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靠一张报纸决定长征的落脚点?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鸢飞九天2018 2022-07-26 发布于河北

毛主席为何将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

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一个流传颇广且被广泛认同的故事,那就是:当时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从长征到达甘肃后,在一个名为哈达铺的地方通过国民党的一张报纸,得知了陕北有一片苏区和红军队伍,遂决定将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

长征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例如,在《毛主席年谱》就有这样的记载: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相继突破天险腊子口和岷山之后,占领了甘肃小镇哈达铺。

当时,毛主席将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叫了过来,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毛主席正是从这些报纸之中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于是在9月20号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决定:

红军“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一个星期之后,在红军抵达榜罗镇后,再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会议,这场会议上正式决定:改变俄界会议中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议,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定为陕北。

至此,红军长征的目的地终于完全确定。

长征

其实,对于陕北这个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并非一开始就决定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决定离开苏区长征时,对于目的地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说法,随着国民党的围剿和形势的变化,目的地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在长达一年之久的25,000千里长征过程中,中央和中央红军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曾选择湘西、川黔边、川西北、川滇黔边、川西、川陕甘、接近苏联边境等多个目的地。

然而,由于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再加上红四方面军的变动等诸多问题,这些目的地都最终没有真正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最终,在8次修改目的地以后,毛主席在一张国民党报纸中得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才最终选择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到达陕北,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毛主席

仅凭一张国民党报纸就决定了红军的落脚地,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区区一张不知真假的国民党报纸,就能够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是否显得过于儿戏?这个事情究竟是真是假?

判断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哈达铺是否真的有国民党的报纸呢?

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民众识字率极低,报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完全没用的奢侈品。

尤其地处西北、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的甘肃地区,除了极少数大城市,一般小镇有报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在连县城都不是的哈达铺,为什么还能够找到报纸可看呢?

这其实与哈达铺特殊的环境有关,哈达铺当时属于甘肃岷县,确实是一个连县城都不是的小镇,而且与甘肃绝大多数城镇一样,环境算不上多好,经济更十分闭塞落后。

红军经过的哈达铺位置

不过,所不同的是,哈达铺有一个著名的特产——中药材当归。因此,作为当归的著名产地,每逢当归收获之时,哈达铺总会聚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商。

而商人是最注重消息流通的。因此,在当时通讯和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在哈达铺这个西北小镇,居然出现了当时并不多见的邮政代办所,从而方便在当地的客商订阅报纸。

也因此,在哈达铺找到毛主席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报纸,确实是能够做到的,而且十分容易。那么,毛主席看到陕北苏区的那张报纸究竟是哪种报纸呢?

对此,也有许多不同的传闻。在许多文献资料之中,都没有提及报纸的名称和数量,只是十分笼统地用“一张国民党报纸”,“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描述。

红一方面军长征

当然,也有提及报时具体名称的,例如在《聂荣臻回忆录》中,就有“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这样的说法。

长期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陈昌奉,在回忆哈达铺时则认为:报纸不止一种,而且有很多。他谈到:“我记得那些报纸是《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等”。

那么,究竟是哪张报纸呢?

根据当时张闻天在1935年9月28日发表在《前进报》的“读报笔记”可以推断,毛主席在《大公报》上发现陕北苏区的可能性最高。

当时,张闻天发表的读报笔记文章名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运动》。这篇笔记写作的时间是1935年9月22日,这个时间段正是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驻守最后一天。因此,张闻天读报的笔记正是在哈达铺期间所写。

张闻天

这篇全文约3000字的读报笔记,张闻天写得极为认真,而且十分规范。文章中注明,他的读报笔记共引用资料10条,除了一条来自蒋介石的电文和一条来自中央政治局8月20号《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之外,其他8条全部注明:来自7月到8月之间的天津《大公报》。

《大公报》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报纸之一,发行范围几乎遍布全国,这也是在西北小镇能够发现天津《大公报》的原因。

正是在这些从哈达铺发现的《大公报》之中,张闻天知道了陕甘根据地、陕北根据地以及这两地红军的消息,同时也得知了率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的消息。

