的经历种种,意欲何为?是不是有些飘忽?但如果理解为:即使作为家属很受军人朋友欢迎,即使有首长给你搓背,但你的主要诉求——办残疾证还是难以得到满足,它们之间就有关联了。
从写作角度说,这一部分中几次对话都写得很好:简洁、平静中藏有深情。

到了两个妹妹出嫁的年纪,二舅心里很不舍,二舅有自己的表达。大姨和我妈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漆,都是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你能想象在80年代,一个山村的女孩子结婚的时候,能拥有这样的一套家具是多么梦幻的事情吗?
姥姥家这么穷,妹妹出嫁有这么一套家具,婆家也会高看一眼,也许就会更好地待自己的妹妹。你可能说我在吹牛,因为这是“上海牌”的家具。但你忘了这是我的二舅,二舅总有办法,什么牌子他都能给你贴上,你还要什么牌子?他还有天津牌、北京牌、香港牌,超豪华ok
(这个小故事在说二舅很能干,对两个妹妹的感情也很深厚,表达方式的也很纯朴,礼物却很尊贵)
再后来年轻的二舅领养了刚出生的宁宁,二舅拼命地在周边做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把宁宁寄养在了大姨家里,很少陪伴她。
宁宁小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议论不懂礼貌,一个被抛弃了两次的小孩,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礼貌呢?(留守儿童的问题是能刺中很多人的敏感穴位的)
十年前宁宁和男朋友结婚了,20万出头的县城房子,二舅出了十几万,真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攒下来的。
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地伟大着。(做什么样的家长无疑是一个有高关注度的话题)
(这个小故事在讲二舅如何对晚辈:无私付出)
二舅在30岁出头的时候,迎来了说媒的高峰期,但二舅跟我说,他一直觉得他这辈子只能顾得住自己,顾不住别人了,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
二舅说谎了,当时有一个隔壁村的女人,有老公还有两个孩子。
……
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呢?既不是今日时兴的仙人跳,也不是那个年月的拉帮套。那时候爱情来过没有呢?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

       (这个小故事在讲二舅的爱情:无奈而悲惨)

就这样又过去了三十年,乏善可陈。是的,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一万倍都没法看的。(金句之一)转眼姥姥已经八十八岁了。
……
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也不是很想活了,有一次甚至已经把绳子挂到了门框上。中国人老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再隔上个“老病”呢?
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怜悯。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那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呢?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忍不住要讨论生死与疾病的关系:通透而有哲理。金句之二制造成功,但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了呢?其实只需老老实实讲好二舅的故事即可)
所以在几年前二舅出门的时候,就开始把姥姥放到车上。去别人家做木工活的时候,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
66岁老汉随身携带88岁老母,这个6688组合简直是酷得要死(真的很酷吗?不是悲惨?)
这几年二舅木工活也不做了,全职照顾姥姥。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逼姥姥锻炼。
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接着走。(像不像《散步》?互相体贴,相互关照,相濡以沫)
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乔丹喜欢给皮蓬送超跑,二舅喜欢给姥姥拽面条,再浇上点西红柿炒鸡蛋。嗯,好吃的。(二舅与姥姥,乔丹与皮蓬,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走位准确是它们的唯一联结点。但情感上匹配吗?)
二舅从小对宁宁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今天的宁宁却成为了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这是在反思教育)
(这部分在讲二舅的感情生活:温暖,无论是姐妹还是子女与父母。感情生活却传奇而又无奈。传奇在与一个有夫之妇有感情,无奈在有情人终不能眷属:都是生活的无可奈何)

其实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我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他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镢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
……
夜深了,二舅家的灯还亮着,又给谁家修东西了。
听见锣声和鞭炮声了吗?不是村里有人结婚,而是年轻人都走了之后,野猪回来了,吓唬野猪呢。(空心化的农村值得关注)
……
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爱这个歪子,我们离不开这个歪子。
(这一部分在说二舅多才多艺、一专多能,他不仅顾住了自己,还顾住全村)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
太遗憾了,真的是太遗憾了。
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他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态让二舅成为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第一快乐的人是刚刚,我们村的“树先生”。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金句之三,其实,这两段都可以删除)
我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风,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这是作者在刻意拔高:平凡没问题,美好也没问题,在与强悍的生活的对弈中人们什么地方表现出了强悍?二舅不是在勉力支撑吗?)
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这应该是本文的主旨)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它有一个假定:大多数的人生注定抓不到一付好牌,只能尽力把一把烂牌打得更好一些。)
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这里是在点题)
今天二舅还在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呢?
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引用毛主席的话意图何在?说明二舅有理念?说明二舅的人生实践了这一理论?抑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无可奈何与勉强呢?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吗?未必。)
这一部分在对二舅的人生进行总结,对“我”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二舅不遗憾、不纠结,只是努力面对,平静对待,尽力争到一个好一点儿的结果的这种人生态度对“我”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什么结论?人需要活得“庄敬自强”,面对苦难人生要积极面对,努力打好烂牌。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有准确的判断与评价:该视频点击量高,那是因为二舅活得好,不是因为我写得好。觉得没有办法与余华的《活着》相提并论。我也觉得是如此。但它仍然是用了心的:
“一不小心,拿着一把榔头,掘到一个矿。一个矿就是时代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其实大家心里面一直有一种东西,没有被表达,甚至没有被宣泄出来。然后极其侥幸的,正好让我做出来了这么一个东西。其实在我背后,甚至可能是上亿人的一个内心一直在隐忍的一种情感。正好让我碰上了”
说明作者是敏感的、敏锐的。
“每次感觉大家要哭了,我非把这个'梗’,抛出一个梗我非给你破了。就不让你哭出来。因为我不想到最后弄得悲悲戚戚的,哭作一团,那是干嘛啊?这种克制来自汪曾祺,但那种调侃、那种混不吝,那种故意解构的东西可能来源于比如王小波、比如说王朔,可能甚至还有一点点这个冯唐的东西。”
他解释为什么要配一个《史密斯夫妇》中的那个探戈音乐:觉得这很好玩。
简练、金句式的语言是作者总结出来的吸引眼球小技巧。
说明这一切都是有意为之的。

但作品中存在我不喜欢的玩意儿:
第一、尽管作者表明他不想说教,但全文要讲道理,要给人们灌鸡汤的意图是很明确的。二舅的故事,只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已。
第二、作者那种刻意的平静叙述、若无其事的表达(肖培东老师语)、故作的流行时尚,大大消解了它的悲悯。当然作者的本意就不在此。“激励学生”,这是作者对二舅说的托辞。他后来在接受采访说“无意中掘到一个矿”,说明作者还是有其他目的的。
第三、二舅的苦难和坚韧让人感动。我们不得不正视这客观存在的悲剧性。是什么原因造就的?我们真的需要吗?有没有办法排除?该由什么人来承担责任?
第四、写作目的模糊:鼓励我们学习二舅的什么?安分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其实是平静对待。
我可不想我的二舅如此。
那个著名的秦腔还有另一个版本的: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一头驴两头牛都是牲口”
我以为这个版本更加现实。
我要庆幸我没有这个一个悲情的二舅,我要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样一名庸医的四针就能害你一辈子的年代。我不仅希望他顺利地办上残疾症,最好身体还是康健的。不仅希望他多才多艺,能当上工程师,还能娶上黄花大姑娘来当我的二舅母!最好也有一个面能难得见得上的大领导给他搓搓背!就像乾隆给刘罗锅搓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