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的美食

 九州好人 2022-07-26 发布于辽宁

民以食为天,食之有美味。中国有数不清的舌尖美味。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丑食运动,拒绝以貌取食”引起我的注意。欣赏其中的一句话:我很丑,可是我很好吃。关注的不是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兴起的“丑食运动”,而是让我想起的“丑食”都成了美味。比如臭豆腐,闻起来臭烘烘,吃起来香喷喷。

为什么人一出生无师自通先学会哭喊?这是身体本能反应,初来到人世,饿了,发出声音寻吃的食儿。吃食儿,放在嘴里咀嚼是本能反应,即使婴儿没有长出牙,照吃不误。

对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从记事起,食物是一日中重要的东西。母亲每日三餐忙碌在灶台与案板间。炊烟和铁锅中氤氲的饭香雾气,飘荡在屋里屋外。饭,多是粥,菜大多都是炖菜。冬季炖酸菜,春日炖野菜,夏日炖豆角土豆,秋季炖南瓜。母亲做饭考虑的是量足管饱,父亲上厨有点美食手法,量少不够吃,母亲总说他费油。那个年代,去饭馆吃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那时,我居住的地方,左邻右舍,伙食都差不多,买两公斤肉,包一顿饺子就是改善伙食。特别是寒冬腊月,寡汤淡水,肚子里缺油水。漫长冬日,北风吹,肚子咕咕响,夜难熬。火炕整天不断火,热乎乎的。在炭火中埋土豆地瓜烧熟,补充能量减少饥饿。夜晚,常吃的还有栗子、花生、核桃。这几样都是急脾气,栗子需咬开一角,花生要用微火。核桃需在尖角处蘸上点水,放在火炭中间排成排,一阵啪啪声过后,排出水汽,满屋香味。有的咧开嘴笑呵呵,有的脸蛋红扑扑,敲掉外壳,取出肉,烤熟的就是香。

秋后,水果陆续成熟,风也来光顾。树上的果子掉落一地,摔得鼻青脸肿,破了品相。母亲让我们捡拾回家,清洗干净,用锅蒸,做成罐头,晒成果脯,干吃,泡水喝,味道很美。这种方式,把水果芬芳的自然味道一起保存下来。

小黄瓜、小茄子、小胡萝卜、小辣椒等,外形丑陋,上不了饭店的餐桌,在市场卖不上价钱的,母亲把它们带回家腌制成咸菜。数日后,发现这些菜比大个的滋味好,脆爽可口。这些不达标、不入眼的食材,经过母亲的手,也是餐桌上的佳肴。农家一直有节俭的习惯,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可以做成菜豆腐。这样的例子很多。

渔民不想捕到卖不掉的鱼,农民不想种出卖不掉的粮食蔬菜,美食家不想触碰“丑食”。这些蔬果切碎以后,外形的美早已不存在,我们吃到的是可口的美食。有时没必要挑剔长歪的水果,不完美不对称的食材,其实“丑食”不丑,它们给饥饿的人留下了美味。

美食应该从接受“丑食”开始。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