1935年七八月份的《大公报》中,这样描述关于陕北红军的消息:

“陕北匪共甚为猖獗, 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 完全赤化者有八县, 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 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等。

《大公报》关于陕北苏区红军的消息显然有些夸大,大概率是国民党地方将领或官员故意夸大宣传,以摆脱责任,不过,这也清晰的透露出陕北红军的消息。

大公报

因此,张闻天从这些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之中得到了“红军和苏区正在陕北迅速发展”的可喜结论。在读报笔记中张闻天写道:

主力红军若进入陕甘与之“取得配合, 协同动作及汇合, 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 “将大大的推动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前进” 。

从以上资料看,哈达铺确实能够获得为数不少的国民党报纸,从这些报纸之中也得到了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活动的消息。

但是,正如许多人疑惑的那样,陕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活跃的北方省份之一,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也一直搞得轰轰烈烈。为什么中央始终就不知道陕北苏区的存在呢?如果不知道,仅凭一张报纸就做出如此重要的决策,是不是过于草率?

那么,在哈达铺看到国民党报纸之前,毛主席和党中央究竟知不知道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的存在呢?

陕北确实是我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192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就曾根据中央的武装起义方针,在陕西渭南、华县组织武装起义,这就是著名的渭华起义。

然而,党在陕北的活动时间虽然很早,陕北红军的建立时间却很晚。直到1934年9月,陕北红军才建立第1个县苏维埃政权。而陕北苏维埃政府和红27军,更是在1935年1月才成立,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踏上长征之路三个月之久。

而在长征时期,由于始终处于行军和国民党的围剿之中,中央不知道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的存在,确实是很正常的。

不过,也有人提出反驳,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之后,曾在川西北作出《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决定两大方面军北上建立根据地,并提到了红26军、红25军红29军和甘陕边苏区。

从这两个决定中可以得知,当时的中央和红军其实是知道西北红军和陕甘苏区的。那么,为什么又会有毛主席从一张报纸上得知陕北红军的消息得说法呢?

这其实是许多人混淆了陕北苏区和陕甘苏区的区别。事实上,陕甘苏区建立的时间最早,而且中央知道的时间也很早。

早在1932年,中共陕西省委就将两支陕甘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在同年将其编为红26军。

到了1933年初,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就已经建立了陕甘苏区。所以,在陕甘苏区成立之时,红26军和陕甘边苏区的情况中央也是知道的,并曾给陕西省委做过若干指示。

然而,在1933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遭遇敌人的严重破坏,也因此,陕西省委和中央失去了联系,而且整整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在长达两年的与中央彻底失去联系的一段时间内,陕甘边苏区以及刘志丹等人,完全凭着对于革命的坚定信念,领导红军和苏区进行的革命斗争。

在此期间,他们虽然曾联系上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也与长征路上的中央失去了联系,他们还是无法获得中央的消息。

而在独立斗争期间,陕甘苏区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苏区是两块儿各自独立的革命根据地。他们一直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直到1935年5月红26军和红27军在陕北会师,并经过一段时间作战攻克了6座县城后,才最终将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这期间,在长征路上的中央都不知道陕北苏区的存在,只知陕甘边苏区。当然即便如此,只说一张报纸决定了长征落脚点,依然并不妥当。

虽然当时长征路上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并不知道陕北苏区的存在,但是在这之前,其实早已下定了北上抗日、在甘肃、陕北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例如,1935年6月29日,在《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决定》之中,就已经下定了“在甘肃南部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心,决定在西北各省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陕北。

中央之所以决心在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陕甘地区拥有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只是有利条件之一。其他诸如西北地区国民党势力薄弱、军阀矛盾重重、距离苏联更近、更便于获得支援、甘南地区人口稠密,较为富庶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理由。

正是因此,在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到达俄界之后,再次提出了“打到陕北,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在靠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口号。所以很显然,无论是否知道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中央红军都决定北上陕北建立根据地。

只不过到达哈达铺,从《大公报》等国民党报纸中得到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的存在之后,中央对于陕北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陕北有更有利的条件之后,更加坚定了北上的信心和决心,并最终决定以陕北为中心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